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晚报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山西晚报封面人物特刊丨奋斗百年路启航新
TUhjnbcbe - 2021/7/12 23:38:00
白癜风治疗周期多长 http://pf.39.net/bdfyy/zjdy/190717/7309729.html

他们是信念坚定、拼博奉献、弘扬正气的一群人。
  

他们是不忘初心、不移其志、对*和人民赤胆忠心的一群人。
  

他们是爱*为*,在平凡的岗位上顽强奋斗,向着崇高理想不懈前进的一群人。
  

他们是一心一意造福百姓,以实际行动诠释共产*人为民情怀的一群人。
  

他们是斗志昂扬、埋头苦干,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业绩的一群人。
  

他们是三晋儿女的榜样,是山西50多万共产*员的榜样。
  

他们是“全国优秀共产*员”或“全国优秀*务工作者”。
  

*的百年华诞来临之际,山西晚报多路记者走近他们,采访他们的事迹,聆听他们的心声,感受他们对*和人民的深情……
  

今天,山西晚报封面人物专栏推出特别报道,谨以此,向他们致敬!

崔晓满老*委身体力行造福桑梓

5月30日,“不忘初心·永跟*走”泽州县犁川镇“红韵崔河”文化旅游暨第三届桑葚采摘节开幕。

逛桑园、采桑葚,体验农耕文化……在热闹的人群中,一位鹤发老者的身影引人注目。他,就是曾任吉林省四平市委常委、*分区*委,曾在年荣获“全国优秀*务工作者”称号,年近八旬的退休干部崔晓满。

00年,崔晓满脱下*装,回到老家犁川镇崔河村,当起了村*支部书记,与乡亲们一起话桑麻、谋发展。

19年过去了,崔河村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如今,崔晓满心系家乡、捐资建校、率民致富的事迹在当地广为传颂……活动开幕式当天,设在崔河的犁川镇乡村振兴展览馆揭牌,馆内展示了犁川镇乡村振兴的战略和成果,同时呈现了崔晓满的先进事迹。

人物感言

回想起5年前到北京人民大会堂参会时的情形,我就激动不已。回想起*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百折不挠,艰苦奋斗,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光辉业绩,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展现出了无比灿烂的光明前景,我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习近平总书记讲,面向未来,面对挑战,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我听得很来劲,很过瘾,很受鼓舞,很受启发。

共产*员要始终把人民装在心里,这话不是现在讲,而是永远讲。我退休后没呆在大城市里享清福,回到故乡,不图名,不图利,不图钱,在村一天,力所能及地为乡亲们做一点儿事,我觉得我是尽责尽力了。作为一名退休的老*员,我要用实际行动体现一个老共产*员的价值。作为新时代的老*员,我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真抓实干,服务乡亲,真正树立一个支部就是一盏明灯,一名*员就是一面旗帜的光辉形象!

捐资助学 

他还当起了“监工”

“怎么样?当年小伙儿挺帅吧!”6月3日上午,在崔河村一座农家院里,端详着一张自己回村之初身着迷彩服、头发乌黑的照片,满头银发的崔晓满一句风趣的话,逗得满屋的人笑了起来。

00年3月,60岁的崔晓满脱下*装,从吉林省四平*分区*委的位置上退休。在长春安下了家,在部队度过40多年的他,非常思念远在家乡的八旬老母!时隔不久,怀着对家乡及亲人们的无限眷恋,他与妻子崔冬梅一起回到阔别已久的太行山区。

“在外奔波几十年,一直没好好侍奉母亲。回老家住几天后,就想把母亲接到长春颐养天年。”然而家乡的情景,把崔晓满原有的想法打乱:“出村的小路泥泞坎坷,儿时同伴仍住低矮简陋的房屋,阴暗潮湿、透风漏雨的旧仓库是村办小学的栖身之所……”在与村干部商谈筹建学校时,他才知道:村集体没有一分钱不说,反而背着0多万元的债务。乡亲们生活还不宽裕,拿出钱来也很困难。

看着崔晓满愁眉不展、夜不能寐,崔冬梅问:“夜半三更翻来覆去,是不是在琢磨修学校的事?”老伴把话挑明,他干脆打开天窗:“咱先带头捐3万元,然后再动员其他人,总之要把学校建成,行不?”老两口一拍即合。次日,崔冬梅就登上返长春的列车回家取钱。就在崔冬梅返乡的路上,崔晓满已通过老战友找当地设计单位拿出建校方案:投资8万元,修建一所能容纳上百名孩子的两层教学楼。

在村民大会上,崔晓满提出“人人捐资,户户捐资,*员干部带头捐资”的口号,当场将妻子带回的3万元捐出。

崔河村有户余口人。现场集资的数额也就元。为尽快开工,他又动员亲朋好友捐了6万元。

募捐到的资金与8万的预算相差甚远。于是,崔晓满拟写了《为了崔河村的明天》捐资助学倡议书,动员本村在5省、0余个县市的60多名在外工作人员出手相助,又为村里募捐到13万元。

为节约开支,崔晓满找来工程质量最好、价格最便宜的施工队,并亲任监督组组长。望着他每天来去匆匆的背影,崔冬梅一次次转头将心疼的眼泪拭去。远在长春的孙子打来“爷爷,你什么时候回来呀?是不是把我们给忘了?”崔晓满嘴上支支吾吾,放下电话却泪流不止。

崔晓满捐资建校一事引起各级领导的
  

荆保山名字叫保山,一生的工作都在山上。他年入伍,17年的*龄,几乎都在青海唐古拉山守兵站,年转业回平陆,他选择了在中条山看护国营林场的油松林。这一守,就是5年。
  

5年间,孤身一人,饮冰卧雪,扑山火,斗凶顽,几次经历生死考验,钉在大山写忠诚。年7月1日,荆保山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员”称号。年,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国庆阅兵中,荆保山受邀参加了群众游行方阵。
  

如今退休9年,荆保山的心,依然在中条山的那片林子里。
  

人物感言
  

退休9年,荆保山还基本保持着两周上一次山的频率。没有了责任,那是一份感情。
  

“同志们工作都很好,尽职尽责。不是我放心不下,是舍不得。”荆保山说。
  

对于现在的护林工作,荆保山心怀喜悦。每位护林员都用上了智能定位设施,既便于工作,也能保证护林员的安全。护林防火设施的科技化和护林员生活保障的提高,也让他欣喜。
  

“看到我们国家的繁荣景象,我心情特别激动。我们国家确实强大了,大家工作积极性也提高了。”荆保山说,“我们国家取得这么好的成绩,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努力奋斗,广大共产*员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时代进步了,大家都认识到了生态环境的重要,人的素质都提高了,我们护林员的工作也就好干了。”荆保山说。
  

上山

艰苦的工作总得有人干
  

年3月,荆保山从部队转业,被分配到平陆县国营林场新建的云盖寺瞭望台工作。他原本想,从茫茫唐古拉山回到家乡,可以好好孝敬父母,全家团聚。可这个愿望却被他埋在了心底。
  

“再艰苦的工作总得有人干,何况我还是一名共产*员。”荆保山说。
  

当年8月的一天,沿着中条山上的蜿蜒小路,颠簸了几个小时,林场领导把他带到瞭望台,安置嘱咐一番后走了。
  

瞭望台一间孤零零的房子,生活设施简陋,四周绵延数公里的群山中,只有他一个人,吃饭得自己做,喝水得去几里外的水沟里挑;山上没有电,只能点蜡烛。上山不容易,下山更难,距离最近的村庄也要翻过两座山;想与外界联系,就是一部电台。
  

在让人恐怖的禽兽叫声中,荆保山躺在床上一夜未眠。没有上下班,没有人聊天,远离家人,远离组织,就这样与山做伴,与野兽为邻了吗?
  

第二天早晨,推开小屋的门,深吸一口清新的空气,近看油松郁郁葱葱,一望无际;远眺山峦叠嶂,风景如画。荆保山心里一亮,在寸草难生的唐古拉山,荒滩戈壁,17年间,他是多么渴望能见到一棵树啊。10万亩松林,这是多大的一笔国家财富啊,自己参与看管,是信任,更是责任。
  

荆保山决定,这份工作,他干了。
  

每隔一小时爬上房顶,用望远镜观察一次;每天三次报告林场情况;每周巡山一次。这就是荆保山的工作任务。
  

自此,白天他独坐山梁的石头上仰望晴空,思念自己的家人,排遣寂寞。夜晚,他点着蜡烛,记录护林日志,学习理论文章。荆保山高中毕业,他坚持写日记,把自己的真情实感从心里掏出来。每当遇到困难、每当情感脆弱时,他在日记上都会留下这么一段话:我是一名共产*员,就要干别人不愿意干的事;我是一名共产*员,有一分热,就发一分光。
  

每次巡山,他拄着一根棍子,沿着荆棘小道,一走就是30公里、3个小时。寂寞难耐时,面对大山也吆喝两嗓子。巡山时,边走边唱歌。
  

荆保山对这座山这片林的感情一天比一天浓厚了。他把树木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一次,附近村庄有人砍伐了50棵洋槐,他知道后就给毁林者捎信,必须赔偿,不然和他拼命!
  

一次,他在太行凹巡山时注意到有树枝丢在路上,判断有人盗伐,就顺着痕迹找了公里。发现盗伐者后,又悄悄地跟踪到他家中,并从那人家草堆里又发现了10根木材。不管对方怎么求情,他一点儿没留情面。5年间,面对盗伐者的报复,面对想打树木歪主意的人一次次的金钱诱惑,荆保山从来没有害怕过、动摇过。
  

“这人一根筋!”荆保山的较真出了名。
  

责任

经生死考验更加笃定
  

防火是林场工作的重点,不管是逢年过节还是平时,他都在山林巡查,对来往的人进行盘查和登记,对进林区者要没收火种,确保山林安全。一天,他看见一个智力残疾者在林区吸烟,怎么劝说也不熄灭,也不交火柴。于是,他灵机一动,对他说:“你把烟熄了,我给你馍馍吃。”他把山上最珍贵的馒头给了智力残疾者,智力残疾者把烟熄了,还交出3盒火柴。随后,荆保山专门把他送出林区。
  

5年,荆保山清查各类进山人员万余人次,没有旷工一天,没有漏报一次火情。凭借练就的眼力,芮城县境内的两次火灾和盐湖区境内无数次火灾都是他第一时间发现和及时上报的,多次避免了巨大的灾难和损失。
  

年农历正月初六,荆保山发现15公里外的相公帽山谷冒烟,立即向场部汇报。场部指示,在大部人马赶来之前,荆保山先动员附近村里的村民灭火队进山灭火。他从土地庙村叫了5个灭火队员,赶到那儿灭火,突然风向变了,火反向卷过来,荆保山头发眉毛都烧着了,火势一过的瞬间,荆保山发现,他带来的人都趴在了地上,一个一个都没有了呼吸。
  

“那回牺牲4个,重伤1个,带他们进山时还都是活蹦乱跳的后生啊……”事情过去0多年,荆保山说起来还是忍不住掉下泪来,“他们都有父母,有老婆孩子,以后怎么办呀。为什么这些年我不要求调动?他们命都搭上了,我哪有理由挑挑拣拣?”
  

荆保山巡逻时好几次遇过狼,有一次还遇到了狈,狈比狼个大,更凶狠。荆保山挥舞着斧子又喊又叫,对峙了半小时后,狈走了,荆保山后背也湿透了。
  

上山护林的第一年冬天,荆保山就因用炉子取暖导致一氧化碳中*。连续两天,场部都无法跟他取得联系,猜测一定是出事了,立刻派人奔向瞭望点,破门而入,只见荆保山躺在床上不省人事。经抢救,已经昏迷了四天四夜的荆保山终于脱离了危险。
  

多少次巡山时被大雨浇成落汤鸡,发烧感冒,自己熬草药治愈;多少次大雪封山,断了粮食,只好忍着等待有人来。然而,更难经受的是吃水和潮湿的考验。
  

“是*和*府把我从死亡线上拽回来,我就要把生命献给护林事业。”每次生死考验都惊*动魄,每次死里逃生病情一好转,无论妻子和儿女如何苦苦哀求,他还是毅然回到瞭望台上。
  

在荆保山的日记里,写有这样一首诗:“不论是往日的思考/还是今天这身橄榄/是荣誉,是责任,也是尊严/至于别的/我压根就没放在心里/因为我是一名护林员”。
  

理解

时间诠释了一切
  

5年间,荆保山坚守在大山深处,法定节假日也几乎没有休息过,对于父母、妻子、儿女,荆保山欠了太多太多。
  

他回不了家,妻子有时上山来,顺便帮他收拾一下,洗洗衣服。每次上山探望,妻子陈染思背上30多个大馒头,从30公里外的洪池乡岳村家里出发,翻无数的沟壑,走8个小时才能到。
  

收入微薄,生活艰辛,岗位艰险,这里前后有3个人干跑了,而荆保山却从不离岗,即使需要短暂地离开几天,他也会让家里人顶上。
  

年,荆保山的事迹受到
  

“就算是个补偿吧,我能做的也就这点儿事情了。这些年我一直穷,想帮也帮不上那几家的老小,这些年想起来的时候,总是到他们坟上看看。”荆保山说。
  

因为缺少交流,他的一双儿女和爸爸总没话说。孩子从小到大,都是妈妈带着。就连儿女上学、当兵、就业,他都没有管过一次。儿子小时候常说,他不是一个好父亲。
  

儿子后来参*入伍,开始理解了他,对他说,“成为一名*人,我才知道了什么叫责任。”

段爱平舍身奉献带领乡村奔小康

“田间道路全部拓宽硬化了,收粮的车能直接开到地头了,去年小米卖了11万斤,高粱和中药材都有订单了……”七一前夕,山西晚报记者来到襄垣县王桥镇返底村(00年并入6个自然村,更名为“红星村”),探访了曾获得“全国优秀共产*员”的*支部书记段爱平,聆听村民们讲述近年来她带领大家产业转型脱贫致富的历程。
  

人物感言
  

能得到村民的支持、信任和真心,我已经满足了。
  

这片土地是我深爱的,我要扎根土地,扎根村里。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就是我唯一的目标。因为我是一名共产*员,我在这个位置上就得为*、为民,深入群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不怕死,就怕该做的事没做完。我早就想好了,这辈子就这样,我有一分钟生命,就为乡亲们奉献60秒。
  

学*史就是让我们学习*的历史,用来提高我们*员的素质,终身为人民服务。*给我们开天辟地,我们也应该顶天立地,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员,坚定不移听*话、跟*走,做一个*的好女儿,把老百姓的事情一件一件办好。
  

带病仍坚持工作

获爱心企业帮助义卖小米
  

6月5日10时许,山西晚报记者在襄垣县委宣传部新闻科张媛科长的带领下,来到襄垣县王桥镇红星村村委会见到了段爱平。刚从外面忙完赶回来的她气喘吁吁,脸色黝黑。年她查出食道癌,年转移淋巴癌,手术后多次化疗、放疗,但是她并没有被病魔击倒,至今仍然带病坚持工作,因为长期服用激素,她的面容稍有些浮肿。她的脖子历经多次放疗后,里面的肌肉已经被烤焦。
  

当山西晚报记者问及近年来村里发生的变化时,段爱平满脸笑容地说道:“我们村主要是以产业转型带领大家脱贫致富,主要种植有药材、谷子和高粱。高粱目前已与山西汾酒集团签订了种植协议;中药材种植已与山西振东集团签订收购协议,村民1公斤柴胡能卖到60元。另外因高铁修建途经我们村,我把村民们输送到高铁建设工地打工,男劳力每天能挣元,女劳力每天能挣10元,村民打工收入相当可观,前段时间高铁工程刚刚结束。”
  

“去年小米销售了11万斤,我们村的小米基本都卖出去了,这全靠北京厚德礼蜂业有限公司的邬总帮了大忙啦!”段爱平激动地告诉山西晚报记者。
  

原来北京厚德礼蜂业有限公司和山西晚报以及段爱平书记早有渊源。年,北京厚德礼蜂业有限公司总裁邬娜女士通过山西晚报的报道了解到段爱平事迹后,年8月19医院探望段爱平并送去蜂产品、营养品等健康物资;年1月9日,邬娜女士看到段爱平向山西晚报求助的消息,包销了段爱平1万斤有机小米,每斤补贴3元钱,原价6元一斤的有机小米,按照3元一斤的价格卖给太原市民,剩下的3元由厚德集团补贴给村里;00年7月邬娜女士来到红星村,看望村里的老*员、老红*,为自闭症患者送去慰问金以及健康物资。
  

段爱平还告诉山西晚报记者,00年的谷子喜获大丰收,亩产达—斤,总产量达10万斤以上。00年9月,邬娜女士主动联系她帮助卖小米,并在红星村举办了农民丰收节活动,现场提出义卖小米,通过直播的方式,将村里的小米推广出去,进价6元的小米,除了承担其中的运费,最后按照4元的价格卖给全国的消费者。
  

当看到段爱平衣着单薄,邬娜女士特地去商场为段爱平购置了羽绒服、棉鞋、围巾,段爱平高兴得一个劲儿地致谢。“段大姐,你保护好身体,有困难我们尽量帮你。”邬娜紧紧拉着段爱平的手说。
  

厚德礼蜂业有限公司的一位工作人员说,“我们从山西晚报的报道中了解到了段爱平书记的感人事迹,从她的身上吸取了好多正能量的东西。去年她管了6个村,当我们问及她目前最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她说,把地里的庄稼变现卖成钱,是最需解决的问题。于是我们搞了丰收节现场义卖小米活动,让村民感受到丰收的喜悦之情,尽我们的绵薄之力。”
  

为村里贴钱贴命

村民的快乐就是她的快乐

在红星村采访,一位年逾七旬的老人对山西晚报记者说:“段书记把钱都贴给村民了,她把自家的玉米卖掉换成猪肉、大米分发给乡亲们,村里60岁以上老人还可以领到过节费。”
  

据了解,段爱平将全国总工会每年直拨给她的劳模补助6.5万元,连同她每年的工资全部发给了村民。在春节、三八节、六一节、七一等节日,她还自费买东西给村民发福利,没有花过村委的一分钱公款。有的村民说她傻,自己的孩子们有时也埋怨她,说把钱都给村民花了。
  

有时一些爱心人士前来看望她送来的牛奶,她自己舍不得喝,卖到县城的超市里变现贴补了村里的贫困户。她三八节发被罩,六一节给学生买书包、文具和水杯,在七一期间还给村里名*员各买了一身迷彩服、一件半袖、一个水杯、一条床单。这些从来没有花村里的钱,都是她自己贴了。
  

在段爱平朴实的信念中,村民的信任、村里的需要就是天大的事,只要是为乡亲们好、为村集体好的事,她都敢做敢当、尽心尽责,赴汤蹈火在所不辞。0多年来,她把自己的钱全部投入到村庄建设和村民生活中。如今村子越来越漂亮,村民的收入越来越多,她自己却一贫如洗,身体每况愈下。她说:“村民的快乐就是我的快乐,只要大家都能吃上肉,他们笑眯眯的,我就高兴!”而村里的大事小情,段爱平都当成自家的事情,事事带头,出钱出力。
  

00年在村庄合并中,县里发文件6个自然村并入返底村。同时根据村民的意见,将“返底村”更名“红星村”。段爱平担任襄垣县王桥镇红星村*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镇里给段爱平配备了研究生毕业的刘进玉担任助理,协助她村里的日常工作。合并后的红星村所辖6个自然村,共户,全村总人口3余人,其中*员人,外出务工人,劳动力人均纯收入8元。
  

段爱平对6个自然村在移风易俗方面统一执行上级的*策,丧事三天办完,不请乐队,只用村里买的音响放音乐。其他事如过满月、小孩开锁等一律不允许举办。
  

转型发展搞经济

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撤并村庄后,段爱平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责任更大了,3多村民都希望她能带给大家更好的生活。在经济发展方面,她带领6个村种植亩米槐、亩尖椒、1多亩谷子、1亩高粱。高粱亩产多斤,秋收下来汾酒集团以每斤1.95元直接收购走了。中药材种植这些年与振东集团签订收购协议,前些年种植*芩、板兰根、苦参,去年又签订了柴胡种植协议,一公斤卖到60元钱,村里还有6名大学生在振东集团就业。
  

段爱平去年申请上级对村里的田间道路进行了拓宽并全部硬化,收割机和前来收粮的大小车辆可以直接开到田间地头,在*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使红星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此基础上,村委会对各村的荒沟荒山进行复垦造地,向国土部门申请立项,每村争取再开垦余亩土地。去年铺头村复垦00多亩,景观村00多亩,安岭村00多亩,目前已完成造地近千亩。返底和原庄准备开工,并引进襄垣煤矿进行填渣造地,填渣每亩给村里补偿0多元,造成多亩地。随后计划把这些土地进行流转让合作社统一种植。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勤工作,接踵而至的病魔,早已掏空段爱平的身体,但是坚强的她仍然咬着牙,挤出笑容,迈着匆忙的步伐,奔波在村里村外。她月月都要走访低保户和困难户,在各个方面满足大家的需求,一心扑在6个村3多口人的身上,把村民当做自己的子女一样对待,致力于转型发展把村里的经济搞上去,要让父老乡亲日子越过越好。

沙万里扶贫济困引领时代风尚

沙万里,男,年1月出生,繁峙县繁城镇北城街村人,中共*员,现任繁峙县第三建筑安装工程公司*支部书记、经理。近40年来,沙万里始终坚持扶贫济困、助人为乐,其大爱精神在繁峙县已成为一种时代风尚和道德引领;始终坚持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对待群众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在平凡的岗位上燃烧生命诠释着一名基层共产*人的初心使命。
  

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成立95周年大会上,沙万里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员”光荣称号。同年7月,繁峙县委下发了《关于开展向沙万里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文件,号召全县*员干部向沙万里同志学习,学习他信念坚定、对*忠诚的*治品格;学习他听*指挥、勇当先锋的实干精神;学习他乐善好施、心系群众的为民情怀;学习他不忘初心、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
  

人物感言
  

我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与时代同发展,与祖国共成长,是*和国家的改革开放和富民*策推动我一步步走上发展之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沃土哺育我成长壮大。作为*的事业的见证者、受益者,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新时代建设者、奋斗者,我将以感恩时代、奉献社会、报效祖国和人民为理想,多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努力在新时代中闯新路、创新业,倾心竭力地为我们山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做贡献,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斗终身!
  

他是乐善好施、心系群众的

“中国好人”
  

在繁峙县城采访,向当地百姓了解沙万里,几乎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现如今,沙万里这个响亮的名字和他的事迹,如同他在当地为民筑就的“万里路”一样,早已在当地百姓的心中“落地生根”,留下一路芬芳。
  

沙万里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16岁时因交不起5元钱的学杂费被迫辍学,留下心中的“遗憾”。他干过泥瓦匠、当过采煤工,上世纪80年代初,面对改革开放大好形势,沙万里毅然辞掉了收入相对不错的煤矿工人工作,回到家乡开始自主创业。在年创建了改革开放以后繁峙县第一代民营建筑企业。
  

年,沙万里承揽到了第一个工程,是县里一家公司的基建项目,赚到开公司的第一笔“巨款”1元,随后捐资村里用于修建学校,平生第一次体验到了奉献的快乐,从此踏上自己捐资助教、扶贫济困、回馈社会的“万里”征程。
  

在繁峙县有一条以沙万里个人名字命名的街道。00年,他看到县城实验小学东侧的道路坑洼不平,雨雪天娃娃们骑车上学有摔跤的,卖菜的农民牵着毛驴车有翻车的,附近的居民出行很不便,就主动捐款30万元,带着工队把这条路改造成了一条高标准的水泥路,使附近数万名学生和居民告别了行路难的日子。路通人畅,万民欢心,当年这条路被县委、县*府命名为“万里路”,成为繁峙县第一条以个人名字命名的街道。
  

在繁峙县还有9所以沙万里个人名字命名的乡村学校“万里希望小学”。年,沙万里在繁峙县横涧乡河家洼村考察时发现,全村近百名适龄儿童,由于没有自己的学校,加上交通不便、经济困难,没有能力异地求学,当即决定捐款0万元,克服了原材料紧缺等诸多困难,数月后,在河家洼村贫瘠的土地上建起一所高标准、高质量的现代化小学,后县委、县*府将这所小学命名为“万里希望小学”。时至今日,沙万里已建成9所希望小学,均被县委、县*府命名为“万里希望小学”。
  

从年起累计资助贫困大学生余名、中小学贫困生近0名;先后改扩建中小学30余所,建起了9所希望小学。近40年来,沙万里累计为兴学助教、扶助贫困学生捐款万元;为扶贫济困、救灾助残等社会公益事业捐款1万元;为光彩事业先后垫资8多万元。
  

年3月,沙万里被中央文明委评为“中国好人”。一路走来,他用自己的真实行动证明了他是实至名归、当之无愧的“中国好人”。
  

他是勇当先锋、不忘初心的

全国优秀共产*员

采访中,山西晚报记者注意到,在沙万里的身上,有着许多“平凡”而又“伟大”的美德和品质。他有一个“三不欠”的原则:“不欠*和人民的帮扶钱,不欠亲朋好友的感情钱,不欠受苦人的血汗钱。”他还有一个“三不能”原则:“赶上好时候了、不缺钱了、生活好了,可是艰苦朴素的传统不能丢、奉献社会的爱心不能丢、贪图享受的思想不能有。”不难看出,这句话是沙万里淡泊名利、以俭养德,回报社会、成就大美的最佳品德。
  

熟悉沙万里的人都知道,他的自行车骑烂了一辆又一辆,他的廉价西服穿烂了一身又一身,他始终保持着“虽富巨万,服食粗弊”的平常心。他的身材特别“消瘦”,却始终用这个“消瘦”的身体支起众多“高楼大厦”,以一己之力、节衣缩食,为这个社会带来融化在手心里的温暖,流淌在身边的感动。沙万里说:“我愿燃烧我的生命去温暖他人,在照亮自己人生的同时,也注重感染并带动更多的人去服务群众、奉献社会,让群众和社会共同见证一名共产*员的本色。”
  

采访中,可以清晰地了解到,近40年来,沙万里义举不断,故事感人肺腑。他创办建筑企业以来,已先后带领成百上千的农民工凭借自身的辛勤劳动踏上了致富路,先后为余名下岗职工提供了就业岗位,扶助近百商户合作经营迈进了富裕门,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他善行无疆、心系群众,常怀为民情怀。多年来,只要是异域家乡发生自然灾害,无论是远到年的非典疫情、年的东南亚海啸,还是近到00年的新冠疫情,他都是第一时间把爱心捐款交到慈善部门;只要是父老乡亲遭逢了家庭变故,或者是生产经营遇到了困难,只要沙万里听闻了或者接到了求援信息,他都会毫无迟疑倾囊相助。
  

沙万里从一名普通群众成长为一名优秀共产*员,从风华正茂时跻身优秀群体,到年届花甲期仍然奋进不已。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成立95周年大会上,沙万里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员”光荣称号。年7月8日,全国优秀共产*员沙万里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繁峙县宝山中学举行,会上,沙万里同志作了个人先进事迹报告,繁峙县委下发了《关于开展向沙万里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文件,号召全县*员干部向沙万里同志学习。
  

他是响应号召、倾力助困的

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从年起,沙万里积极响应*中央扶贫攻坚号召,主动投身于脱贫攻坚战役中,倾心助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年3月,沙万里主动向县委县*府请缨,决心帮扶繁峙县小砂河村实现整体脱贫。他先后捐资65万元用于铺路、修渠、引水、发展林果经济、改善该村文化医疗条件等。特别是新建的1米水渠,有效解决了村里亩耕地的防护、灌溉难题。年该村玉米亩产量由原先的1斤跃升至余斤,亩均增收多元。沙万里还在小砂河村北部山地修建了一个立方米的蓄水池,引水上山,把小砂河村的亩旱坡地改良为经济林,种植了特色水果。小砂河村这个昔日的贫困村现在将“山上花果山,山下米粮川”的田园景象变成了现实。
  

繁峙县横涧乡西连仲村昔日每到夏秋雨水季节,顺山而下的洪水就会对村民的房屋、农田造成灾难性破坏。年沙万里捐资15万元援建了东西1公里长的护村大坝和沿坝路。还同期建成并投入使用一个立方米的饮用水蓄水池,让该村彻底告别了“年年防洪年年受灾”的历史。繁峙县柏家庄乡安民村有史以来,村民吃水就是靠上山担水解决,年,沙万里为繁峙县柏家庄乡安民村捐资30万元修建了立方米的蓄水池,彻底解决了该村数百口人的吃水难问题,村里10亩的口粮田也成了旱涝保收的高产田。
  

年,沙万里又为繁峙县下茹越乡赵家峪村捐资30万元修建了米水坝,为繁峙县砂河镇柳泉沟村捐资5万元修建了00立方米蓄水池,使这两个村的群众彻底告别了农业生产生活发展的制约;00年又无偿垫资0万元用于繁峙县集义庄乡净林村实施整村易地搬迁,并捐资15万元帮助村委会配套公用设施;捐资30万元为繁峙县杏园乡南关村新修一条水泥路,解决了群众出行难的问题;捐资0万元重修的县城彩璟小学路被命名为“万里街”,县城从此“南有万里路,北有万里街”成为群众口口相传的佳话。
  

年10月17日,沙万里光荣地出席了年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和大家一起受到了*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01年,他再次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多年来,沙万里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目前已累计捐资万元,通过兴修水利设施、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发展脱贫产业,帮扶繁峙县砂河镇小砂河村等共计11个贫困村实现了整村脱贫,引领0余贫困户找到了脱贫致富新路径。

王收秋3年执着行走在大山邮路上

王收秋,太原市万柏林区王封乡王封村人。年,王收秋成为太原市邮*局万柏林分局西山投递部大虎沟邮电所(现为中国邮*集团公司太原市分公司万柏林分公司大虎沟揽投部)的一名步班乡邮员,作为太原市最后一名步班乡邮员,他服务的投递范围,有5个自然村、15个村委会、个中型煤矿,方圆平方公里,服务人口约1万人。这里山大沟深、道路崎岖,而且村与村相距较远。如果要靠邮车投递,不但绕远、成本高,而且邮车只能开到村口,无法解决投递入户的问题,所以步班邮路(中国邮*对于交通不发达地区,只能步行派送信件和报纸的派送方式)是当地乡*府和百姓与外界保持联系的唯一途径,投递工作极为艰辛。年8月7日,太原市分公司率先为王收秋所在的乡邮段配备了投递车辆,解决了常年步班投递的困难。至此,王收秋已在大山邮路上行走了3年。
  

6月3日上午,在经过近40分钟的盘山路后,山西晚报记者到达王封邮*所。初见王收秋时,他说话的声音不是太高,仔细一看,他右侧脖子上有一条长长的伤疤。“00年大病了一场,身体不如以前了。”王收秋说,现在说话也不能时间太长,不然会引发声带出血。他生病后,工作调整到了内勤岗,0岁的儿子毅然接过接力棒,每天奔波在大山的邮路上,沿着王收秋走过的邮路,负责王封乡的投递。
  

王收秋说话听着“没劲”,但事实上,生病前的他,每天都特别有劲。他每周出班6天,每天背着装满报纸、信件和快递的双肩邮包,徒步穿梭在一座座山头之间,每日行程约40公里。他肩上的邮包,均在5公斤以上,最多的一次,有人专门称了一下,46.5公斤。在遇到一些大件快递时,他用绳子固定住,要么拎着,要么双手抱着前行。从上班至今36年来,他投递邮件总量超过60万件,日均50件以上,没发生一起漏投、误投、错投现象,没丢失过一件邮件,也没有收到一起用户的有理由投诉,邮件投递准确率%。
  

王收秋先后获得“全国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山西省劳动模范”“太原市优秀共产*员”等荣誉,今年6月,他荣获“山西省优秀共产*员”称号。
  

人物感言
  

我是一名共产*员,我们曾在入*宣誓时说过,执行*的决定,对*忠诚,积极工作,无论是对我所服务的山区百姓,还是对单位,我都应该无所怨言,随时准备为*和人民奉献终身。
  

现在,我们的国家发展得很好,从我上班到现在变化很大,使我感慨万分,没有共产*就没有新中国。感谢我们伟大的*带领新中国走上了一条光明之路,不论百姓生活还是我们国家的发展,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我们更应该努力工作来回报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做出自己更大的贡献。
  

一个人的步班邮路 

他是大山里的忠诚信使
  

王收秋至今记得,初中毕业后他在村里和父母种地务农。19岁那年,在听说需要一名邮递员时,因为山里很少有人来,父亲就劝他去,不能一辈子都种地。
  

听了父亲的劝说,王收秋从此踏上了步班邮路。每天早上8点出门,晚上8点以后才能回到家中。尽管步班邮路充满各种艰辛,但依然没有挡住王收秋前行的脚步。除了正常的报纸投递外,一些地址不详、不接电话的邮件,无形中增加了王收秋的工作量。王收秋的同事贺春蕊说:“有一次在和王师傅的聊天中,我得知王师傅给一个客户送邮件时,打了30多个电话都没人接,到了晚上9时许,王师傅已经回到家中才接到客户的回电,质问他为什么打那么多电话,在得知王师傅是邮*投递人员后,客户询问能否现在送过去,王师傅当即答应,往客户家里赶去,再回到家时已是深夜。”
  

对此,王收秋说,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害怕有重要的邮件,耽误了客户的事情,所以无论多晚,只要客户有需求,他都一定去做。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有一次,为了投送一份特快邮件,王收秋打着手电筒、顶着刺骨寒风走在大山里,当他在深山之中找到了收件人时已是次日凌晨。当收件人从王收秋手中接过邮件时,激动地对他说:“太谢谢您了!没有这封信,就耽误大事了!”而此时已经累得筋疲力尽的王收秋只说了一句:“这是我应该做的。”
  

当步班乡邮员的那些年,只要当天能寄送到村民手里的邮件,不管天多黑、路多远、身体多疲惫,王收秋都尽力送到,绝不拖到第二天。“不能拖,第二天又有新的报纸和邮件,如果拖一天,就背不动了。”王收秋说。
  

一年天,他有天在邮路上,不论刮风下雨,还是逢年过节。翻过一座又一座山头,他将一份份报纸、一封封信件、一件件快递安全送达。
  

王收秋一直受到省、市分公司的
  

平均每年徒步一万多公里 

他是全家人的惦念
  

这些年,王收秋累计徒步30多万公里,平均每年都在一万多公里,相当于一年走一次“长征”。
  

王收秋也有身体患病的时候,也有想与家人节日团圆、享天伦之乐的愿望。然而,无数次他带着病痛坚持跋涉,多少次让家人的期盼落空。在儿子王沄天的记忆里,小时候他很难见上父亲一面。“白天醒来,父亲已经上班走了,晚上睡觉,父亲还没下班回家。”王沄天说,他判断父亲是否在家的依据,就是看父亲的那个邮包,包在家里,说明父亲在家,包不在家,说明父亲还没回来。
  

在妻子高润翻眼里,王收秋是一个特别让人心疼的人。由于长时间的徒步,王收秋最费的就是鞋和袜子,他的鞋每次在开胶或者断底后,高润翻都会拿到修鞋的地方修一修再让他继续穿。有一次,王收秋下班回到家,高润翻看见他踮起脚走路,一问,才知道王收秋的脚后跟被钉子扎烂已经无法挨地了。原来,这个钉子是当时修鞋时钉的,因为没有处理好,走得久了钉子就凸出来了。就这样,王收秋硬忍着坚持送完当天的报纸和邮件。
  

王收秋的老母亲也住在山里,老母亲在世的时候,每天在家门口守望着儿子,特别是每到大年三十,母亲想让他留下来一起吃顿年夜饭,但肩上的邮件当天不送的话,攒起来就背不动了。看着抹眼泪的母亲,他狠狠心还是走出了家门。
  

想起父亲,王收秋更心痛。父亲在临终前,没能见到他的身影。那一刻,他正赶往局里,为了及时上交揣在身上的一万多元报刊款。那段日子,在没人的山路上,他放声大哭,没见到父亲最后一面,成了他心中永远的痛!
  

年4月份,王收秋被评为年度省级劳动模范,并且成了一名光荣的预备*员。
  

王收秋这样形容自己的工作: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还不时会遇见野猪、野狗。同时,他还要随时准备迎接各种突发的自然灾害。因为是盘山路,有几次,山上的石头被雨水冲刷下来,砸在了王收秋的脚边,说起这些他仍心有余悸。
  

遇到下雨下雪天,他宁肯淋着自己,也要把邮包用塑料布裹起来。以往常常是单肩背包,结果造成脊柱向右偏移,钻心地疼。特别是常年的艰苦条件和恶劣环境,吃饭没有正点,他落下了腰疼和胃疼的毛病。
  

这些危险和艰辛在王收秋看来都不是最苦的,最苦的是心里的孤独。行走在大山里,常常看不到一个人影,特别是到了晚上,大山里静得可怕,伸手不见五指,他打着手电筒,能感觉到的只有风声和自己的脚步声。
  

生病后考虑接班人

他想到了学计算机的儿子
  

00年月份,王收秋大病一场后,他考虑最多的是,谁来接他的班?因为没有人来,他想到了即将大专毕业的儿子王沄天,在学校读计算机专业的王沄天,曾想着当一名坐在电脑前上班的有志青年,从没想到会接父亲的班。
  

王沄天说,小时候,他跟着父亲送过几次报纸,但当他真正接触到这份工作时,第一次感受到了乡邮员的艰辛和不易,再想到父亲那时是徒步走,更苦。现在他的情况好很多,村里以前的土路都已经改造硬化,路好走了,也有邮车可以开。
  

采访当日8时30分,山西晚报记者在太原市万柏林区西山半山腰上的大虎沟邮*收投点,看到王沄天和同事接收完当天的邮件报刊后,开始做投递前的分拣工作。经过约1个小时的分拣,当天要投递的报刊和信件都归纳好,他将它们搬入邮车车厢,和王收秋当年的投递范围一样,开始了一天的投递工作。
  

为改善山区村民居住环境,近年来,王封乡的村民们陆续搬到了山下的移民新村,只有少数企(事)业单位及老年人留守在此。同时,随着电商经济的快速发展,投递的邮件除了报纸、平信,还多了各式各样的生活用品、生鲜食品等电商包裹。
  

从年起,太原市民*局按月向全市特殊困难群体免费发放“爱心牛奶”,并交由邮*负责配送。王沄天的投递范围内,这样的贫困户共7户,每月他都会把这份“爱心”按时送到他们手中。
  

今年5月份,王沄天向单位递交了入*申请书。他说,从小到大,父亲一直是他学习的榜样,他要向父亲一样,踏踏实实工作,全心全意为山里的乡亲们服务。
  

一个人一辈子坚持只做一件事情,是一件非常艰难奢侈而又幸福的事,所谓坚持,也就变成了一种坚守。山区人的生活在改变,邮*的服务水平也在不断提升,惟一不变的,是两代人接力为山区人民服务的初心。

解黎明捐资助学0余年不间断

解黎明,年出生,年参加革命工作,3年加入中国共产*,年从国家电网山西省电力公司临汾供电公司(原临汾地区电业局)工会副主席的岗位离休。从年开始,她坚持用离休金资助贫困学生和困难家庭,并郑重向*组织承诺每年7月1日都要捐助贫困学生,她已相继捐出近0万元,助00余名贫困学子圆了上学梦。她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对*的忠诚,体现了老共产*员的高尚情操和革命本色。
  

解黎明先后荣获“全国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员”“全国老干部先进个人”“全国道德模范”“山西省优秀共产*员”及01“感动山西”十大人物等荣誉。这些荣誉中,解老最看重的是“优秀共产*员”,她觉得这份荣誉的分量最重。
  

人物感言
  

在共产*的领导下,我们的国家现在越来越强大,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富足,我感到特别高兴!我参加革命比较早,做过妇女工作、统战工作,在贫困山区劳动过,在工厂一线工作过,亲眼目睹了新中国成立前后的风风雨雨,真正感受到没有共产*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能有今天,最要感谢的就是共产*!
  

今年,我们迎来了中国共产*成立周年,全*全国各族人民在此盛事的欢欣鼓舞下,将会更加满怀信心地努力工作,把国家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满幸福!作为一名有着68年*龄的老*员,我将秉承中国共产*员的优良革命传统,并将其紧密结合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更好地发挥老同志的余热,竭尽全力为社会为人民多做贡献。
  

以生命为限

郑重做出承诺
  

6月5日,山西晚报记者来到临汾市解放路市府小区,见到了解黎明老人。
  

今年96岁高龄的解老稍有些耳背和眼花,但精神矍铄,思路清晰,侃侃而谈,眼神中满是对*和国家发展的良好企盼和希冀。当日,解老非常高兴,因为她刚刚收到中共中央颁发的“光荣在*50年”纪念章。
  

离休之后的解黎明和大多数老人一样,原本想舒舒服服安享晚年。阳光好的时候,解黎明也喜欢在楼下晒晒太阳、遛遛弯,呼吸呼吸新鲜空气。这样的生活持续了十多年,直到年,曾经在临汾市汾西县插队的北京女知青程玮出现。
  

程玮放弃北京的优越生活,作为志愿者两次来到国家级贫困县大宁县,用自筹的0万元搞扶贫开发,被众多媒体竞相报道。
  

“一个弱女子,放弃北京优越的生活,来山西扶贫支教,不容易呀!她就是我心中的楷模!”已经离休在家十几年的解黎明和同为离休干部的老伴寇志清看到程玮的事迹后深受感动,夜不能眠。“出点钱帮帮她,让她坚持下去。”解黎明与老伴儿商量,要尽一个共产*员的责任去支持和帮助她。
  

很快,老两口凑足1万元,让儿子专程送到程玮手中。程玮把老人的钱全部用在当地希望小学的建设上,19名失学儿童重新走进了校门。
  

“娃们学习那么好,却因为没钱而辍学,我心里难受啊!*和国家给我这么丰厚的待遇,我没有理由不去帮助他们完成学业。”以程玮为榜样,以此为发端,这位时年73岁的老共产*员开始了长达0余年的捐资助学善举。
  

年7月1日,解黎明老两口向临汾市尧都区委、区*府和所在单位国网临汾供电公司*委递交了承诺书:“在每年的7月1日*的生日这天,我俩每人拿出一千元(共两千元)捐助贫困学生,表示一点爱心。这份爱心一直延续至我俩离开人世。”
  

两位老人以生命为限,郑重承诺。一句话,两行字,重如千斤。
  

加大力度

年复一年捐资助学
  

捐出去的钱,要让它发挥最大的作用,解黎明对这份钱管得很严。 

第一位受捐助者是尧都区姑射村的贫困女生张杰云,她是解黎明通过尧都区*府联系到的。当时张杰云是尧都区刘村中学学生,与弟弟同时读书。双亲体弱多病,几乎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年,张杰云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天津商学院,但因为家庭贫困,难以入学。
  

解黎明闻讯,将元钱送到张杰云家中。从张杰云家回来的当晚,解黎明把儿女们叫到身边,语重心长地说:“看到杰云连件出门的衣服都没有,我难受。咱家大小有8个共产*员,老百姓有困难,咱不能不管。”儿女们深知母亲的性格,从来都是对自家能省就省,对别人能帮必帮,于是全家老小齐动员,为张杰云上学准备的四季换洗衣服和日用品足足装了三大包。
  

年,解黎明把元捐资款直接送到临汾市最偏远的永和县交口乡南坡头村,用于资助村里的贫困小学生。
  

00年6月6日,与解黎明相濡以沫58个寒暑的老伴因病离去。当大家还在为亲人故去悲痛时,解黎明心里却惦记着4天后“*的生日”那天要向困难孩子捐资助学的承诺。
  

多年来,解黎明捐资助学的力度不断加大。年,解黎明拿出0元,认领捐助了7名家庭困难的小学生;年到年,她先后拿出1万余元资助了30个困难家庭,认领了17名困难家庭女童。
  

解黎明对山西晚报记者说:“一两千元对我们来说可能不算什么,但是对于那些贫困家庭则可能因此改变命运!”
  

年,国家实行“两免一补”,小学生的学杂费全免。随后,解黎明将捐助对象换成了贫困大学生。解黎明每年在临汾市各县区寻找5名家庭贫困的大学生,给每人捐助元;后来,她将元捐款涨到一万元。多年来,她先后拿出10万余元资助了50余名困难大学生。
  

对于大学新生的家境,解黎明总要反复核对,确认这些孩子品学兼优,才将钱捐出去。至于钱的用途,解黎明每年都要交代得清清楚楚,她希望把这些钱用在刀刃上。
  

除了每年定期捐助,解黎明还有不少临时性的捐助。她得知应县的一家农户培养出两名大学生却家境困难,便让儿子寇永安长途跋涉将0元送到他们手中。
  

年1月,参加完山西晚报承办的01“感动山西”十大人物表彰会之后,解黎明顾不上回家,而是去了位于晋中市平遥县香乐乡的大羌村看望贫困户。途中,解黎明发现村里垃圾乱倒、污水乱流,且靠近全村唯一的水源地。她立刻让儿子寇永安采样化验,化验结果为严重污染。解黎明又让儿子凑够1万元与村“两委”商量,共清理垃圾上百方,对垃圾池进行无害化处理,找工程人员用水泥将垃圾池全部硬化,并在周围栽植树木花草。
  

设立基金

让更多贫困学子受益
  

外人看来“出手大方”,但解黎明的日子过得其实并不富裕,捐资助学的钱也是一点一点“抠”出来的。
  

解黎明老人租住的狭小老旧的两居室里,没有现代化的家具,没有高档的家电设备,甚至自己穿的衣服都是旧的。解黎明平日粗茶淡饭、省吃俭用,一件呢子大衣可以穿四十多年,一个搪瓷杯子能用三十几年。
  

照顾解黎明近七年的保姆郭根菊说,解老对自己特别“抠门”,艰苦朴素由来已久。解老的老伴走后,子女们多次要给解老请保姆,她没同意,说能省一分钱就省一分钱,她是惦记着贫困学生。直到后来,老人做家务实在力不从心了,才同意请郭根菊来照顾她。
  

年,解黎明因常年的滑膜炎,右腿要做半月板置换手术。解黎明是离休干部,医药费全额报销。医院和家人都想为她置换进口的半月板,但老人嫌贵,怎么都不答应,硬是使用了国产的,省下3万多元的医疗费。她告诉家人:“3万元可以资助很多孩子上学,这些钱花给孩子们比花给我的作用大得多。”
  

同年,解黎明看到一条新闻:我省还有76万名年收入在1元以下的贫困人口。算了算自己的收入,解黎明觉得还能再挤出一些来。年4月,她再次向*组织郑重承诺:除了每年向贫困大学生捐款1万元以外,每年再拿出1万元分别捐助10个贫困家庭。从开始每年捐助元到万元,老人的捐助金额翻了十倍。
  

“平凡而伟大”,是受到解黎明资助的学生评价她时不约而同选用的一个词。年参加高考的乡宁县女孩董亚红是解黎明捐助的学生之一,她在一次给谢黎明的信中写道:“解奶奶,以前我总觉得这个社会善人很少,即使有也离自己很远。是您让我知道了善人很多,善良的人就在身边,我觉得您很伟大!有朝一日,我会将您善的接力棒传递下去。”
  

年之后,由于已近九旬高龄,解黎明不再主动去寻找求助对象,但是她每年一如既往地将至少1元的善款捐给在国家电网临汾供电公司设立的“解黎明爱心助学基金”。年,她将捐赠金额又提高至每年0元,让更多的贫困学子因此受益。
  

“我会信守诺言,一直坚持下去的。”解黎明说。

新老普通*员心里话永远跟*走

今年40岁的王琰是太原市文瀛公园园艺二队的队长,年11月7日他正式入*。作为一名*龄只有一年多的新*员,王琰表示,会用实际行动跟*走,祝福自己的祖国越来越强大。

今年54岁的宋乃明是太原公交集团第三汽车分公司三车队的一名公交司机,他有着7年的驾龄,19年的*龄,多次被评为公交集团的优秀*员和劳动模范。宋乃明觉得,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对*最好的祝福。

武占梅是太原市最后一家国营理发店的理发师,今年70岁的她有35年*龄,武占梅说:“我感受到了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幸福,我将永远跟*走。”

杨贵山,9年参加工作,年入伍,年入*,年由部队转业到太原市工商行*管理局迎泽分局工作,00年退休。作为一名有着55年*龄的老*员,杨贵山想把最美的祝福献给伟大的*,愿雷锋精神代代相传。

吕梁,年出生,山西稷山人。年,吕梁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参加解放太原战役后,光荣入*。吕梁说:“经历百年艰难曲折,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在新长征的路途上祝愿中国共产*再铸辉煌。”

张云峰,今年50岁,来自“八路*的故乡,子弟兵的摇篮”武乡,年7月1日加入中国共产*,如今是山西八建集团的一名钢筋工。作为一名共产*员,他表示将坚守岗位,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李小钢,37岁,00年1月入伍,年1月转业,年6月入*。李小钢祝愿我们的*生日快乐,祝愿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祝愿中国人民生活幸福美满。

邵晋康,年出生,年入*,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邵晋康认为,自己所做的是一名普通*员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也是普通医生应尽的本分。

慕海林,9年出生,年入*,太原铁路公安处退休民警。6岁的他目前已走遍全国座城市无偿献血,其中包括所有的省会、直辖市及港澳台。慕海林说:“愿我们的大小城市无血荒、不缺血,有更多的人能够加入到无偿献血的行列中。”

冀瑞芬,年11月在太原市老*营小区第二社区加入中国共产*。冀瑞芬誓言听*指挥,不懈努力,愿社区名居民身体健康、生活幸福。

杜亚静,太原市迎泽区迎泽街小学教师,年1月3日正式加入中国共产*,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员。杜亚静祝愿我们的*更加壮大,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一名*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基层*组织就是一座堡垒。为庆祝中国共产*成立周年,我们将镜头对准在基层默默奉献的*员们,聆听他们的故事。

他们中有坚守在国营理发店的理发师,有热心的社区书记,有长期工作在一线的公交司机,有参加过中国人民解放*的老战士……他们年龄不同、*龄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心声:永远跟*走,在各自的岗位上尽全力,立新功。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平凡的工作中,他们多年如一日,坚持做好本职工作,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个共产*员的初心和使命。

贺星龙摩托村医倾力护佑十里八乡

6月的*河岸畔,一场雨说来就来。
  

和着窗外哗啦啦的雨声,一阵急促的“龙龙,我又犯病了,疼得不行……”电话这头,贺星龙不由得紧皱眉头,连忙下炕准备出门。
  

看着外面渐渐密集的雨,妻子知道拦不住他,却还是忍不住说出那句到了嘴边的话:“这是阵雨,下一阵儿就过去了,你等等再走吧。”
  

“不行,病人等不了……”贺星龙背起药箱,冲进雨里,骑着摩托车消失在蜿蜒的乡间小路上。
  

一个人,一个药箱,一辆摩托车,贺星龙一走就是1年。
  

今年6月,贺星龙荣膺“全国优秀共产*员”称号。

人物感言
  

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历史展览”时的讲话,我深受启发。*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我要把*的历史学习好,把*的宝贵经验传承、发扬好,从*的奋斗历史中汲取前进力量。不断提升自己的医疗救治水平,坚定理想信念,以共产*员的初心和使命,守护好十里八乡百姓的身体健康,他们健康了我就踏实了。
  

学成回村报答乡亲
  

大宁县徐家垛乡乐堂村位置偏僻,山多路险。过去,由于医疗资源极度匮乏,当地百姓生了病往往是小病靠熬,大医院去看。
  

贺星龙就生长在这里。贺星龙1岁那年,爷爷得了重感冒,高烧不退。因为村里没有医生,病情耽搁时间太长,医院也没能挽回生命。爷爷弥留之际嘱咐贺星龙“好好念书,长大了学医……”
  

眼睁睁看着最敬爱的人被病痛夺去生命,那种无力感像刺一样扎得贺星龙生疼。他把爷爷的临终嘱托埋进心底,从此,行医梦,念兹在兹。
  

年中考后,贺星龙考上了太原卫校,而他却选择去学费相对低一点的运城卫校。但即便如此,0元的学费,也让全家犯了难,母亲把家里翻遍也只找出30元,“还差很多,怎么办?”
  

就在这时,村里的乡亲们伸出了援手,30元、50元……大家硬是给贺星龙凑够了学费,把他送去学医,“龙龙,你只管好好学习,有我们大家呢!”贺星龙暗自发誓,等学成归来,一定报答乡亲。
  

在校三年时间,贺星龙如饥似渴地学习。毕业时,学校领导希望他留校工作,还有同学劝他一起到省城做医药营销,但都被贺星龙婉言谢绝了。他坚守誓言,毅然回到家乡,医院经过一段实习后,年春天,回村办起了乡亲们梦寐以求的卫生所。
  

药箱伴着路上泥土香

“我回来之前,村里一直没有专业医生。那时村里多是留守老人和儿童,生病后出行不便,我就给大家印发了名片,承诺4小时上门服务。”
  

贺星龙还印了4张宣传单散发到周围村庄,郑重承诺4小时上门服务,并到信用社贷款4元买回第一辆摩托车。
  

从此,贺星龙变成一名不收出诊费的“上门”医生。每天,只要电话铃一响,他不分昼夜,立即出诊,风雨无阻。
  

山大沟深,村落分散,摩托车轰轰的声音伴着贺星龙往返于诊所和患者家中。雨雪天,路滑,他摔倒过、骨折过;酷暑天,燥热,他中过暑、脱过水……
  

图啥?
  

平价售药,先治病后付账,赊药、免收医药费是常事。给留守老人送电视,给行动不便的病人送轮椅,给小学生捐书包……有钱给看病,没钱也给看病,贺星龙家里有厚厚的泛*的记账本,欠药费时间最长的有15年、最多的有上千元。这些年,他免去的医药费和不好意思要的账,少说也有10万余元。有人劝他:“娃,你也得想想自己啊!不挣钱还遭这么多罪。”
  

为啥?
  

“我当初上学的钱是乡亲们凑来的,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的我,守着他们,我心里踏实。被他们需要,就是我坚持的动力。”贺星龙言辞恳切地说。
  

1年来,贺星龙累计接诊、出诊0万余人次,先后背破1个行医包,骑坏7辆摩托车,服务半径达方圆40里。1年里,贺星龙几乎走访了乐堂村附近8个村、4多位村民,谁患过哪些慢性病、谁对哪些药物过敏,他心里记得一清二楚。
  

不忘初心守护生命
  

00年1月4日,除夕,贺星龙接到县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通知,要求对返乡人员入户排查。贺星龙知道这个时候必须争分夺秒,挂了电话,立即背上十四五公斤重的大药包,骑上摩托车就出发了。
  

从除夕上午到大年初一晚上,贺星龙在凛冽的寒风中穿梭着,对6个自然村、17名返乡人员全部进行了入户排查,逐个测量了体温、问清了行程,回到家连夜汇总上报。正月初二,他进城买回三盒体温表,分发给大家,告诉他们随时测量体温,如有不适,及时报告。
  

偏远山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有两大难点:一是留守老人大多年迈体弱,免疫力差;二是返乡人员多,情况复杂。为了解决部分村民对疫情认识不足、麻痹大意、防控意识较弱的问题,贺星龙每天通过喇叭广播、发
  

贺星龙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冲在疫情防控第一线,践行共产*员的初心和使命。他说:“我是乡村医生,又是共产*员,要为村民们当好‘防护墙’,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索堤村五保户冯对生今年67岁,从小右脚患足内翻,行走不便,五年前又患上骨髓炎,化脓溃烂。贺星龙从不嫌脏,定期上门为他清创、包扎、换药,平日里还照顾老人生活。老人感激地说:“星龙这娃给我看病从不要钱,抽空还帮我干家务,星龙就是我的‘腿’。”
  

徐家垛村距贺星龙家13公里,该村88岁的贺德明老人曾参加解放战争,荣获“解放西北纪念章”,如今他的老伴和两个儿子都已过世。贺德明患前列腺增生,严重时要插上导尿管才能小便。老人对山西晚报记者说:“*培养的这个娃就是好,给我插了十几年导尿管,啥时叫啥时到,从不收钱。”
  

不仅是医生还是领路人
  

在乐堂村,贺星龙既是医生,又是乡村振兴的领路人。
  

带领村民引水、修路、栽树、推销农副产品,村里的事儿样样离不开他。
  

乐堂村地势高、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贺星龙因地制宜带领村民累计发展苹果、核桃等经济林00余亩,拓宽了群众致富渠道。他还用自己的奖金购买了电动喷雾机、割草机等农机具,免费提供给村民使用。
  

如今,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赊欠医药费的越来越少,贺星龙拿着账本高兴地说:“近年来,国家紧盯卫生健康服务薄弱环节,加大*策供给,医疗保险制度也更加完善,村民们看病没有那么大负担,我这个账本也该‘退休’啦!”
  

让贺星龙欣慰的还有与时俱进的诊疗方式,他说:“简单的疾病可以和患者通过手机视频方式进行诊疗,这样就可以省去路上来回折腾的时间,也能早一点儿解答村民的困惑。我诊所里的电脑,医院、县医院进行远程会诊,村民们也能够享受到更加优质的医疗资源。”
  

近年来,贺星龙先后被授予“最美奋斗者”“中国五四青年奖章”“全国脱贫攻坚奖贡献奖”“山西省特级劳模”“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全国最美医生”“白求恩奖章”“三晋拔尖人才”等称号,还多次被评为省、市、县优秀共产*员。 

寒来暑往,贺星龙变的是更远的行医范围,不变的是随叫随到的出诊承诺。病人就是亲人,电话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几十年如一日,贺星龙用责任和担当守护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又是一年夏日,乐堂村的果园里绿意盎然。贺星龙把“*员使命,医者职责”写进了一深一浅的泥土里,写进了一次次深夜出诊中,写进了4多位村民的心坎里。
  

摩托车载着医药包和蓝色药箱,还有贺星龙“守护群众生命健康”的初心在*河岸畔蜿蜒、盘旋……

周建民蓝领大师诠释工匠精神

上世纪80年代,周建民从中专技校毕业,进厂当了一名工人。周建民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只凭工作中钻研的那股劲头,他现在领着几十万元的年薪,出行享受着公司副总的待遇。
  

凭技术,他改变了生活!
  

从“金牌工人”“蓝领奇才”“最美兵工人”,到“全国劳动模范”,再到*的十八大、十九大代表,一个个荣誉背后,不仅呈现着周建民在工作中勇于创新的自强自立,也充分展示着国家对工人、对高科技人才的重视。
  

靠国家,他实现了价值!
  

以周建民命名的国家级大师工作室“周建民工作室”成立,集团每年拨款几十万元供他研究之用,每一年,都有新的科研成果立项并取得重大突破。周建民发明各项专利1余项,为集团创造价值几千万元,并形成周建民工作法,使一个周建民渐渐变成了一群“周建民”,技术能手接连涌现。
  

用平台,成就集体效益。
  

周建民,一个平凡又不平凡的*工工人,一个在平凡岗位做出不平凡成就的蓝领大师,一个无愧新时代先锋荣誉的大国工匠。
  

今年6月,周建民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员”。
  

人物感言
  

在今天这个新时代,我们能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和国家对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关心、关爱。年和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连续发出《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两个高规格的文件,向全社会释放出一个强烈信号:“*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技能工人的*治待遇和物质待遇得到大幅提升。同时,技能大师工作室、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建立,各类技能大赛等,更是为我们广大技能人才搭起了展示自身价值的平台。所以,我们特别是年青一代的技术工人,要坚信在*和*府的关心关怀下,当一名工人,只要诚实劳动、创造性地劳动,就能得到人们的尊重、社会的认可,就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有“温度”的*工大师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淮海工业集团位于我省长治市,厂区内沿袭了早年兵工厂建厂之初的风貌。蓝白相间的厂房,路旁树影婆娑,让人瞬间回到上世纪80年代工人热火朝天的那个场景里。事实上,因高科技领*技师的涌现,厂区内的工人现在较以往少了很多。
  

6月3日,山西晚报记者在厂区内,见到了身为该集团量具钳工、中国兵器首席技师、“三晋工匠”的周建民。走进周建民的工作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张锃亮的铸铁工作台。台上错落有致地摆放着正弦规、方箱、千分表等各式量规生产检测的工具。办公桌上,印着一个可爱小孩的文具盒引起记者的注意,它与周遭“冰冷”的工具格格不入。
  

或许,这是周建民的孩子用过的旧文具盒,他随手捡起来装了绘制图纸的工具;也许,这只是他需要一个装绘制图纸工具的容器而随手买的一个文具盒……虽然看到了山西晚报记者的疑惑,但周建民并未解释。
  

一个可爱的文具盒,摆放在众多“武器装备”中,似乎也在无声地告诉记者,这位*工大师骨子里的一抹“温度”。
  

一名儒雅的男士,这是周建民给山西晚报记者的第一印象。但与其交流中,记者明显感觉到他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工科男,在专业领域上侃侃而谈,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但面对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却不善言辞,沉默寡言。
  

工作中,周建民经常为了一个项目不分昼夜,夜以继日地加班加点,工作占用了绝大多数的时间,就连女儿当年考上大学这样的高兴事儿,周建民也只是在激动之余把女儿送去学校,连陪女儿逛逛学校和所在城市的时间都没有,安顿好就回返,此后直到女儿毕业都再没有踏足过女儿的学校。
  

“女儿现在已经结婚生子了。外孙女刚体检完,马上就要上幼儿园啦,小孩子长得可真快!我老伴时常去北京看看孩子,长时间不见就想得不行。”周建民乐呵呵地说道。
  

记者脱口而出:“您呢?”
  

沉默少许,周建民岔开了话题。
  

墙上是满满当当的成绩和荣誉,但对于周建民而言,能够攻克生产加工技术上的难题从而为*工生产创造更高的效率、更大的价值,为祖国的发展能够添砖加瓦,尽自己的一份力量,这远远大于对自己小家的付出。
  

有“态度”的*工大师
  

年,周建民正式参加工作,时年19岁的他以技校专业课成绩第一的成绩考入当时的淮海工业集团——惠丰机械厂。作为全校第一名,周建民有一个“特权”,那就是可以优先选择在哪个车间工作、学习哪个工种。
  

周建民回忆道:“当年想都没想就选了工模具车间。因为在那个年代,惠丰厂的技工是十分珍贵且稀少的,全厂当时只有几个技工,而工模具车间就有一个技工!这个车间工人的技术水平是全厂所有车间里最高的!你想想这个车间有多重要,所以我毫不犹豫地选择这个车间。更重要的是,我认为在这个车间我能学习到更多,掌握更多。在工模具车间我选择了当钳工,虽然钳工操作难度更大,但是可以让我更好地掌握技术,我当时就想学一门技术!”
  

为什么周建民可以获得这么多的荣誉?为什么周建民能够有这么多的发明创造?为什么周建民能想到这些改进办法?
  

成就源于专注。在采访中,周建民数次这样说。和别的钳工不一样,在一丝不苟地干车间分配的任务时,周建民不停地思考,他想:“这些我们每天接触的零配件,一直都靠人工打磨,我能不能想个办法借助机器更快更好地生产这个零配件?这样既大大提高了效率,也能解放更多的人力去干别的事情。”
  

白天,他努力完成本职工作,晚上回到家就挑灯夜战,仔细研读从各种途径买来的、借来的相关书籍。一本本书籍的储备、一张张笔记的勾画、一次次实验的积累,终于让周建民成功摸索出提高零件生产的办法——周建民专用量规高效加工检测法。
  

这,仅仅只是个开始。
  

水滴石穿,厚积薄发,之后诸如“第二基准法”“整体研磨法”“冷热配合法”等,数不胜数。这些优秀的工作方法被淮海集团以其个人姓名命名为“周建民操作法”,这不仅在淮海集团是首创,在山西*工行业也是第一个!
  

“周建民操作法”不仅申请到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而且这些操作法可以大幅提高工人工作效率,为企业创造出比以往高出数千万元的经济效益,从而促进了个人发展、促进了企业创收,乃至促进了*工行业的发展进步。
  

有“风度”的*工大师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一个周建民就这么厉害,如果有更多的“周建民”呢?与大众固有的“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思维不同,周建民反其道而行。
  

他把他在工作中总结出来的方法编成一本小册子,发给每一个工人,让大家和他一起学习,如果谁有看不懂的地方,可以直接找他探讨。
  

“我研究出来方法,再教会别的工人,这个过程是双向互助的。我教会他们,他们提高了效率,同时也减轻了我的压力,我可以腾出手来研究下一个难题。”周建民举例说,有一年,他去北京理工大学脱产学习一年。当时,厂里领导放心让他走,他自己也能踏实学习更专业、更先进的知识,就是因为他已经带出来能共同承担任务的工人徒弟,这样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良性循环,造就了淮海厂内更多的“周建民”。
  

或许,有很多人不太了解,山西省第一个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的成立就是因为周建民。
  

“未来企业一定要有更多的‘大师工作室’,山西乃至中国都需要更多的‘大师’。”周建民自豪地告诉记者,在集团公司的不断努力下,到目前为止,淮海工业集团有“杨兴隆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刘波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等10个技能大师工作室,还成立了山西省第一家大师工作室联盟。多年来,这些工作室破解了大量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难题,培养出大批高质量高技术人才,已成为淮海集团高速发展的“推进器”。
  

多年来,周建民通过“师带徒协议”开设讲座,更大范围地讲授“周建民工作法”;进行校企合作,为长治多家技术学校担任指导老师,并为学生制定更适合的实践课程,让更多的学生掌握到更实用、更扎实的知识。周建民一直坚信一个观点:“扎扎实实地学到一门技术,比什么都强!技术学会了是自己的,别人抢都抢不走。”
  

在一次讲座中,他对即将毕业的学生说,目前我国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很大,未来专业技术人才的工作前景十分广阔。他还用一组专业数据进行了佐证:现中国技术工人有1.65亿,高技能人才4万,高技能领*人才万,获得高技能人才大奖的仅仅余人。现在国家大力扶持高技术人才的发展,提高工人工资福利待遇,从年开始高技能人才实行年薪制,享受同集团副总同等待遇;*治待遇也在不断提高,十七大时工人技术代表仅有51个,十八大时增加到个,十九大则增加至个,这些都为工人的职业发展创造了非常好的环境。
  

周建民,无愧“全国优秀共产*员”称号!

范梦柏用生命守护生命毫不迟疑

年,非典来袭,他放弃国外学习的机会,临危受命奔赴全省抗击非典的主战场,筹建病房、抗击疫情;年初,在全国连续有5名禽流感确诊病例相继死亡的严峻形势下,他放弃和家人团聚的机会,为一个3岁的小女孩、也是全国第6例禽流感确诊病例赢得了生命的希望;年底,甲型H1N1流感在全省蔓延,此时恰逢父亲病重,作为全省甲流医疗救治专家组副组长,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患者;00年,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已近退休年龄的他再一次全副武装冲进病房,4小时坚守在疫情一线。
  

他叫范梦柏,是山西省公共卫生应急学科带头人、医院*委委员,也是我省确诊首例新冠肺炎以来在一线工作时间最长、年龄最大的医务人员。00年9月,范梦柏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员”称号。
  

人物感言
  

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一直是*的医疗卫生工作的宗旨。从年读医学院开始,我一直在沿着*指引的医疗卫生的正确方向努力工作。医疗卫生改革贯穿了我的整个职业生涯,前进的道路充满了急流险滩,但作为一名共产*员,我始终把*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为了*和人民的利益我可以牺牲一切。*的决定把我定医院18年,18年与病魔的一场场恶战中更加坚定了我的共产主义信念。非典、H5N1禽流感、H1N1流感、H7N9禽流感、新冠肺炎,一场场疫情,我看到了我们的*一天比一天强大,一天比一天伟大。习近平总书记把“生命至上”写进了伟大的抗疫精神,这体现了*的领袖的为民情怀,体现了舍生忘死的广大医务人员与全国人民命运与共的必胜信念,更体现了中国共产*的执*理念。

 

长期驻守在离病人最近的地方
  

6月3日上午,按照约定的时间,山西晚报记者走进医院的重症救治楼。范梦柏的办公室就在6楼负压病房的外面,“这里就是距离病人最近的地方,我必须第一时间了解他们的情况。”如范梦柏所说,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危重症病人就住在这里。
  

办公室里显然有些凌乱,被子还摊在床上。“不好意思,昨晚正好带班,一晚上没回去。”范梦柏解释说,“现在疫情已经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虽然没有本土病例,但输入性病例一直没有间断,这两天隔离病房还有4名患者在接受治疗,他们的病情变化我们都必须随时掌控,特别是去年青岛疫情以来,对院感又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不管是病人,还是医护人员,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有疏漏,而且越是在这种平稳期,对我们的考验就越大,我们要保证每一个出院者都是安全的,即便从我们这儿走了,也要严格按照国家的要求进行追踪管理,随时了解他们的指标变化。”
  

对范梦柏而言,这样的加班、熬夜早已是家常便饭,他坦言:“这比在隔离病房要轻松很多。”
  

去年1月1日,我省首例新冠肺炎患者被确诊,范梦柏成为全省第一个冲进负压病房的*员干部。早在一周前,武汉严峻的疫情形势就引起了全国上下的高度重视,经历了多次传染病疫情的范梦柏马上组织相关人员腾病房、配设备、做预案。医院接诊的首例确诊病例一经发现,就被连夜转诊到医院,整个过程可以说是无缝对接,这和前期充分的准备有直接的关系。此时的范梦柏已近退休年龄,完全可以置身事外,但强烈的责任心、使命感让他一直冲在最前面。
  

病人的事儿就是天大的事儿
  

杜春丽是医院内科7病区副主任,也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和范梦柏在重症病房一起抗疫的战友,“别看平时和我们说说笑笑、打成一片,可一遇到病人,那可是不能有丝毫马虎的,在他眼里,病人的事儿就是天大的事儿。”
  

回忆起在重症病房时范梦柏的点点滴滴,杜春丽用“极度认真、极度负责”来形容。
  

“刚开始,大家也没有经验,医院交接病人时,相关的病历资料基本都是病人自己携带,进了病房,那属于污染区,我们要看到这些资料,就必须做一系列的处理,关键是不能第一时间掌握患者病情,及时给予治疗。”杜春丽说,有一次,范梦柏就遇到了这么一个病人。“病人已经把病历带进了病房,他站在清洁区和污染区的通道上,急得直跺脚,情急之下,他拿下口罩就开始擦通道的玻璃门,并示意里面的医务人员把病历资料放到玻璃上给他看,因为在他看来,病人早一分钟接受治疗,就能早一分钟摆脱痛苦。”杜春丽说。
  

“按照要求,每天早晨6点前,都要给省卫健委和应急办上报一份疫情报告,我一般都会在5点左右进行汇总,很多次因为不是我直接处理的病人,也不太清楚具体的治疗措施,我就会向他求助。每一次,他都能说得清清楚楚,包括一些凌晨两三点刚操作过的病人,我们都特别佩服。”杜春丽说,病人最多的时候,1张床全都住满了,而且都是重症病人,但哪个病人用了什么药,该做什么治疗了,范梦柏都了如指掌。
  

去年4月,乘坐国际航班从俄罗斯归国的牛爽夫妇在太原隔离,不料,持续出现发烧症状,被确诊感染新冠,很快被转到医院。当时,由于症状比较轻,夫妻俩被安排在了三楼的病房,可不到一天,牛爽的病情就持续恶化,高烧40多摄氏度,血氧饱和度也持续下降,医生建议马上戴呼吸机,并转入二楼的重症病房。一旁的妻子既紧张又害怕,不管医务人员怎么做工作,就是不让丈夫转病房,这可急坏了范梦柏。“他当时很生气,冲着我爱人就发了一通火,说的话特别难听,最后义正辞严地指着我爱人连说三声:‘请你马上离开!’当时不理解,现在回想起来,要不是范院长及时判断病情,并给予及时的治疗,我这条命早就呜呼了。”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牛爽庆幸自己遇到了这么好的医生。
  

心律失常三次却依然坚守岗位
  

在病人面前,范梦柏事事处处替他们着想,对自己的身体却总是不当回事儿。内科一病区医生白永忠回忆,“有一次,早晨交班时,看到范院长脸色苍白,还一直捂着胸口,让他去休息一会儿,可他执意要交完班再去,一检查,心律失常,就这他也没有休息,还一直坚守在岗位上。”
  

采访中,山西晚报记者了解到,疫情期间,因为经常4小时连轴工作,这样的心律失常,范梦柏在病房出现了三次,心率最快高达每分钟次,有一次还差点昏倒过去。
  

疫情防控期间,身为省级医院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范梦柏肩膀上扛着旁人难以想象的压力,然而每次面对患者和同事,面对各界对疫情的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救治患者的过程中,范梦柏提出了新冠肺炎肺泡脱水治疗的“山西方案”,该方法可迅速减轻患者肺部渗出,降低呼吸衰竭发生率和呼吸机使用率,减轻医务人员工作量,患者治疗时间短、肺部纤维化少,为山西实现新冠肺炎治疗“零死亡”发挥了重要作用。
  

舍小家为大家 

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作为医生,我问心无愧,但作为儿子、丈夫、父亲,却有太多的亏欠。”范梦柏告诉山西晚报记者,这么多年来,他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医院、奉献给了患者。
  

“年初,早早就计划好要带着父母、妻女去海南过春节,飞机票也买好了。没想到,到跟前了,国内出现了H5N1禽流感疫情,连续5例都死了,我们这儿收治的是第6例,一个年仅3岁的小女孩,被她妈妈传染的,她妈妈已经去世了,举国上下都特别重视,我就退了机票,全力以赴开始抢救这个孩子。”范梦柏回忆,当时,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和他直播连线,主持人询问孩子的救治情况,并让他给出确切的出院时间,面对全国人民,他强顶压力,许诺在正月初三一定可以。就这样,为确保孩子生命万无一失,他几乎4小时守候在病床边,不用说陪家人旅游,就连一顿团圆饭都没吃上。
  

“那一年,觉得事情特别多,年初是禽流感,年底又是甲型H1N1流感,还赶上我父亲病重,为方便工作,也能捎带着照顾老人,我就把他从老家接过来,在医院附近租了个房子。说是照顾他们,我这每天忙,基医院了,根本顾不上,因为我父母亲都是医生,他们还每天替我操心,医院患者的情况,给我出谋划策,当时,有几个小孩还真是用了我父亲给的方子才治好了。”范梦柏说。
  

让他遗憾的是,第二年10月,父亲因病去世。“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家国大事面前,国家利益肯定是要放在最前面的。但对他们的亏欠却是我内心永远的伤痛,包括我女儿,非典的时候,她正上初中,因为被隔离见不上面,我们就只能隔着窗户、楼上楼下地挥挥手。”说起这些,范梦柏有些哽咽:“既然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就做好了为此牺牲一切的准备,就像毛主席说的白求恩精神一样,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高晋文革命功臣用一生践行誓言

“曾经我们对‘英雄’的理解似乎就是被印刷出来的方块字,直到您在人群的簇拥下进入会场,‘英雄’变成了一个生动而具体的人,不再有纸面或者电视屏幕的距离感和疏离感……17岁的我们与97岁的您有这么一次相见,我们深感意义重大:这是一代人对一代人的守望与回眸,而我们被寄予厚望。”这是晋中市榆次一中高班的学生们,在4月8日聆听了晋中市“听*话感*恩跟*走——百业百人讲百年”主题宣讲报告会后,集体给“英雄”写的一封信。而信中提到的“英雄”,正是今年97岁高龄的晋中市红*荣*休养院原*总支书记、院长高晋文。
  

高晋文是一位有着73年*龄的共产*员。他先后参加过千里挺进大别山、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两广战役、西南剿匪、抗美援朝等战事,荣立过特等功1次、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先后荣获国家级纪念章15枚。
  

今年6月,高晋文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员”称号。6月5日,山西晚报记者来到高晋文老人在晋中市城区的家中,重温了那段战火连天的峥嵘岁月。
  

人物感言
  

淮海战役总攻发起的前夜,在驻地小张庄的炮兵连指挥所内,连里的*员代表、战士代表集中在一起,为我举行入*宣誓仪式。当时,我的内心无比激动,跟着指导员举起自己的拳头,一字一句,发出了人民战士的誓言。这誓言,我牢记了一辈子,领悟了一辈子,坚守了一辈子。
  

炮火连天的前沿阵地火线入*
  

高晋文老人的家,陈设朴素且十分整洁。老人虽已过九旬,但精神矍铄,依旧保持着*人特有的铮铮气质。提起当年血与火的经历,老人望着*装上一枚枚闪亮的*功章,慢慢地陷入了对过去的回忆之中……
  

年8月,高晋文出生在武乡县贾豁乡桃峪村的一户贫苦农家。年,他加入武乡县贾豁编村武装队,担任武装联防队长。在抗日战争中,他表现勇敢,成绩突出,被评为武乡县模范抗日干部。
  

抗战胜利后,高晋文积极响应*的号召,带领0多名有志青年投身*营,成为太行*区独立一旅的一名炮兵。仅仅半年时间,他就练就了“百发百中”的迫击炮技能,成长为一名“神炮手”。此后,他随*转战南北,屡立战功。
  

今年6月9日晚,左权民歌汇·喜迎建*百年汇报演出暨“左权民歌汇”进校园启动仪式在晋中学院举行。在现场,特等功臣、战斗老英雄高晋文以视频的形式,讲述了入*时的场景及感受,并为到了管理岗位百名预备*员领誓入*誓词。
  

年11月,淮海战役决战在即,在中国人民解放*第九纵队7旅81团团属迫击炮连阵地——安徽宿县小张庄,指导员方连成收到了上级准备全线发动总攻、聚歼国民**维兵团的命令。随后,他做出了一个特殊的决定:在炮火连天、硝烟弥漫的阵地前沿,为刚刚被批准入*的班长高晋文举行一场在炮火中的入*宣誓仪式,以此鼓励战士们的杀敌信心。
  

当时,高晋文是炮兵连的技术能手、优秀班长,指导员一直把他作为连队的重点培养对象。高晋文也不负众望,不仅带领整个班成为炮兵连的骨干,自己还多次受伤不下火线。
  

目睹了*继光壮烈牺牲的全过程
  

1年,高晋文跨过鸭绿江赴朝作战。上甘岭战役中,曾担任15*45师团迫击炮连指导员的高晋文,**工作一肩挑。“那时候,*继光是我们团营的通讯员,我俩还住过一个猫耳洞哩。”高晋文回忆,“*继光很活泼、勤快,有时晚上会找干草帮我铺床,多好的同志。”*继光英勇献身时,身处山坡的高晋文目睹了英雄壮烈牺牲的全过程。
  

“在上甘岭地区,我们坚守了9个月,连续战斗了43天。那场仗打得相当激烈,敌人把我们所在的坑道都打平了。”当时,高晋文有写日记的习惯,但他的日记中缺失了43天的记录。高晋文回忆,将士们坚守坑道,敌人久攻不下便封锁了交通补给线,并向附近几处水源投*,“那时候很艰苦,关键是没水喝,不管人尿、马尿,渴了喝上一口,最后连尿也没有了。”
  

年11月5日,志愿*部队一次次拼命、坚守、战斗,终于换来上甘岭战役的胜利。在高晋文的指挥下,他所在的连队以3人伤亡的代价歼敌多人。然而,就在取得胜利的那一刻,敌人打来的一颗冷炮在高晋文面前爆炸,数十块弹片嵌进了他的胸部和头部。
  

“在上甘岭,我们很多很好的年轻人,上去以后连名字都没叫上来,就没了……”回忆起当年的九死一生,高晋文常常噙着泪水默念,“能回来是幸运,回不来是光荣”。
  

所幸的是,高晋文最后奇迹般地苏醒过来,医院治疗。尽管脱离了生命危险,但至今仍有十余块弹片留在他的头颅、胸部及身体各处。3年,高晋文转业到山西省荣*系统工作,把精力献给了为退役、伤残革命*人服务和国防红色教育。
  

年,高晋文重返老部队。在上甘岭一战成名的志愿*第15*,于0世纪60年代改编为空降兵部队,先后涌现出“上甘岭特功八连”、汶川地震“空降兵十五勇士”等英雄模范。这次重回部队参观*史馆,高晋文一行重温了部队的光辉历史,体会到了当代部队官兵科技强*、捍卫和平的实力和底气。在上甘岭展区*继光蜡像前,高晋文庄严敬礼、久久哽咽。
  

从部队平安返回后,高晋文表示,“部队的现代化装备,官兵的*治和*事素质令人深感欣慰。我们这代人的强国强*梦,已成为当代*人的生动实践。我们这代老兵安心、放心了。”
  

随后,高晋文向*人的最高荣誉殿堂——中国人民革命*事博物馆,捐赠了自己战争年代获得的荣誉奖章(证书)和上甘岭《战地日记》等十余件珍贵文物。其中,上甘岭《战地日记》里详细记录了每次战役的战前动员、战斗计划、战略部署、战果详情等,十分珍贵。
  

“英雄阵地英雄守,英雄地上出英雄。”这是高晋文当时在《战地日记》中的一句话,这句话也道出了无数革命先烈的心声。
  

“英雄并不遥远,

就在我们身边!”
  

今年4月8日,在榆次一中和雅厅,晋中市红*荣*休养院*建部副部长、宣讲员谢芳声情并茂地为该校00多名师生讲述了高晋文的英雄事迹。其间,老英雄高晋文在家人的陪伴下坐着轮椅来到现场,简短的寄语中气十足、掷地有声,令在场师生备受鼓舞。
  

当天,榆次一中众多学生纷纷表示:“老一辈革命家为*的事业奉献了青春和热血,他们的精神深深震撼着我们的心灵”“高爷爷清澈的眼睛和坚毅的表情,让我懂得什么叫做信仰的力量”“原来英雄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
  

次日,榆次一中*办主任李艳萍和高班班主任杨兆勇,率学生代表来到高晋文家中,将一封落款有着67人签名的书信送到老英雄手上。这封信,代表着一个班级、一代青年崇尚英雄、学习*史的滚烫热情。
  

正如学生们在信中所写:“可能再夸张的想象都无法让战争的残酷感同身受,但从您身上可以窥见当时英雄们的影子,那是如松柏般挺立在上甘岭山上的身姿。我们看过一些战争电影,也读过一些战争著作,却也远比不上今天的一面,只要您坐在那儿,就已经足够,足够我们久久仰望。”
  

事实上,自9年离休以来,高晋文在*治上、思想上和作风上一直没有变,他主动承担起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义务,深入各领域、各行业以及基层一线做革命传统教育报告多场,义务传承红色文化。他常常告诫大家:“累不累,想想红*长征二万五千里;渴不渴,想想上甘岭没水喝。”
  

晋中市红*荣*休养院是一个有着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的优抚事业单位。0年成立以来,先后接纳了山西、四川、陕西等地因战、因公致残的3多名革命伤残*人以及近00名*队离退休干部,在这里学习、生活、治疗和休养。
  

在这里工作了几十年,高晋文千方百计为伤残*人弥补缺憾、安置伤残*人家属就业,但从来没有考虑过自己,也从不允许子女搞特殊化。
  

一向严于律己的高晋文,对子女的要求非常严格,经常教育他们要时刻感恩*和国家。“我们小时候,过年才能吃上一顿饺子,但是父亲总让我们先把玉茭面窝窝头吃了再吃饺子。以前不理解,现在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是让我们不忘忆苦思甜。”高晋文的女儿高国萍说,“以身作则、廉洁自律,是父亲的一贯作风。”
  

在高晋文的严格管教下,他的6个孩子从小都很自强。近几年,高晋文年事渐高,孩子们也越来越重视他的身体。但即便如此,孩子们也很少干涉他参加宣讲活动,因为他们知道,“父亲的心愿就是要发挥余热将红色基因传承下去”。

王润梅清淘下水道一干就是8年

“一个女孩子,干什么不好?干水道清淘?”这样的话,王润梅这些年不知道听过了多少。可她从年参加工作以来,就一直从事水道清淘工作。这一干,就是8年。今年,已经46岁的王润梅,是太原市城乡管理局市*公共设施建设管理中心道路排水保障二所*支部副书记、副所长兼水道三组组长。她所带领的水道三组,在日常工作中担负着太原市最繁华、最低洼地段的一百多条街道、一万多座下水井的清淘任务。
  

6月3日早上,山西晚报记者在太原市城乡管理局市*公共设施建设管理中心道路排水保障二所见到她时,她已经换好了工装,准备和自己所带领的三组的“娘子*”一起去保证城市“地下动脉”的通畅。“现在其他工作确实多,可我只要有时间,就愿意跟着大家走到街上,去完成路面水道的清淘。”她说。
  

工作这些年,王润梅先后被授予“山西省优秀共产*员”“山西省劳动模范”“山西省特级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年、年两次当选为省、市*代表;年、年两次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今年6月,王润梅又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员”称号。
  

人物感言
  

今年我以*史学习教育为契机,怀着崇敬的心情学习了中国共产*的历史。通过*史学习,有许多我以前不曾知晓或记忆模糊的历史事件都渐渐清晰明了了,我更加深刻体会到了中国共产*的成长是非常不容易的,走过的路更是异常艰辛坎坷的,让我更加愿意为*的事业奋斗终身。作为一名共产*员,同时又是一名市*人,我每天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尤其在工作中感受到市*公共设施的建设完善了城市基础功能和提升了太原城市形象,我深深地为自己能身肩这两种光荣的使命而感到自豪。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市*工作的8年里,*和人民给了我很多的荣誉,我很感激*培养了我成长。今后我将把荣誉当作不断前行发展的动力,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继续做好“市*服务进社区”工作,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的事业奋斗终身。
  

清淘工作看着简单却有不少技巧
  

刚坐到车上,王润梅就从副组长王聪俐手中拿过当天的“应急处置任务单”,名单上,是他们当天接到的十几个需要清理的路面下水井。
  

在太原市新建南路文源巷口,山西晚报记者看到一口下水井的水已经快要溢出来了,上面还漂浮着不知名的杂物,刚走到跟前,就有一股臭味扑面而来。
  

王润梅和同事们没有直接用常用的镐去撬开雨箅子,而是用一把大锤子先在雨箅子周边使劲敲了敲。“这边的雨箅子不好开,一方面是因为油污,另一方面则是路面挤压,所以需要使劲敲一敲才能打开。”王润梅说。
  

王润梅说,看着很简单的工作,里面却需要不少的技巧,像她刚开始参加工作时,遇到满溢的下水井,就很容易把清淘出来的污泥溅到自己或路过行人的身上。“我的师傅告诉我,淘出来的东西,一定不能‘扔’,要轻轻把叉子一斜倒掉,就不会溅得到处都是了。”王润梅说。
  

王润梅还清楚地记得,自己第一次跟着师傅去清淘水道时的情形。当时,她看着已经被污水淹没的道路正有些不知所措,可她的师傅,在水里垫了两块砖,就走到了污水中间,并很快找到了下水井井盖的位置。师傅打开井盖后,才招呼王润梅去清淘污物。“开井盖是一门学问,尤其是我们省城各个街道上的井盖还都不一样,所以新人都是从清淘开始的。”王润梅说。除此之外,这项工作还有不少的技巧,所以她们现在工作时,一般都是“新老搭配”,由老员工带着新同事。
  

8年,

她变成了区域管道“活地图”
  

从18岁那年参加工作到现在,王润梅已经在清淘岗位上工作了8年。“有没有委屈过?”面对这个问题,她很坦然。
  

她说,自己刚参加工作时,不少人都问过这样的问题,毕竟,在外人看来,当时的她那样年轻、漂亮,这样的女孩子怎么在下水井前淘臭水烂泥呢?“可实际上,在我们市*行业里比起修马路每天彻夜面对沥青的高温,清淘水道算是对我们女同事的照顾了。”她说,可不得不承认,女同志做这样的工作确实也很辛苦。
  

王润梅刚参加工作时,负责清淘老城区小街巷的下水井,很多井里除了淤泥,还有平房居民扔的垃圾,甚至粪便。她说,偶尔污泥会溅到脸上、身上,她也会觉得恶心,可是只要一想到这是自己的工作,她就变得坦然了。“再苦再累的活儿总得有人干!”这句刚上班时师傅说过的话,她一直都记得。
  

这句话,也成了王润梅这么多年的工作准则。她带领的三组,辖区内主要是在老城区,路面低、地下管径小、设施老化,清淘养护难度大。而且大部分街道两边都有小饭店,这些饭店周边的污水井混杂着居民的生活污水、饭店的油污,散发出的味道酸臭扑鼻、闻之欲呕,路过的行人都要绕着走,可这样的井对于她们而言已经司空见惯。遇到管径小、淘不干净的时候,她们甚至要把身子探进井里,用小铲子一点一点地淘,有些看不见的地方就用手摸索着淘,不放过一个死角。
  

年,王润梅刚从别的组调到三组,面对辖区范围大、街道窄、单行道多等问题,为了尽快熟悉工作,也为了更好地养护管网,她一有空就骑着自行车穿梭在街道上,每条街上有多少个进水口、多少座检查井,她都要一一数过,哪里的井快满了,哪个路段容易积水,哪里有管道堵塞的隐患,她都会一一记录下来,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提前排除隐患。后来,同事们也加入进来,她们建立了掌上清淘台账和月度清淘方案、线路图等,工作起来更得心应手,而她就成了区域管道“活地图”。
  

除了日常的清淘疏通,每年汛期王润梅她们都要做好4小时随时防汛的准备。雨情就是命令,下雨了别人都是往家赶,她却是带领三组的姐妹们往积水最深的地方奔赴。下雨的时候,最常见的情况就是井盖被树枝等杂物盖住,影响了排水速度,这个时候,王润梅和同事们常常需要把手伸到水里把杂物捡干净。等路上的积水完全退去,井箅子下的管口清晰可见时,她和同事们才发现手被划破了。由于经常站在雨水中,她和组里好几个同事都患有不同程度的风湿病。
  

在王润梅带领下,水道三组曾多次获得全国市*管修行业“十佳班组”、全国职业道德建设百佳班组、全国巾帼文明岗、省、市巾帼文明示范岗、三八红旗班组、太原市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十佳班组”、王润梅志愿服务队“太原市五星级学雷锋志愿服务组织”等荣誉。去年11月,水道三组荣获了中国市*工程协会授予的00年度“全国市*工作质量信得过班组”荣誉称号。
  

身份变了责任更大她觉得急需充电
  

为了更好地服务辖区内的居民,从年开始,王润梅和她的三组率先开展了“市*服务进社区”活动,她们不光印制了“服务进社区便民卡”,发放到辖区内的所有社区,还主动深入到不属于单位管辖范围的社区,对破损的道路、堵塞的管道进行维修疏通。
  

“这项活动特别受市民欢迎。”王润梅说。尤其是那些没有物业或产权单位的小区居民,只要拨打了她们的值班电话,又在她们的能力范围内,就一定会上门解决问题。“现在很多社区主任、居民都有我的手机号,联系我特别方便。”王润梅说,但便民服务卡上的电话,时至今日依旧能够打通。现在,在水道三组的影响下,市*服务进社区由原来服务的几个社区,发展到现在的近个,并扩展到厂矿、学校、部队、敬老院等。
  

李建芳是原桃南二社区的社区书记,她和王润梅认识已经十多年了,她用了几个词来评价王润梅:“朴素”“实在”“担当”“奉献”“有责任感”。李建芳说,以前,只要她打电话给王润梅,王润梅总会抽时间去小区里解决问题,但从来不是解决单一的下水井问题,而是把小区里所有的井都看一遍。“我们从以前有问题才找她,到后来,她会定期给我们进行清淘,光这一点,就足以说明问题了。”
  

00年,45岁的王润梅本该退休了。“根据有*有害特殊工种的相关*策规定,水道女工45岁就可以退休了,可是,我在一线工作了这么多年,虽说又脏又累,但又舍不得离开,还想在这个岗位上为民服务。”所以经单位领导批准,她从工人最高的职称技师转到了管理岗位。
  

身份变了,但责任没变。“刚参加工作时,我的初心就是自己的工作一定要做好,后来入了*,认识到自己从事的这份工作,还肩负着一份使命——为人民服务。”她说。而这么多年,她觉得自己最大的成就,就是带出了一个“愿意付出、不计得失”的队伍,正是有了这支队伍,自己这么多年来才能获得如此多的成就。
  

现在的她,是太原市城乡管理局市*公共设施建设管理中心道路排水保障二所*支部副书记、副所长兼水道三组组长。“现在各种各样的工作比较多,我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也更重要了。”她说,一方面,她要履行职责范围内的各种工作,另一方面,她也觉得自己需要充充电了。“我特别希望能有时间静下心来,专门去学习更多的理论知识,比如说我最近在看的书,就是《新编*支部书记实务教程》。”

时静向下扎根越干越有劲头

时静,女,满族,山西大同人,年9月出生,年9月参加工作,年10月入*,先后医院普外科护士、护理部干事、护理部副主任,年任院*委办公室主任。今年6月,被评为“全国优秀*务工作者”。
  

人物感言
  

组织上给予我至高的荣誉,我倍感荣幸,我想用三个词来表达我的心情。
  

第一个词是感谢。我要感谢组织对我的信任,感谢领导、同事的支持和认可。
  

第二个词是自豪。我为*员身份自豪,我时刻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员,第一职责是为*工作,要始终不忘初心,为人民服务。
  

第三个词是行动。我要始终发扬“埋头苦干、勤*务实”的工作作风,用“*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和“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恒心,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珍惜荣誉、勇担使命、努力工作,决不辜负组织和同志们的期望,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充沛的精力,全身心投入到*务工作中去,以新姿态创造新业绩,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受到表彰既是荣誉也是鞭策
  

6月3日10时,医院办公楼10层*委办公室。
  

今年46岁的*办主任时静已经持续在岗工作6个小时了,从日7时30分准时进行的周例会,一直到10时30分才结束,会上,她就一周的*委办公室工作进行了汇报。之后一直到中午,时静都在处理办公室工作。下午,上医院进行检查,医院各部门提供资料,一直到18时以后。恰逢日是她行*总值班的时间,而她又感觉自己身体难受,一直冒虚汗、浑身无力。她就强打精神、医院急诊科检查了一下身体化验血象指标。
  

“确实赶巧了,总值班时又赶上身体不适!但自己的工作又不能落下,先坚持着吧!”在接受山西晚报记者采访时,看上去非常憔悴的时静对记者说。“今天的工作还是要坚持下去的,一直到今晚下班!自己的血象指标化验结果比较高,大概是身体内炎症比较严重,休息一下就调整过来了。”时静心里更多想着是不能落下工作,身体不舒服,扛扛就过去了。
  

谈到日前赴北京接受表彰,时静激动地说:“受到表彰,心里特别激动,这既是荣誉也是鞭策。”
  

年,护理专业毕业的时静进入医院,先后任普外科护士、护理部干事、护理部副主任。当护士时,获得全市护理技术比武第一名;搞教学时,学员护理技术操作个个过硬……她对工作的倾情投入,努力奋斗得到了*员群众和组织的认可。
  

年,医院委任她为*委办公室主任。对她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组织信任我,把我放在这么重要的岗位上,我就一定要干出个样儿来。”无论在什么岗位,时静都倍加珍惜,严格要求自己。
  

角色转换后,天生不服输的时静又燃起新的斗志。为了尽快胜任工作,她从基础做起,认真学习*章、*规、*纪、*的历史等*的基础理论知识,坚持学理论强素质,干中学、学中干,通过提高自身理论修养,增强贯彻执行*的路线方针*策和法律法规的自觉性,为做好*务工作奠定了良好的业务和*治理论基础,在较短时间内就适应了新的岗位要求。
  

“*建工作看似简单平凡,实则琐碎,*建工作复杂且责任重大。”本着“说了就干、干就干好”的工作原则,时静认真履职尽责。*员发展管理、办文办会、支部管理……时静每天重复着这些事情,在她的努力钻研下,这些工作变得更加具体而实在。
  

凝聚*员力量为群众服务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作为一名老*员,时静第一时间取消休假投入工作岗位,医院紧急部署,主动与相关科室保持紧密沟通,做好综合调度、统筹协调等工作,医院疫情防控工作的有序开展。
  

“作为一名共产*员,医院、患者,为群众服务,我们*员责无旁贷!”谈到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连续奋战,时静言语铿锵有力。
  

当接到去武汉支援的消息后,有着抗击非典经验和亲自参加汶川地震医疗救援经验的时静,第一个递交请战书,并号召全院*员干部开展疫情请战接力,全院医护人员积极响应,短短两天,名医护人员主动报名请战。同时,医院*员干部成立共产*员突击队和共产*员先锋队,并担任共产*员突击队队长,连续近个月冲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其间,她和广大*员一起通宵加班,冲锋在前、严防死守,严格落实“五严五防”各项措施,构筑起一道严密的防线,让*旗高高飘扬在防控疫情斗争最前沿。在她的高效组织和示范带动下,全院14个*支部30多名在职共产*员主动请缨出战、认真扛责担责,为全市19天消除新发病例、48天实现本土基本清零作出了突出贡献。
  

作为一名有着5年护理经验的护理人,每一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员出发前,她都会第一时间帮助整理防护物资,并认真嘱咐防护注意事项,详细记录其家庭情况。之后,医院6名支援湖北医务人员家属进行走访慰问,协调解决实际困难,帮助解除后顾之忧。
  

第一批支援湖北护理人员到达武汉的第四天,支援湖北医疗队员祁乐的父亲不慎在家摔倒受伤,一边是祁乐不顾生命安危艰辛抗疫,一边是其父亲俯卧日夜痛苦呻吟,时静得知消息后,立即向院领导汇报,医院专家团队组成治疗小组及时为祁乐的父亲进行了手术,并安排护理团队尽心照顾,当祁乐得知这个消息时,父亲已经康复出院。
  

在精准把握上级精神的同时,时静注重从多角度、多层面了解掌握基层情况,力求将“上接天线”和“下接地气”有机融合,找准推进工作的发力点和突破口,确保起草的每一份稿件、出台的每一项制度、组织的每一项活动都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能有效推动工作、解决实际问题。在抓好职责范围内工作的同时,每年组织*员职工深入农村社区、工厂车间开展大型义诊、知识讲座、健康咨询等志愿服务活动,有效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时静主动适应新媒体发展趋势和传播规律,在“美篇”APP开设“医院*委办公室”专栏,不定期推送*建理论、*策法规、前沿动态、*务知识等内容,积极打造集新闻发布、*员教育、风采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新阵地,为各支部推进任务落实、展示工作成果和广大*员干部相互交流学习、发挥模范作用搭建起全新平台,有效克服了以往组织生活人难齐、工作时间难挤占、活动场所难固定的困难。
  

巾帼不让须眉事事冲在最前方
  

“5·1”汶川地震发生后,时静主动请缨,担任大同市第一支抗震救灾医疗队负责人,携带医疗器械、药品和生活用品赶赴汶川参与医疗救援。
  

这一年,时静33岁。
  

面对余震不断、条件艰苦、环境恶劣、伤病员多以及超负荷工作的困境,她身先士卒毫不退缩,带领其他护理人员在救灾现场挑战生命极限。整整1天,她与全队一起巡诊受灾群众0余人次,接诊病员人次,出色地完成了绵阳重灾区救治护理任务。
  

“共产*员就是要在关键时候冲在最前方,尤其是面对大灾情,我不会退缩,我们共产*员都不会退缩。”时静回忆在汶川抗震救灾时对山西晚报记者这样说。
  

灾情面前,巾帼不让须眉。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时静同样冲在前面。
  

在落实精准扶贫工作中,时静带领*员干部与驻村工作队同心齐力,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各项任务,还经常深入孤寡老人家中进行清洁家园活动,并自己出钱帮助对接贫困户置办基本家用电器和生活用品。
  

豁达乐观、为人谦和、热心助人是同事给予时静的评价,她不仅是同事眼里热情的“静姐”,还是贫困户嘴里贴心的“闺女”。阳高县王官屯镇芦窑村80多岁的刘玉花大娘是时静的帮扶对象,大娘家缺啥生活必需品,时静就自掏腰包买好送去,每次都陪老人拉拉家常,帮老人干点家务活,还时时叮嘱老人注意身体状况,老人逢人便夸“时静闺女就像我的亲闺女一样”。
  

阳高县王官屯镇芦窑村是医院对口扶贫村,该村种植的阳高大杏是村民们的主要经济来源,但大杏上市时间集中,销售难一直困扰着村民。尤其是遇到连阴雨天气,成熟的大杏不能及时销售就会腐烂变质。为巩固脱贫长效机制,时静主动与规划部门联系,为芦窑村设计建设杏脯加工厂方案,引进扶贫产业项目。其间,她亲自参与建厂考察、规划设计、跑资金来源,帮助芦窑村建起了杏脯加工厂。“今年7月,大杏成熟时,加工厂正好能够投入生产,乡亲们的杏果有了出路,自己的心里也踏实了!”时静对山西晚报记者说。
  

“年10月4日,是我终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我正式开始接触*务工作。说句心里话,从那天起,我就深知,想要向上生长,必先向下扎根。如今,在*的阳光照耀下,我的工作越干越起劲,越干越有劲头……”时静说。

往期推荐采写: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李吉毅胡增春张文举郭小强徐麦丽刘江李飞飞赵德伟薛琳张扬张梦莹刘俊卿

通讯员徐*利王琳

摄影: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武六红钟清

寇宁胡续光

编辑:山西晚报全媒体编辑曹锐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山西晚报封面人物特刊丨奋斗百年路启航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