▲“龙凤呈祥”项圈锁
▲图为山西一张姓人家在民国九年()的全家福
合影的34人中,有近20人佩戴各种银饰
▲烧蓝虎鹿花卉纹鼎锁
银饰,
反映着一个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
和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
山西银饰,
是中国传统银饰中的一朵奇葩,
明清至民国时期尤为盛行。
它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审美价值,
是山西民风民俗的直接映射。
1月26日,
一场养眼又暖心的展览:
如银岁月美意延年——山西传统银饰展
将在山西青铜博物馆二层临展厅展出。
展览精选余件各时期山西民间银饰,
其中山西博物院院藏文物余件,
山西地质博物馆、
晋国古都博物馆及私人藏品余件,
共同勾勒出山西这片土地上的百姓生活图景。
该展览由山西博物院主办,
山西地质博物馆、晋国古都博物馆协办,
展期将持续至年4月20日。
如银岁月美意延年
——山西传统银饰展
展期:.1.26——.4.20
地点:山西青铜博物馆二层临展厅
视频:山西传统银饰展
展览:如银岁月美意延年
_前言
1
第一单元银芒烁烁三晋流光
一、山川生银
二、厚积流光
三、银曜晋地
四、瑞灵祯祥
2
第二单元钗光鬓影扮美生活
一、不如当身自簪缨.簪
二、头上鸳钗双翠翘.钗
三、但令微步动瑶瑛.步摇
四、垒金梳子双双耍.发梳
五、镜中头发不禁秋.发箍发夹
六、帽上生花半面红.帽花
七、耳中垂下月明珠.耳饰
3
第三单元长锁千秋愿望寄托
一、永远的希冀.项圈锁
二、富足的标记.宫锁
三、飞舞的信物.蝴蝶锁
四、平民的欢乐.百家锁
五、文明的气息.项链
4
第四单元挂佩叮当别样风姿
一、天籁声自远.银事件
二、胸佩翠琅玕.吊打
三、十指夸针巧.针筒
四、盘曲同心纽.衣扣袖扣领扣绑腿扣
五、心有千千结.胸针
5
第五单元指腕乾坤应手得心
一、皓腕约银环.手镯
二、循环无终极.戒指
三、春葱轻拢拈.护甲
6
第六单元沧桑变迁技艺传承
一、往事与旧影
二、技艺与传承
_结束语
__第一单元
银芒烁烁三晋流光
银,因其色白,并拥有炫目耀眼的金属光泽,又称白银,与*金相对。银的化学符号是Ag,来自拉丁文Argertum,即“浅色、明亮”之意。
自古以来,白银就一直与*金一起,被作为财富的象征。它和*金一样,是一种应用历史悠久的贵金属,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由于银独有的优良特性,人们曾赋予它货币和装饰双重价值,具有财富和审美的双重价值。
▲银矿石山西地质博物馆借展
▲自然银山西地质博物馆借展
▲错银鐏山西博物院藏
▲错金银青铜器座山西博物院藏
▲摩羯纹鎏金银盏托山西博物院藏
▲鸳鸯鎏金盒山西博物院藏
▲云凤纹金靴山西博物院藏
▲嵌螺钿梳妆盒山西博物院藏
第二单元
钗光鬓影扮美生活
世界上,几乎所有民族都有佩戴头饰的历史,而且都以不同的形式流传至今。在我国,头饰几乎贯穿了整个历史,映射着时代的变迁。
清代至民国,普通妇女的簪、钗等材料,有金、银、铜、骨、木、玉、玳瑁、珊瑚等,富者为金质,一般为银质,贫者为铜质,其中银质最为普遍。晋作银质簪钗,形制大度精致。尤其装饰用短簪、四股钗与俗称“双尖”的大扁簪,特色鲜明。
▲银鎏金点翠嵌宝蝶形头簪
▲烧蓝银头饰
▲点翠花卉纹别子
▲鎏金点翠花卉纹银簪
▲银鎏金盘长纹头簪
▲烧蓝蝴蝶形银头簪
▲点翠鎏金花卉纹头饰
▲点翠亭台纹银头饰
▲银鎏金点翠龙形耳饰
▲银鎏金点翠蝶形如意云头耳饰
▲烧蓝鱼形银耳饰
第三单元
长锁千秋愿望寄托
戴长命锁的风俗可追溯至汉代,由端午节系于手臂的彩绳“长命缕”演化而来,其形制多为银链或银项圈下缀银锁。清乾隆《大同府志》载,“男子生弥月或周岁,辫红线锁带之”。旧时民间有化“百家锁”的风俗,新生孩子的家长挨门各讨要一文钱,用讨来的钱订做一把银锁给孩子戴上,寓意百家福寿加身,禳灾祛病,故很多锁上有“百家锁”字样。
▲“主张公道”项圈锁
▲“福寿康宁”戏曲人物异形锁
▲“五子灯科”鼎锁
▲戏曲人物蝴蝶项圈锁
▲金玉满堂项圈锁
▲人物纹银锁头
▲烧蓝五子三元银锁头
▲“百家仝保”花鸟纹银项圈锁
第四单元
挂佩叮当别样风姿
明、清、民国时期的汉族妇女在右衣襟处佩戴银质挂饰的风俗,可追溯至上古时期的佩玉礼俗,其行走时坠饰轻轻撞击,发出细碎叮当的声音,古雅而有韵致。银挂饰在清末民初大量出现。这种挂饰,又被统称为“压襟”。
山西银质挂饰中,常见的有银事件、吊打、针筒、佛窝、香囊等。最具代表性的是带葫芦坠饰的银事件、针筒。
▲人物纹针筒
▲狮子滚绣球挂饰
▲烧蓝钟形银三事件
▲牧童骑牛银鎏金吊打
▲童子花卉纹银胸针
▲瓜果纹银鎏金胸针
▲人物纹绑扣
▲烧蓝蝶形绑扣
▲鎏金麒麟送子纹扣
▲银鎏金人物纹绑扣
第五单元
指腕乾坤应手得心
手镯古称“环”或“钏”,先是男女通用,后来逐渐演变为女性独有的饰物。山西镯中,从用料奢豪的龙头镯、做工讲究的马蹄镯,到简洁明快的绞丝镯、朴素无华的泥鳅背镯,无不粗犷中有细腻,精致中见奔放,形制特有;戒指古称“约指”、“指环”,是套在手指上的环状饰物。
▲蝙纹团寿镯
▲烧蓝包银藤手镯
▲嵌料珠银手镯
▲表形花卉纹银手链
▲蟾纹银指甲套
▲烧蓝狮纹戒指
▲人物纹戒指
第六单元
沧桑变迁技艺传承
在山西这方水土,醇厚的风俗和精湛的工匠技艺,造就了享誉一时的“晋工”银饰。在每件银饰上,不但可以领略到独特的审美价值、工艺价值、文化价值,它们还与历史长河中一个个微小的生命个体相识、相融、相守,承载和凝聚着制作者、佩戴者、流传者经历过的所有人间故事。
时代变迁,如今,这些饰物作为阶层、等级、富足等象征意义所需要的时代背景已不复存在,但旧有的实用价值的消失,并不意味着文化价值的消逝。往事已矣,但美好流传,技艺和文化的传承仍在继续,并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
▲年至年间,美国社会经济学家、摄影家西德尼.戴维.甘博摄于山西汾阳。照片右侧街面上,有一块“兑换金珠首饰”的牌匾,说明这家店铺是一家银楼。原匾将在本次展览中露面。
▲民国时期的太原帽儿巷,曾经银楼云集
▲石质模具
▲锁具铜模
▲戒指模具
▲制作银器的各种錾子
▲银匠化银使用的炉具
▲“山西富盛”款童镯
▲“国营太原饰品店”款童镯
▲“山西物华”款酒杯
▲有“寿阳”字样的祝寿银盾
▲山西传统银饰仍然在传承,
图为山西非遗传承人刘兴东制作的“晋工”金银饰
在年上海时装周上。
山西银饰,
承载着前人对审美的理解,
以及对生活的美好追求和向往,
它的民俗、工艺、文化、艺术、历史价值,
永远散发着熠熠的光泽。
接下来,
欣赏一组民国年间人们佩戴有银饰的老照片,
这些照片在本次展览中也有出现。
老照片上的银饰
参观指南
1、开放时间:
周二至周日09:00—17:00(16:00停止入馆),每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2、展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