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师队伍今天
为使广大考生熟练掌握志愿填报的流程和操作方法,6月15日—17日进行全省填报志愿模拟演练。考生可登录
把握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和院校调档分数线
杨兆捷介绍,截至年6月30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所(不包含港澳台地区高等学校),其中河南省所,位居省级行*区域第四名。截止当前,年高校本科专业,共有12个门类,98个学科,个专业。很多专业名称给人“兄弟”的感觉,填报志愿时时,可要多留意,一字之差,专业培养方向可能会南辕北辙。在报考过程中,他建议考生首先应该把握两线,即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和院校调档分数线。
其中,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又称省控线或批次线,是由省级招生考试机构根据当年全省考生高考成绩和招生计划,将全省考生分类别从高分到低分排序,综合各种因素后按一定比例分批次分别划定录取考生的最低投档分数标准。录取控制分数线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一本线(年文科一本线为:)、二本线(年理科二本线为:)等。招生院校只能在本院校所在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以上录取考生,只有高考成绩达到或超过批次线的考生(通常称“上线考生”)档案,才有可能被投档到高校,由高校选择录取。
院校调档分数线又称调档线,是省级招生考试机构以招生院校为单位,按招生院校同一科类(如文科或理科)招生计划数的一定比例(如%或%),在对第一志愿投档过程(平行志愿的第一轮正式投档)中自然形成的投档给院校的最低投档分数。省教育考试院根据普通高校在本省的招生计划数和投档比例计算出应投档数,按相应规则投档后,向院校所投考生档案的最低投档分数就是学校的调档分数线(年北京大学文科调档分数线为)。
了解院校专业级差,把握优秀平台
所谓“专业级差”,是院校在安排考生专业时,按招生章程中公布的一个或几个分数值,来确定选报不同专业志愿考生的录取专业,这种分数值就是“专业级差”。也就是院校在录取考生第一专业志愿和非第一专业志愿时的分数差额,各专业志愿间级差分数,如3分、2分、1分等。例如,某高校对进档考生的专业安排,级差分为“3、1、0、0”。也就是说,该校第一、二专业志愿之间分数级差为3分,第二、三专业志愿间级差为1分,其余专业志愿之间级差为0分。
杨兆捷表示,填报志愿之时,有“理科重专业,文科重学校”“能上不上”之说,也就是说学校平台越高,将来的发展潜力就会越好,因此可以注意分清学校的档次。一般高校分为以下几类:
(1)C9(九校联盟)有9所顶尖高校
(2)工程大学有39所
工程(Project)是中国*府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实施的教育计划,包含39所顶尖大学。
工程于年正式启动建设,并率先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实施,之后教育部在年表示工程不再新增高校,并将工程高校于年9月正式纳入“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计划中。
(3)工程大学有所
工程是指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于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后正式启动。
“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国家立项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重点建设工作,是中国*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举措、中华民族面对世纪之交的中国国内外形势而作出的发展高等教育的重大决策。“工程”大学共所。
(4)“双一流”大学有所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继“工程”、“工程”之后的又一国家战略,有利于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柱。
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教育部、财*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9月21日,教育部、财*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正式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共计所,其中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A类36所,B类6所),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双一流建设学科共计个(其中自定学科44个)。
农村、贫困地区学生的三大福利“三大专项计划”
“对农村、贫困地区学生来说,*府还提供了三大福利——三大专项计划。”杨兆捷说,根据教育部*策,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计划统称为“专项计划”,包括三个: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简称为“国家专项计划”;地方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简称“地方专项计划”;农村学生单独招生计划简称为“高校专项计划”。国家专项计划定向招收贫困地区学生。地方专项计划定向招收各省(区、市)实施区域的农村学生。高校专项计划定向招收边远、贫困、民族等地区县(含县级市)以下高中勤奋好学、成绩优良的农村学生。
专业意向不明确,尽量选择大类专业
在志愿填报方面,杨兆捷建议考生在志愿填报一定要按照兴趣和特长来选择专业:“学习自己感兴趣且擅长的专业领域,才会有持久的内在驱动力,也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
同时,填报志愿的时候必然会涉及到学校、专业、地域等因素的权衡,他认为高校平台是最重要的:“能上C9高校的话,肯定是要优先考虑的,因为他们在国际国内都受到更多的认可;在同一水平的平台上,适当考虑地域因素,但是应该避免为了学校和地域而选择自己特别不喜欢的专业。”
对于专业意向不明确的考生,杨兆捷建议尽量选择大类专业。因为大类招生与大类培养一般是贯通的,选择大类专业,相当于为主修专业的选择提供了缓冲和进一步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他建议,填报志愿时,考生可以采取“冲一冲”“稳一稳”“保一保”“垫一垫”的策略,各志愿院校之间、各个专业之间拉开适当梯度。切记一定要同意调剂,这样能够增加录取的机会。
考生填报志愿一般要考虑哪些因素?他表示,首先以成绩为基础。高考成绩是考生被录取的基础因素,直接决定了可选择的院校的层次和专业去向。其次,根据院校综合情况。院校是考生选择志愿的重要因素,是选择与哪些人在一起学习、到哪里去学习、学些什么等问题。考生在选择时,既要看院校的历史、地域,也要看院校综合办学实力。同时,考虑专业和就业。专业是考生志愿选择的核心因素,一般关系到大学学习的兴趣和职业趋向。重点大学有优势专业、普通院校也有特色专业,是院校优先还是专业优先,不能一概而论;考生要选自己喜欢、符合个性特长的专业,改革省份考生还要考虑选考科目范围等因素。专业选择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有关,有的专业报考很热门,到了就业却遇冷,需要理性判断。最后,要结合身体等条件。是否有加分项,如果有按照加分后的分数报志愿。专业与身体状况有关联,有的专业受视力、色觉、器质性健康状况的限制;部分院校按专业学习要求,会对单科成绩和外语口语等方面提出规定。还有一些中外合作专业、民办院校收费较高,选报时还应考虑家庭经济状况。
志愿填报前,考生要做好这些准备
志愿填报前,考生要做好这些准备?杨兆捷提出以下建议。
(1)熟悉*策。考生家长对于本省的高考*策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明白哪些*策非常重要,哪些和自己切身利益密切相关,重要*策当年是否有变化。像常识、动态、公示、*策等等……例如考生家长起码要知道所在省份有几个批次志愿,每个批次需要填报几所志愿学校,可以报考几个专业等等。
(2)收集信息。信息和渠道的来源至关重要。一般来说,考生家长可以选择的权威渠道大致这么几条:阳光高考信息平台;当地考试院及高校
(3)准确定位。定位是填报志愿中最重要的一步。我们都知道,高考录取时是将一定范围的学生,按其填报的志愿和高考成绩进行排位,从高到低,位次越高,被录取的机会就越大。填报志愿前考生可以根据平时成绩或模拟成绩来定位,看看自己在班、学校、区甚至整个省市所处的位置。
(4)知己知彼。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做好了定位“知己”,还要做好“知彼”的工作。“知彼”的过程就是除了*策法规之外,还有弄清各个招生院校的基本情况。如学校当年的招生章程、招生计划、往年在本省的提档线、专业线、师资力量、专业设置、学科特长、就业及深造情况等等。
(5)初选志愿。“初选志愿”是结合自己的成绩定位,确定目标院校。完成第三、四两步考生和家长对高考志愿应该已有方向了。这时,考生可以大致划定一些在你省有招生计划的院校,并认真阅读招生章程,比较各院校之间专业的招生人数、录取分数等数据,选择和自己兴趣、分数、批次相符合的院校。
(6)模拟填报。“模拟填报”就是根据本省、市的志愿设置情况,将考生的高考志愿草表完整的呈现出来,做一遍真实的模拟。前高考都是在网上填报志愿,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逾期不予补报。每年在志愿填报中出现的操作失误、丢失密码等问题比比皆是,再加上网络系统繁忙难免手忙脚乱,所以提前模拟有备无患。
“此外,志愿填报还有一些必须的参考材料。”杨兆捷说,省招办下发的高校招生计划,报考院校当年招生章程,其中特别是各专业对考生的要求,如体检、外语语种、单科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等是否符合报考条件;省招办发布的填报志愿手册或录取分数分布统计等资料,结合考生成绩位次和各类别总分(或综合分)一分一段表,认真分析近三年招生院校和专业的录取信息,一定要了解你所报考批次的招生录取相关办法和规定,知晓自己所在类别的志愿设置和投档录取规则。
高考结束
想去哪所高校?读哪个专业?
想不想穿上*装、投身*旅?
快来看
嘿,同学!听说你也想考*校?
年*队院校
在山东省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计划发布
指南
高考已散场,青春正启幕写在高考后年6月10日这个日子会在未来的很久刻在你心中今天高考已散场青春正启幕1
你以为你逃离了地狱,其实你是离开了天堂。十二年,你经历了多少次大大小小的考试?你用光了多少支中性笔芯?你熬夜做了多少堆作业?你听了老师和家长的多少叨叨?你看了多少一本又一本的讲义?你挨了多少数落受了多少委屈?……似乎,这十几年就是地狱般的经历,让你今日离开的时候,心里竟然有一股强烈的果断,甚至,再也不愿回头。从被父母扶着走路的第一天,到现在你自己对外面世界的无限憧憬。是的,这就是你们的成长,每个人必须面对的现实:你可以、即将去自由飞翔。在你可以自由自主把握的航程,如果你回头,你还可以看到吗?冬日里餐桌上热腾腾的那碗汤?深夜时苦读中陪伴的那盏灯?失落的时候高中班主任的叨叨?沮丧的时候同宿舍的那帮好兄弟?痛哭时可以倚靠的肩?欢笑时可以携起的手?刚刚,你在考场里,考场外有多少人在为你们的打拼护航?刚刚,你转身离开时,唠唠叨叨被你“厌弃久矣”的父亲,他眼里的泪花闪动。刚刚,最后一个学生离开教室,守护了无数个午休晚休的班主任,他呆立凝视的身影。那是你永远无法忘怀的一路养育、一路教导、一路扶持、一路相伴。以后的日子里,他们慢慢远离终成过客。高考结束了,你离开了,走向更广空间。转身时,请记得,给过去一个温情的微笑,请记得,这里曾经是你们最美的天堂——2
高考或许等于更好的出路但它绝不是你唯一的出路高考,是毋庸置疑的选拔考试,铁面无私、不近人情、优胜劣汰。在接下来面对高考成绩的时候,请你保持平静的心态: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未必能成真。高,是你汗水凝聚的收成;差,也只是你人生这一段路上的结果。最重要的是,高考过后的人生道路,请你认真对待。也许高考成绩会影响你未来的人生,但它,绝不会决定你未来的人生高度。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人生轨迹,与某次考试无关,只与你自己的心境和态度有关。请记得,虽然高考可以给你更好的出路,但绝不是唯一的出路。高考没有成败,它只是你这一刻遇到的,让你走向未来人生道路的分叉点。请记得,以奋斗为青春加持,坚定前行,十年后,二十年后,你们会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在这个社会的不同层面,绽放属于你们独一无二的灼灼风华。请记得,不沉湎于当下的辉煌,也不挫败于过去的惨淡。当高考成绩出来的时候,你需要做的,不是沾沾自喜也不是痛哭流涕,而是决定你接下来该怎么走。路,永远在脚下。3
所有的过去都成为历史,真正的较量从现在开始。你可以,把高考当成一次重新洗牌。手里的牌变了,对手变了,打牌的思路变了,胜负的可能也就随着有了新的趋向和走势。一把好牌打臭了,是成长的教训;一手“烂牌”却能不被动、不落败,你就是人生的赢家。你觉得考上了名牌大学就后顾无忧了吗?不是。你觉得读了个高职院校就前途渺茫了吗?不是。你以为你是高考的佼佼者以后也能独霸武林吗?不是。你以为你是高考“loser”就决定了你将来的颓废吗?不是。高考之后,你们再次启程。站到更高的平台上,你们必须摒弃那些对未来的虚无的幻想而选择提升自身的竞争实力。在今后的路程中,决定你的层次和品位的,不是单纯的分数,而是更高的综合素养。你人生的真正较量,从高考后才算真正开始。你所渴望的自己选择和决定的未来,要靠你勇敢的、持久的去打拼。重新出发吧,未来有多美,只有努力的人才能看到。王明夫:人生中最震撼人心的奋斗,莫过于高考王明夫
本文首发于年6月6日高考当天。文章中那个从大山深处农家里走出来的少年,已是和君集团董事长、和君小镇创建人、和君职业学院董事长。
尽管文中的高考已是三十多年前的往事,但在文字中,仍然能够感受到隔着时空传来的力量。
谨以此文献给即将在考场上拼搏的少年郎,以及正在勇敢追求梦想的你和我。
作者:王明夫和君集团董事长、和君小镇创建人、和君职业学院董事长
来源:和君咨询(ID:hejungroup)每年高考时,我都会想起三十几年前我的高考。高考对命运的意义,得从我的出身开始说起。我一生的打拼和闯荡,
都是为了走出大山
年,农历马年年初一晚上,我出生在江西省会昌县周田乡上营村一个传统农家。上营村,坐落在武夷山西部余脉的一个山间盆地里,张目四望,周围皆山,是绵延不绝、黛青一色的群山。山外世界是什么,不得而知。隐约知道,北边的山那边是会昌县城,东边的山那边是福建武平,南边的山那边是广东梅县,我都没去过,也不能想象这辈子能去那么远的地方。我16岁去县城读高中,走出这个童年和少年时期的山间盆地。16岁之前,视界最远就是这个山间盆地四周的山顶。这里长大的孩子,不是井底之蛙,但百分百是盆中之人。大山隔绝了他们跟外面世界的联系,也保住了他们自然生长的天性,狭隘与纯朴,愚昧与本色,坏与好,都在其中。我一生的打拼和闯荡,好像都是为了走出这里,但从来没有熄灭过对这里的归意。上营村是传统的客家人村落,世代农耕,种田砍柴,牛犁田,狗看家,我童年熟悉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与生活方式,与书上描述的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夏朝无异。放牛、放猪、放鸭子、打鱼草、拾粪是我童年的日常工作,年龄稍大点,十岁左右起,就上山砍柴、下田耕种、挑担赶集卖梨子卖糯米卖甘蔗。童年生活,留给我的最深刻记忆,一是饥饿,二是寒冷,三是苦累。每年总有那么几个月,家里是“冇米”的,红薯是救命的主粮,青*不接的时候一连吃二三个月的红薯。假如没有红薯,大概童年时候就饿死了。那种时候,有一碗糙米饭吃,不需要任何菜,来点酱油、滴点香油,就觉得特别享受。记忆中,童年的冬天,总是阴雨连绵、寒风刺骨,所有能穿的衣服都穿到身上了,一整个冬天还是冻得无所躲藏。南方阴冷的冬天,一个人冻得无所躲藏的时候,是有一种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想大哭的感觉的,只能自己扛着受着,贯穿整个冬天。至于苦累,莳田、割禾、挑担、砍柴,其劳动强度,对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来说,也就是身体承受的极限了。以上山砍柴为最,一大早天刚蒙蒙亮,被妈妈嚷醒,急急地吃罢早饭或没饭吃的月份就吃红薯,然后磨柴刀、穿草鞋、操起扁担柴络,跟着一伙大人往山上进发,走十几里山路,在荆棘密布的野山里搜山找柴,看中一棵树,砍倒,截段,装担,已经是累得气喘吁吁了。人小,力气不足,干活慢,装担刚完,还没喘过气来,同行的大伙谁喊一声“走”,我就得马上挑起担子跟上,否则大人先走了,一个小孩掉队,心里非常害怕。山里看见蛇、野兽、野鸟,听见不知名的怪叫或响动,是常有的事。我很好强,总是想多挑点柴回家,尽自己的极限。挑着柴担子,跟上大人的速度,往回再走十几里地,快到家的时候,基本上已经是午后太阳西沉时分了。六七个小时过去,中途没有任何食物补充。离家最后剩几里路远,非常的饿、非常的累,实在是不剩什么体力了,眼巴巴望着家里人来接担子。不时地有村子里谁家的人先来接担子了,我就要问看见我家人了吗,谁来了,走到哪里了,快到了吗?远远地看见妈妈或家人来接担子了,心里一下就得救的感觉。家人接过去柴担子,我吃着家人带来的充饥东西,跟着走回家。终于到家时,整个人就瘫倒在屋壁下的石板上了。第二天,继续。日复一日。我的父亲母亲,都没上过学,不识字,连自己的名字都不认识。父母亲是年代生人,我的小弟弟出生于年。想想看,-的年代区间,中国除了战乱,就是反反复复的*治运动。我家乡那里是五次围剿与反围剿的核心地带,红*长征从那一带出发,红*远走后是国民*报复的重灾区,后面是抗战和内战时期。解放后就是历次*治运动,土改、镇压反革命运动、三反五反、人民公社运动、大跃进、大炼钢铁运动、四清运动、文化大革命、农业学大寨等等。整整半个世纪,老百姓几乎没有多少休养生息的喘息机会。在中国历史的这个区间,一对不识字的农民夫妇,在闭塞的山间盆地里,要养活自己和一群孩子,不至于饿死病夭,那种劳作之艰苦卓绝、生活之穷困艰难,我后来任何时候想起,都有一种瞬间就要泪流满面的冲动。在虚岁六岁的时候,就自己闹着要上学,大人没允。虚岁七岁入学上营小学。一年级二年级成绩拔尖,班里第一,是三好学生,个个学期都拿奖状,奖品是崭新的铅笔和笔记本,现在我还记忆犹新。三年级四年级成绩一落千丈,一塌糊涂,个子也瘦弱,凶狠的同学可以随时随地欺负我、恐吓我,孩子王拉帮结派,我总是落单的,孤零零,感觉随时都会受到攻击。他们骂我或踢我一脚啥的,我就眼泪汪汪,强忍着不让眼泪下来,心里压抑着愤怒和报仇的冲动。我读小学的时候,经常是学期开学很久了但“书还冇到”(我们管课本叫书),老师也不知道教什么。每当“书还冇到”的学期,老师上课就让我们背诵毛主席诗词,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清平乐·会昌、忆秦娥·娄山关、沁园春·雪等等,至于那些诗词的意思,我们是不可能明白的。另外,老师还教我们唱歌,其中有一首歌,几乎唱了半个学期,叫做“文化大革命就是好”,我现在都还会唱:“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嘿,就是好,就是好呀,就是好呀,就是好。伟大领袖毛主席······”。后来知道,那不是音乐课,那是所有课。半个学期过去了,书终于到了,歌才止唱。四年级那年,毛主席逝世,上营村的王氏宗族祠堂里设了灵堂,学校组织全校师生去吊唁,一条黑布白字的大横幅写着“伟大领袖毛主席永垂不朽”,这是我第一次知道“永垂不朽”这个词儿。气氛很严肃,很静穆,大家默哀3分钟,向毛主席像三鞠躬。有人哭泣,我受感染跟着哭,不明就里。我不敢出声,就是跟着走,跟着做。后来学校组织师生步行几公里去公社(圩镇)大礼堂吊唁,也一样,静静地进去,默哀,鞠躬,静静地出来。没过多久,上营小学的全体师生排队步行去公社迎接华主席像,一个同学举着华国锋剃着寸头的那个标准像,一个同学举着旗帜,还有些同学则负责敲锣打鼓,一路热闹。我是属于跟在队伍里的“群众演员”。N个月后,老师又组织大会,宣传打击右倾翻案风,打倒邓小平。又N个月后,敲锣打鼓粉碎四人帮。这些,是我此生关于*治事件的最早记忆了。五年级小学毕业,我去邻村上初中,是一所乡村中学,叫做半岗初中。初一年级,成绩一塌糊涂,大个子同学随时羞辱我,给我取很难听的绰号,我狠不得砸死他们,终究也是没有勇气做任何反抗。数学期末考试不及格,印象中才20几分,留级。我羞于重回学校,不想再上学,回家去学裁缝。缝纫机都买了,师傅也基本确定。我的大哥从深山老林里搞副业回来,发现我不上学,态度坚决、不容商量地把我骂回了学校。于是我硬着头皮去复读初中一年级。莫名其妙地,成绩像魔术一样变得奇好,尤其是数学成绩,雄霸整个年级。全县初中一年级数学竞赛,我得了周田公社第一名,张大红榜在周田圩镇上。这是半岗初中有史以来的崇高荣誉,校长召集了一个全校师生大会,亲手给我颁发了一份隆重的奖金,3元人民币。这是我少年时期最伟大的一次胜利,尊严和自信,拔地而起,昂首矗立。从此,我的学习成绩,一直是数一数二,直到高中毕业。同学欺负我、羞辱我的情况,没有了。我变得受到同学们的仰慕。从一二年级的成绩出众到三四年级的烂得一塌糊涂、从初一年级的成绩一塌糊涂到留级复读时的一马当先,我的学习成绩,为什么会这样陡变,至今也想不明白。因为初一留级,我初中念了四年,-年,住校,周末回家,周日傍晚返校的时候带足一周要吃的米菜。那时农村*策已经搞联产承包,我家粮食已充足,带多少大米去学校,父母是让我随意取的。所谓菜,就是我一周要吃的下饭咸菜,基本上是一搪瓷缸子的菜干(霉干菜)或芋荷(腌渍成酸的芋头苗梗),四年时间,几乎都一样。几十年后母亲说起,还是总要说到,我初中带的菜,总是苦巴巴的干涩,她炒菜的时候想多放点油水都没油。那时候,如果有一瓶酱油浸生辣椒,我一周都会饭量大增。四年初中,12-16岁,我基本上就是这样的饮食度过,个子一直没怎么长,很矮,很瘦小,脸色枯黑。上高中的时候去了县城中学,伙食改善,一个学期下来个子就窜上去了,长到一米六多,第一个学期结束回家,家人几乎不敢相认。历史性跨越:进城了
我中考很成功,是当年半岗初中唯一考入县城高中重点班的学生。其实,我那时特别希望考上中专,去读师范学校。读中专,就是确定性地跳出了农门,这已经是最惊天动地的奢望了,不敢去做梦上大学。以往,最好成绩的考生,总是去读中专的,我为什么没去,据说是那年开始,县教育局有意识地把尖子生选拔进县高中重点班,以代表县里去冲刺考大学。16岁,我去县城入学会昌一中,开始了离开农村的城镇生活。这是我出生以来的一次历史性跨越,进城了,感觉非常的新鲜、非常的高级、非常的自豪,充满了人生的憧憬和想望。连县城马路上汽车经过卷起的尘土夹杂着汽油味,我都觉得是香的,一种乡村少有闻到的新鲜气味。城里的女人都穿裙子,居然夏天还穿袜子,真洋气;男女同学之间,即便是异姓,也是可以讲话甚至交往的。这些现象,让我感到明媚,升起游丝般的憧憬。高中的教室是日光灯,白花花的,超级明亮。我自出生以来,从来没有在夜间感觉过这样的明亮。乡下的夜间,用煤油灯照明,为了省煤油,灯是不愿意挑到明亮程度的。小学的时候,我如果夜间看书,父亲是要骂的,因为耗煤油。父亲说,你如果会读书,学校里就读好了,为什么到家里还要读?你如果不会读书,点灯读书又有何用?父亲的逻辑,无懈可击。半岗初中的时候,一个教室几十个同学,每人点一盏煤油灯上晚自习,几个小时下来,整个教室乌烟瘴气,同学们熏得浑身都是煤油烟味儿,脸色和鼻孔发黑,咳出的痰都是黑色的,回到宿舍用毛巾抹一把脸,毛巾都变黑。初中几年,夜复一夜皆如此,我们安之若素,习以为常,也没听说过有谁因此不适或生病。这种状况,倘若放到现在,必有好事者、自媒体啥的,做自作多情地的无尽渲染,引发一场全社会范围的舆论风潮或捐助运动,也说不准。而那个时代,全国各地的乡村学校,大多是这样的。我进到县城,到处有电灯,连自己的宿舍都有电灯,感觉很高级。尤其是高中教室挂着足够多的日光灯管,那种明亮,动人心魄,终生难忘。不好好学习,感觉都对不起那日光灯。家人胆大包天的奢望,
就是出个大学生
我高一开始学英语课,是从初一年级的第一册英语课本学起。此时我始知有所谓26个英文字母之说。用汉语注音读英语词句,书上的thankyou我就注音成“三克友”,howareyou我就注音成“好啊友”,等等,是我高一时候的英语起步方法。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英语成绩很差,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到期末考试,我的英语成绩就名列前茅了。高一时候,我的成绩在整个年级里都是居前的,班上则稳居前三,数理化三科尤好,尤喜物理。高二开始分文理科,我选了文科。那时候,流传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数理化成绩好,是高人一等的,基本上选理科。我数理化拔尖,为什么选文科?听说文科的高考录取分数线比理科低很多,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上大学,至于文科理科、本科专科、什么专业、什么学校,一概次要。我,我家人,最高的、终极的愿望,不,不是愿望,是想入非非、胆大包天的奢望,就是出个大学生。文科录取分数低,应该是更容易被录取吧,于是我选了文科。我选什么科、上什么学,家长是不会过问的,也不会有哪个老师来关心我,懂和不懂、对和不对,都我自己定。一个对人生、对社会、对外部世界一无所知的懵懂少年,自选走向、自安天命。事后证明,我选文科是对的。我自考往届的文科高科试卷,数学卷子对我来说很容易,我不复习都能考90多分。于是我高二开始,基本上不用学数学,省下一个科目的学习时间,用于主攻其他五科。很多学文科的人,都被数学拖得死死的,占用太多的时间,我却把全部时间集中到了其他科目上。其中,我的历史地理英语*治科目好,语文最差,尤其是写作文,文思枯竭、无从下笔,每遇写作文,就头痛。论总成绩,高二高三,我始终保持班里第一第二的位置。高中期间,我每月的生活费是15元,平均一天5角钱,伙食费是大头,一天三顿饭,我通常是二顿素菜,芋仔(芋艿)、包菜、豆豉辣椒,吃得最多。菜金是5分钱一顿,豆腐则一毛钱,二顿合计一毛至一毛五分钱。吃一顿荤菜,主要是肉片炒包菜或肉片汆豆腐,偶尔小炒鱼块(传说中的赣南小炒鱼),菜金2-3毛钱。打饭就管饱,月初就买足饭票,不作节省考虑。有一次,和两个同学合伙,三个人凑钱买了一个苹果吃,每人一口,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吃苹果。当晚做梦,都还在回味苹果的滋味。我每月15元的生活费,家里总是准时给到。父母、大哥大嫂、二哥二嫂,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一切经济来源,靠他们劳动而来。父亲和大哥当家,每年,每月,首要的盘算,就是我的学费和生活费怎么来源,这是他们严防死守的兜底事情。种植什么、啥时候收成,养殖什么、啥时候出栏,啥时候卖钱,家用花销怎么预算,都是要通盘计划、应时而动的。如果出现稻子歉收、禽畜得瘟疫、集市价格下跌、家人突发大病要发生医药费等情形,预算中指望的钱就要掉链子,这是十分紧张和压力山大的事。猪得病了,涨大水把鱼塘淹漫了、鱼跑了,鸭子丢失了或死了,这些情况的发生,全家人的痛苦和紧张,那真是甚于死人。我童年时候放鸭子,鸭子误食农药浸过的谷子,眼睁睁看着鸭子一只一只地软腿、晕转、断气,我跪下去哭过。父亲和大哥主持家*,因为要供我和弟弟(其时在上初中)上学,坚持不分家,全家人团结合力,只为供养我能念完高中。父亲和二个哥哥约好,等我高中毕业再分家。有一个月我的伙食费,被人撬了宿舍的箱子给偷了,我眼泪哗啦就下来,止不住,非常的难过。家里听说后,及时又寄来了生活费,没有丝毫责怪我。校保卫处来破案,抓了一个同寝室的嫌疑同学去审问,他死不承认,案子终究不了了之。贵人和恩人五个高中同学,对我的一生很重要:刘义林、罗庆丰、蔡伟林、肖世优、许地长。刘义林是我高中和大本时期的精神领袖和心灵明灯,罗庆丰是我上海读大学时候相依为命的精神导师(他念复旦大学法律系),他俩的才学志趣、阅读范围、思想情怀和忠厚人品,是我那个阶段的主要开化和精神涵养,他俩对我的精神成长的影响和意义,是我人生导师级的。蔡伟林是我高中时候的同床,他家出被子、我家出席子,我俩睡一个被窝,直到毕业。我们全班同学几十个人,住一个大教室,像是大通铺,每二个人一张床,家境好点的出被子、家境差点的出席子,二人一个被窝,相互温暖。班主任张景星老师是个大好人,每到冬天,就让我们去他家拿稻草,要多少就可以拿多少,铺在席子底下,暖和。上大学后,历次寒暑假我从上海回家,途径南昌中转,第一站落脚吃住,一定是去江西师大找蔡伟林,吃他的,住他那里,宾至如归。所谓发小或闺蜜,大抵如此。肖世优是高考我第二、他第一的同学,他是我人生极其重要、极其关键的一个贵人和恩人。年我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的时候去闯深圳,找不到工作,流落街头,睡荔枝公园,是他帮助我在深圳找到了工作、站住了脚,一手引领我进入了金融业,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处境和轨迹。肖世优的头脑、智慧、理性、敏锐和对问题本质的洞察力,迄今都是我只能望其项背、永远难以企及的。现在,我遇人生大事,自难定夺的话,还是会下意识地想到去找他问意见。许地长是我高中同桌,后来成为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业搭档之一、真正风雨同舟的战友,我创业时候他是跑办工商注册手续的第一个员工,从此我们共事十几载,顺逆不弃、和衷共济,他总是以和君大局为重,任何情况下都配合我、为我分担、尽其所能扛起责任,不伪不妄,不矫情,不做作,无私心,像个劳模一样勤勉尽职、默默担待,成为了和君集团的重要管理者,对我的事业,贡献很大。高二开始,一分文理科,我就自觉进入了“一切为了高考”的状态。学习很有计划性:数学不用学,省下时间;历史,地理,*治,甩掉老师的进度,自己通读,来回重复读,算好重复多少遍就可以记住,由此明确每一章节内容需要重复多少个来回、用多少时间;英语就跟着老师的进度走;语文,凡是能死记硬背的知识,就死记硬背,作文就听天由命,不知从何学起,基本放弃,不想多花时间去搭理。我把学习任务,分解、均摊到每一天每一周需要完成多少学习量,然后每日每周都去完成它。有时候也会厌学,就是不想看书,就是读不进去,但我总能倔强地克制自己完成当天的任务。完成之后,就去校园玩,放松,运动,换心情。看上去我经常玩,但成绩又很好,显得学习很轻松。实际上就是计划明确、日清日毕、心里有底、不急不躁,考试成绩则水到渠成。没有谁指点过我学习方法,也从没有看过这类的书籍或文章,也不知道世界上有这类书籍和文章,我的学习怎么会进入这样自觉的状态,至今也纳闷。体力决定精力,精力决定效率,为了适应学习的需要,我十分重视锻炼身体,沿校园外的田埂跑步,每日长跑,日复一日,像是必修课,无人督促,自觉为之。感谢上帝,让一个懵懂青年在他对一切都还懵懂无知的时候却对一件决定他人生命运的超级重要事情(学习)实现了有效的自觉和自律。最震撼人心的奋斗,莫过于高考的奋斗年高考,我大获全胜,总分分,全县第二名;*治90分,为江西省单科状元,上了江西日报;数学正好分;语文最差,80分出头。出成绩的时候,正是暑假农忙季节,我从农忙中抽出时间,坐长途汽车去县城看成绩,当我得知成绩后,欣喜若狂,幸福无比,所谓“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我以第一时间第一速度,速赶回家,全家人正在田野里莳田(插秧,种秋季稻),我远远就喊:我考上大学了,我真的考上大学了,我真的考上大学了。全家人,父亲、哥哥、嫂子、姐姐,听到我的喊声,都直起腰,望向我,惊疑而木然,像是一尊尊雕塑,植在田野。那一刻,好像整个田野、周围的群山、环绕的河流,都定住了,苍天感慨,万物肃然,整个田野回荡着一个祖祖辈辈世代农家的梦想突然花开的声音。家人谁第一个发声,就说:“真的假的?”我说真的,我真的考上大学了,是全县第二名,肯定考上了重点大学。于是,田野沸腾了,群山含笑,河流奔腾。全家人的劳动,变得异常的欢快、喜悦、利索、有劲。我的高考,已经过去30多年了。直至今天,每年高考的日子,我都有一种忍不住想流泪的冲动。在我的人生中,最震撼人心的奋斗,莫过于高考的奋斗;最伟大的胜利,就是高考的胜利,没有之一。自我管理,
永远是人生成败的分水岭
高考,是决定无数人无数家庭命运的重大关口。我想,我若是一个高考教练或高中老师,我肯定能够辅导很多人顺利闯过这个关口,无非就是三条:第一,明确学习内容;第二,制定学习计划,分解、均摊学习任务,日清日毕、周清周结;第三,管理饮食、作息、运动和娱乐,保障营养、睡眠、体力和心情。这是个化繁为简、纲举目张的“三条*规”。我总觉得,一个高中,按这三条来全面改造教学计划、学生管理和校园生活,可望批量生产高考赢家。
现有的技术手段,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多媒体、声光电、VR/AR、AI等等,还可以把这三个维度的要求,转化为随时随地、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高考生活,告别苦逼高考,奔向炫酷高考欢乐高考。如果哪天和君出手做课外辅导、高考经济或者直接兴办中学,我料定能大获全胜。只是现在的我,实在不愿意去做应试教育。很多人都以为高考竞争是较量智力,我觉得这是一种误解。智力落差太大的人之间,不构成竞争关系;构成竞争关系的人之间,胜负决于自我管理,跟智力水平弱相关。何止是高考,人生每一个阶段的重大目标,都可以这样达成,水到渠成:第一,树立目标、明确任务;
第二,制定计划、分解任务、日清日毕或周清周毕;
第三,管理自我、健康身心。
整个人生的成功,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我今年51岁,回望自己的半百人生和观察很多人的状况,发现这是贯穿一生都有效的成功模型,无妨称之为“TPS模型”(Task-Plan-Selfdiscipline)。用TPS模型当镜子来照一下自己,自己能否达成人生某个阶段的目标、实现所谓的成功,结论是分明的,问自己三个问题:我能正确地识别任务吗?我能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吗?我能自我管理、执行计划吗?三缺一,成功无望;三缺二,基本就别扯了,洗洗睡吧。前二者,是可以借助外力来做到的,比如高考这件事,遇上好学校、好老师、好家长、好咨询,帮你识别任务、制定计划,但最后一条,自我管理,是上帝都帮不了你的,如果你自己不能进入状态的话。我凭半个世纪的人生阅历,可以肯定地说,自我管理,永远是人生成败最最要害的分水岭。李嘉诚说过大意这样的话:很多人的处境不佳或人生失败,本质上都是自我管理上的失败造成的。此言虽过,但有理和警醒。我们那个时候,上个世纪,年,高考填报志愿是在考试结束后、分数出来之前完成的。考完了,我只知道自己发挥正常,成绩多少,不知道。填报志愿,也没有任何人指导,家长是肯定不会有任何要求的。我自己是懵懵懂懂、稀里糊涂的,因为出身农家,所以本能地想报考农业大学;因为童年时候觉得穿白大褂的医生很高级,所以又想报考医学院。直到填报志愿的时候,我才得知农学和医学专业,属于理科,文科不能报。可想而知,高中毕业时候的我,见识浅陋到什么程度。我的主要志愿,都是沿着师范系列填报的,第一志愿华东师大,因为它在上海;第二志愿江西师大,因为它在省城南昌;第三志愿赣南师专,因为它在地市赣州。专业上填报了英语专业和*教专业。我总分达到了可以进入中国任何一所最好大学的水平,*治又是省里状元,当然是被录取进入了华东师大*教系*教专业。我情有独钟师范大学,并不是我喜欢做老师,也不是我知道上师范大学对人生意味着什么,而是因为我从小到大唯一近身接触过的非农职业,就是“教师”,那些从小学到高中给我上课的老师们。除师范外,我对其他的各类专业院校,基本上闻所未闻、浑然无感。一个农村孩子,从农家生活到县城高中,从低年级课本到高年级课本,从应试到应试,就是我的全部阅历和知识范围,我能知道啥呀?连迷茫和困惑我都没有,我只有混沌和无感。今天看来,我当初的无知无感,是一种竞争优势、制胜法宝,因为它保障了我没有多余的关切和分心,没有思想世界的困惑、心灵情怀的扰动和花花世界的诱惑,我只专注于一个目标:那就是高考。只有这个东西,才能改变我的命运,而其他的,都于事无补。人生是分阶段行进的,任何一个阶段,专注于那个阶段的最要害命题,集中自己的全部心力、智力和体力,牢牢地扣死它,彻底地打穿它,压倒性地完胜它,这几乎可以升级为人生战略战术论。我的高考,就是这样。高考,能考上一本意味着什么?燕梳财经
今天,高考日。十年寒窗苦读,一朝即见分晓。媒体报道,今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1万,是继年、年后,高考人数第三次突破0万,再创历史新高。老树有诗曰:风萧萧兮易水寒,赴考场兮别怕难。
十二年兮在磨刀,试霜刃兮到人前。
图片来源:新快报来,听老师一个幽默的叮嘱:01.推荐一篇网络文章:《在中国,能考上一本意味着什么?》不久前,网友票选出了“人生十大遗憾之事”,其中,排在第一位的是:未能珍惜年少考入好大学,以致此生碌碌无为。经常会听到有人说,学历没啥用,大学生出来不也是“打工人”?甚至还不如农民工,人家小学毕业去包邮区做快递、外卖甚至开个推土机月收入起码上万,你大学生出来才几千起薪。如今社会满大街都是本科生,学历就是一张纸,不值钱。知乎上也有网友被灌*鸡汤:“不读书也可以过得很好,上那么多学有什么用?你看那个谁没读大学不照样一年赚20万。”如果有人给你灌这样的*鸡汤,千万不要全然相信,毕竟把鸡汤当饭吃的人,往往会落得一地鸡毛。他们说的是事实吗?也可以说的确是事实。但事实之外却忽视了至关重要的一点:概率。逻辑学上有个词,叫幸存者偏差——只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关键信息。与幸存者偏差相对,是一个失败者偏差。比如看到新闻,某某名牌大学毕业生卖猪肉去了,或者长期陷入贫困领低保,就由此得出结论:“读书无用,学历无用”。这同样是一个概率问题,没有学历的人也有成功者,但概率很低;有学历的人也有失败者,概率同样很低。以个别的案例来论证普遍问题,结论自然就错了。学历真的不值钱吗?学历并没有你表面看那么简单,一个好的本科比你想象的更重要。近两年,每年上千万的考生,而能够考上的人数只有5.2%,能够考上的人数只有1.9%,全国一本总的录取也就在13%左右。这意味着个学生里,也就不超过15个能够考上一本。这也意味着如果你的孩子能够考上一本的院校,那么那就领先了全国85%的同龄人了。高考如此,就业如此,只要保持下去,那么未来或许也是如此。这也是为什么所有人都在挤破头考名校的原因。尤其是近年越来越多学生宁愿高分复读也要进个更好的学校。因为都想成为那7%考入/的考生。还有本科学生,所有人都觉得本科生太多了,但事实是每年本科录取在40%左右,仍有一半以上学生考不上本科。单靠一个本科学历,你已领先中国一半人。02.近年,中国多了一个关键词:抢人。北上广深等一线大城市,目前都实行了积分落户制度。大城市落户之难,很多人深有感触,前几天杨超越作为特殊人才被上海引进落户在网上引发很大争议。很多人羡慕的背后,透露出一个残酷的现实,没有好的学历,没有锦鲤一般的好运,普通人该怎么办?反观那些拥有高学历的人才呢?很多新一线城市为吸引高端人才,纷纷出台了各种优惠*策。武汉、南京、成都、西安、长沙等城市,接连出台各种人才*策招贤纳士。一时间“抢人才”成为各大城市工作热点,不少人被城市抢人大战刷了屏。“送”户籍“送”房子,各大城市为“抢人”各显神通。比如郑州,本科毕业生三年内按每人每月0元的标准发放生活补贴,购房补贴每人2万元。比如武汉,实行学历落户,高校毕业生租特定房可打八折。还有长沙,对落户长沙本科毕业生两年内每年发放元租房和生活补贴。在南京,40岁以下本科生可直接落户、外地大学生来宁面试有千元补贴、高层次人才首套房不限购。再比如武汉,实行学历落户,高校毕业生租特定房可打八折。还有成都,普通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青年人才,凭毕业证即可申请落户。有本科学历,你才有留到一线城市资本。在一线城市生活,不仅是每月拿到的薪资高,更是享有更完善的医疗、教育、产业体系,拥有更高的公共服务业水平。这些落户*策,都是基于对知识的尊重和人才的认可。学历,就是“人才”的证明。而学历就是求职的敲门砖。企业在招聘时,第一道门槛就是学历。打开招聘网随便进去一家公司,最基本的要求之一都需要本科学历。那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公司招聘为什么要求本科学历?首先,我们应该清楚,老板招人最看重的是解决问题,学历只是一个参考标准。其次,公司招人之所以设定一些筛选条件,如:本科、英语六级、1~3年工作经验,是因为招人是一件成本很高事情。最后,从个体上看,人的能力与学历没有直接的关联,专科、甚至高中毕业的牛人大有人在;但是从群体上看,名校毕业生中,优秀人才的比例更高,这是不争事实。所以,从本科或者名校毕业生中筛选,比从专科生中筛选出的合适员工几率更大。举个栗子:假设一个公司要招2个人。每0个专科生中有1个人符合公司的要求,每个本科生中有1个人符合公司的要求。每个名校生中有1个人符合公司的要求。如果筛选条件是专科,HR至少要浏览封简历。筛选条件是本科,需要浏览0封简历。筛选条件是名校,需要浏览封。公司是一个商业机构,需要讲究成本和效率。如果你是公司HR,你也倾向于从名校生的简历中筛选合适的人,这会大大减少你的工作量,也节省公司的运营成本。之所以有这样的设定条件为的是节省公司成本,增加工作效率。结合目前市场招聘规则,反过来想想:如果自己是本科学历甚至研究生学历,那机会是不是会多点?03.好的学历可以帮你赚更多钱。这很现实!拿为例,高校应届毕业生达万人,而酬薪是高校应届生择业考虑占据首位的因素,从国内招聘网联合新东方在线发布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专科起薪元,本科起薪高达4元。同样是大学生,本科可以让你赚更多,每月多赚多元,一年至少多赚0元。当然,3年过去,酬薪相应提高了。上面公司招聘规则也提到了,绝大多数公司招聘员工学历仍是重要考察因素。我们不说学历重要还是能力重要,但是我们应该要知道,如果没有本科学历,你连展示能力的机会都没有。你可能也会反驳说,某某老板有豪车有豪宅,还不是高中毕业。每一个成功的草根背后,都躺着千千万万失败的草根。你如何保证自己就是那个幸运儿呢?三毛说:“没有根基的人,将来走任何一条路,都比那些基础深厚的人来得辛苦和单薄。”所以,脑子清醒的人,比如王俊凯、关晓彤、易烊千玺、吴磊这些少年成名的明星们,都纷纷选择了参加高考。那些退役的体育明星们,首选也是去上大学。学历不仅意味着更高的眼界和思维方式。在接受过教育之后,你会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会理性地思考问题,规划人生,会更懂得和家人沟通,教育后代的方式也会更加科学。这些无形的财富,会让一个人受益终生。好的学历,让人生有更多的选择权。人生充满了变数,人生的路有千万条,你可以选择自己的活法、可以选择自己的道路、可以追求自己的成功、可以坐人生列车的卧铺、硬座或站票……选择提升自己,提升学历,也许是放弃安逸,但未来的你,人生会更多种可能。拥有本科学历,如果不想着急工作,你可以选择继续深造,考研或者出国留学。不想继续读书的,你也可以不被限制的选择各种各样的工作。你还可以考公务员,考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参加司法考试。本科学历,可以让你的人生多一些选择,拥有更多可能,这些都是无价的。为什么要把孩子逼进、?(哦,现在叫双一流了)看过一条评论转发都很高的视频,一名大学生在节目中质问一位负责大企业招聘的人事经理:“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都没经验,大学毕业的也没经验,您为什么只用他们,不用我们呢?”
人事经理解释:“区别就是,我问你英语成绩,你说你刚过了四级。但是同样的问题我问到大学毕业的,他们就不会用4、6级来评判英语水平,他们会说自己雅思多少分、托福多少分。
其次我问你计算机,你是国二刚过,很初级。可是我们公司技术部刚招来的毕业生,已经是很成熟的水平了……”
“还有你说你学金融的,很忙,在学校里根本没有时间去接触外面具体的实践操作,而的同学,他们在大三大四的时候,已经参加了大型金融集团的实习,而且最少是六个月……”
事实上,世界上最坑人的谎言,就是“学历不重要”。鼓励实习生退学的咪蒙,自己文学硕士毕业;当年反对应试教育,毅然决然退学的韩寒,人到中年,却说“不建议在大学前离开学校”。许多农村的父母都会告诉孩子:“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别像我一样。”他们磨破嘴皮子,就是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像自己一样,吃苦受罪。不管处于什么样的时代,读书依然是最容易争取核心竞争力的机会,也是改变命运最好的捷径。不要沉迷于短暂而虚无的谎言,不要迷信近乎不劳而获的成功。给自己穿上学历的铠甲,才不至于在青春的潮水退去之后,发现自己一无所有。年:竞争最激烈的全国高考丨半城视野新三届
年冬天,中国关闭了11年的高考闸门终于再次开启,万名考生如过江之鲫般地涌向考场。这是共和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冬季高考。这年的高考,积聚了太多的期望,这是一个民族对知识的渴求,是一个国家的时代拐点。年5月24日,第三次复出的邓小平发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讲话,暗示着被废除了10年的高考有重新开科的可能。经过44天的争论,当年10月,教育部终于拿出可行性方案:关于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那年冬天,多万从十五、六岁到三十六岁的应考者涌进考场,在中断了十年后,大学的车轮重新滚动。30余年来,这一“国考”深刻影响了3千余万人的命运,也深刻地影响了整个国家的命运,在成就国家中流砥柱的同时,也塑造了新的社会现实。年高考回忆录:触摸那些已经模糊的印记
文/新三届,图/源网络
在历史低谷中断层了的高考在讨论和申辩中得以恢复,十年积压,使得的高考成为新中国教育史上竞争最激烈的一届高考。
“那是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厦门大学教授刘海峰,曾经的77级考生在他的著作《中国考试发展史》中这么总结。
当年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们“据说高考要恢复啦。”年的初秋,一股流言让回城知青们蠢蠢欲动,“觉得生命有了希望。”许多接受采访的知青,都喜欢用这句话去概括当时的感觉。
历史的低谷
“从某些方面看,甚至可以用国歌里的一句话来形容:‘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储朝晖说,他认为,年恢复高考,不仅仅是纠正了十年文革的错误,更转变了中国自年以来对人才不重视的局面,从而为今天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年,有一些数据表明,中国在世界领域的竞争中,比历史上的许多时刻大大退步了。在明朝鼎盛时期,有学者估计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占据了世界的1/5。在辛亥革命的时候,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为世界的4%,而年,拥有世界1/5人口的中国,国民生产总值仅为世界的2%。
可以直接体现国力衰微的一个细节是,年恢复高考后,由于报考人数过多,造成印刷试卷的纸张不足,最后,由中共中央拍板,调用印刷《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纸张。
“现在很多人把高考当做一件大事来纪念,我觉得更应反省为什么会在历史的某一阶段没有高考,因为有是很正常的事情,没有才是不正常的。”78级考生陈朝林说。为什么要恢复高考?因为中国的人才已经是一片空白。
中断高考
年4月6日-14日,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座谈会召开,座谈会明确提出:要采用新的办法,高等学校取消考试,采取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办法。同年6月18日《人民日报》的社论,传播了这次会议的精神,提出废除高考制度,“要彻底把它扔到垃圾堆里”。
为什么要“把它扔到垃圾堆里”呢?从当年的许多文件中可以直接读到原因。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通知说:“鉴于目前大专学校和高中的文化大革命正在兴起,要把这一运动搞深搞透,没有一定的时间是不行的。”而且,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办法“基本上没有跳出资产阶级考试制度的框框”,因此,“必须彻底改革”。
通过高考选拔人才的教育模式被定性为“培养了资产阶级的接班人”之后,废止高考,将大学转变为“培养社会主义的接班人”的*治运动就开始了。从年6月开始,高等教育部连续发通知,暂停研究生招生工作和选拔派遣留学生工作。
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改革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提出了“新的办法”:从本年起,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下放到省、市、自治区办理。高等学校取消考试,采取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办法。
“工农兵上大学是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从此,“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十六字方针就成了中国大学录取方法。但当时文革兴起,各地方*府职能陷于瘫痪,地方招生并未能按时开展,在-年间,中国大部分地区高校未能招生,空白了至少3年。年,大部分高等学校才陆续恢复“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招生,这也是“工农兵学员”登上舞台的日子。
“工农兵”被推荐到大学,最主要的目的并不是学习,而是“上大学、管大学、用毛泽东思想改造大学”,简称“上、管、改”。这种本末倒置的指导思想,使大学教育走上了严重的形式化、*治化。而在“不让一个阶级兄弟掉队”的指导思想下,所有教学都得照顾班上最差的同学,而推荐学员的最低文化要求仅仅是初小文化,也就是刚刚达到脱盲水平,许多大学为此不得不“大学变小学”。
周恩来为高考申辨
年10月14日,周恩来接见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诺贝尔奖获得者李*道博士,两人的对话大部分成了对中国教育问题的探索。李*道对中国实行的“中学毕业生要下放劳动两年才能上大学”、“推荐制”等提出自己的看法,周恩来对此点头同意,并且说:“学生应当以学习为主……中学毕业后,不需要专门劳动两年,可以直接上大学,边学习、边劳动。”这番话在当时引起了社会震动,但在江青集团的反对下,并没有实现。
年5月,李*道再次回到中国,他在上海听到:芭蕾舞学校的学生不需要脱产专门劳动两年,理由是跳芭蕾舞不能停。受到启发的李*道写信给周恩来:既然跳芭蕾舞不能停,学科技的学生也不应脱产专门劳动几年,应选择优秀青少年,使之早入大学,加以培养。周恩来指示:将李*道的来信用大字版排出,送毛泽东审阅。5月30日,毛泽东接见了李*道,表示赞同李*道提出的办少年班的意见。
然而,这些努力所起效果甚微。直到“四人帮”垮台后,教育部采取的折中办法仍是以贯彻周恩来年讲话的名义,要求各地在每年的招生中,分出1%-5%的名额给应届生。
邓小平一言拍板
年7月,第三次复出的邓小平分管科技和教育工作。复出不到一个月,邓小平就抓住机会,提出了恢复高考的决议。
此前,已有很多细节表现出邓小平对于恢复高考的决心。年5月24日,邓小平发表了著名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讲话,针对11大提出的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说,“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
年8月4日,那本来只是一次普通的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与会的教授包括吴文俊、邹承鲁、王大珩、周培源、苏步青等名师,还有时任教育部部长的刘西尧。与会者开始并不知道邓小平要来参会,后来,他们发现邓小平几乎每场必到,基本上都是坐在那里认真地听大家的发言,很少插话。会议开始时,大家发言都很谨慎,但谈了两天后,谈话口子越来越大,很快就变成对“推荐制”的批判。清华大学教授说,推荐来的学生,许多人甚至还要补习初中甚至小学的基础课程。邓小平说,那就不要叫大学了,改成清华中学好了。时为武汉大学副教授的查全性举手发言,提出在当年就恢复高考,这个建议立刻得到与会科学家的一致赞同。
邓小平问:“今年是不是来不及改了?”情绪激昂的专家们说,“今年改还来得及,最多晚一点。”邓小平说:“既然大家要求,那就改过来。”
年8月13日开始,教育部根据邓小平的指示,召开了第二次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由于各方意见不统一,头绪太多,会议创造了一项开会时间的纪录——历时44天。会议的主要争论点,还是如何突破“两个凡是”。对此,焦急不已的邓小平在9月提出了他的招生标准:“招生主要抓两条:第一是本人表现好,第二是择优录取。”最后,马拉松会议终于在10月初得出一个可行性方案,这就是《关于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
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在登*山途中偶遇75岁的邓小平,向他当面致谢
按照这个《意见》,招生对象为: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年龄20岁左右,不超过25周岁,未婚。对实践经验比较丰富,并钻研出成绩或确有专长的,年龄可放宽到30周岁,婚否不限。
由于当时各地还在沿用年下达的办法,采取各地自行招生,因此,年的高考还是由各省自行命题,沿用文革前文理分科的办法,文理两类都考*治、语文、数学,文科加考史地,理科加考理化。考虑到实际情况,有些考题相当简单,尤其是数学。
十年积压,使的高考成为中国竞争最激烈的一届高考,当时的报考人数是万,录取名额为27.万个,录取比例为29:1。这个比例在80年初期逐步下降,从6:1,降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3.5:1,直到现在的2:1。
“中断高考的影响,我觉得到现在仍然存在,比如,现在高校扩招后师资缺乏,直接显示当年的人才断档的后果。此外,中国在很多领域的研究远远落后于世界,这需要以后长时间的追赶。最重要的是,它使中国几千年传承的文化受到了严重的损害。今天,人们正在想办法弥补这个断层带来的伤害,那需要很长时间。”储朝晖说。
“我考大学,没有豪言壮语,什么‘铁肩担道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不是那样想的,就是太脏、太累、太艰苦了,想要改变现状。”
历史,无法倒转,也无法假设,留存的只能是唏嘘,还有感慨。
年的全国高考,是特殊年代举行的特殊考试,它创下了几个之最:
一、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全国首次恢复的高考。年文化大革命兴起,废除了高考制度,年起实行推荐工农兵学员上大学的做法。年重新恢复全国高考,并延续至今。
二、准备时间最短、最仓促的一次全国高考。年10月中下旬公布全国首次恢复高考的消息,12月10日至12日正式考试。级新生于年2月入学。
三、竞争最激烈的一次全国高考。年全国总共有多万名考生,拼搏27万多个录取名额,录取比例为29∶1,约4.8%,真正是千*万马争过独木桥,可谓空前绝后。
四、考生来自社会各界最多的一次高考。当年的考生来自工厂、农村、部队、机关、学校等各行各业,年龄最大的是年高三毕业生,最小的是年初中应届毕业生,年龄跨度10余岁。我所在的级班级,出现了叔叔与侄子成为大学同窗的“奇观”。
五、由各省市自治区单独命题的一次高考。如我经历的辽宁省高考,文科考*治、语文、数学和史地(历史、地理一张考卷),理科考*治、语文、数学和理化(物理、化学一张考卷)。文理两科考生的*治、语文、数学三门考卷一样。个别省市自治区加考外语,但不计入总分。
六、改变社会风尚的一次高考。年全国首次恢复高考,不但使27万多学子彻底改变了命运,更使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社会新风尚,从而在整个神州大地上掀起学知识、学文化的热潮。年的全国高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对当时乃至后来中国的发展走向,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回头看,年的高考试卷有点“名不副实”,好像只有今天的初中水平。不仅辽宁,其他省市自治区的高考试卷也彼此彼此,不相上下。这是为什么?当年大多数高考生的知识点都属空白,具有扎实基础的凤毛麟角。有些人报着随大溜、撞大运的想法报名参加考试,由此一来,结果就天上地下了。每道考题的答案只有一个,考生给出的却五花八门。
比如,史地试卷有一题:“中国的四大发明是什么?”有的考生答:“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还有的答:“长矛、大刀、火箭、原子弹。”再比如,语文试卷有一题:“将下面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的考生答:“姐夫领着小姨子去游泳,到那里后看见游泳的人很多没有下去,那是不道德的……”如此笑话,层出不穷。当然,这笔账全算到林彪、“四人帮”身上了。
年高考语文作文题
也有一部分考生在“读书无用”的年代里坚持自学,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又“临阵擦枪,不快也光”。他们在考场上如鱼得水,充分发挥,最后达到或超过了当年高考录取分数线,成了时代的幸运儿。
还有些人虽然知识功底不浅,却因种种缘故错过了这一难得的机遇,从而抱憾终身。
年全国高考于7月进行,属过渡性质。年之后,全国高考逐步转入正轨。
今天阅读30多年前的高考试卷,恐怕很多人都难以置信:这是高考试卷吗?然而,它白纸黑字,千真万确。
这,就是历史,无法倒转,也无法假设,留存的只能是唏嘘,还有感慨。
高考与中国人的迷信来源:南方传媒书院作者:陈安庆(南方传媒书院创始人)一年一度的高考牵动诸多考生、家长、老师的心。在古代,科举就相当于如今的高考,是许多学子进入官僚系统的主要途径。所以,为了金榜题名,人们求神拜佛,各种迷信招儿层出不穷。“封建迷信”至今仍根深蒂固,在各种场合都可以看到。除了父母社会各界人士,也是千方百计,为了考生们高考顺利,讨一个好寓意据传每年的高考定在6月7、8号,是因为意为“录取吧”!6月6日山西晋中一所学校门前,瓜果糕点,香火满地,磕头跪拜的家长不在少数,令人震惊不已,烧香拜佛有寺庙,在学校门口,一群人又是跪拜,又是嘴里碎碎念的,很多网友笑着说,平时干啥去了,这会弄这一出,又可笑又可怜的。在东北,紫色内裤脱销,因为“紫腚能行”音同当地方言“指定能行”。南方的家长则手持甘蔗,上面绑几个香蕉,寓意为“有招(蕉)一日,苦尽甘(甘蔗)来”。校园里,鲁迅、孔子、陶行知、爱因斯坦、牛顿等名家的塑像雕像,都快被家长敬献的各种瓜果梨桃淹没了;考场外,女教师和妈妈们身着旗袍,寓意旗开得胜,男教师和爸爸们穿着马褂,寓意马到成功。连送考的弟弟妹妹们都有道具,高举向日葵,寓意一举夺魁。妈妈穿旗袍(旗开得胜)
爸爸穿马褂(马到成功)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
内卷都卷到了高考考场外
演变成了爸爸穿旗袍,这是什么骚操作?
命运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又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它既通俗常见,又深奥难测,令人迷茫困惑。冥冥之中是否存在决定我们命运的力量呢?是上帝、神灵或自然规律在摆布我们的命运吗?我们能够预知或控制命运之神吗?作为一个无神论者,在过去很长时间里,我对这些都嗤之以鼻。这些靠想象而来的土法,和旧时那些焚香求雨、拜神求子的迷信能有多大区别呢?这些做法,对提高考生的成绩,能有多大用处呢?人类不是万能的,所以常会面对自己无法决定结果的局面。人类不是完美的,面对压力与焦虑,并不能做到始终风轻云淡,总要寻一点自我安慰。上述家长的种种招数,图的就是个安慰,是啊,图个安慰,但是也很愚昧无知!拜考神也是旧时祈求考中的常见做法,古人一般公认“文昌帝君”为考神。古代很多考生在临考前都会虔诚地到文昌帝君祠祭拜他。另外,在开考前夕,还有拜祭孔庙活动,以求孔子的博大才识给他们带来好运气。在港台地区,现代高考的迷信色彩仍十分浓烈。拜朱文公(朱熹)就是最为普遍的做法。朱文公通过创立学院,授徒讲学,著书立说,培养人才,重新树立起中华民族传统的主体意识——儒家思想的正宗地位。他所创立的学派史称朱子学(闽学),汇集了当时主要的儒家学派(濂学、洛学、关学)之大成。他始创“四书学”。港台人认为朱文公是实实在在由人至神,可与“文昌帝君”平起平坐的神衹。每年高考前,许多港台考生的家长习惯领着孩子到朱文公祠庙祭拜、许愿,并将考生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红纸片上,放于朱文公神像前或香炉前,祈祷孩子考出好成绩。端午节过后,就是台湾一年一度的大学考试,考生家长特别看重端午节包粽子,因为包粽与“包中”谐音,许多做父母的都会亲手给孩子包粽吃。有的寺庙举行别开生面的祭夏粽活动,父母带着考生前往参加,向文昌帝君献上包“文昌粽”的原料,保佑孩子顺利考中。街市除了有浓浓的过节气氛,还有莘莘学子的祝祷声,“包中”之声不绝于耳。别以为只有中年妇女,才是迷信交智商税的人,年轻人当中也有很多迷信的,只不过他们并不愿意承认而已。这不算奇葩的,还有更多奇葩,比如在YY直播上多了一群特殊的人,他们自称灵仙看事、出马仙、大神等名头,数黑论*收入不菲,还美其名曰“查事”“看病”。这让很多人不禁诧异,以往混迹乡间巷尾的“大仙”如今“业务水平”已大幅度提升,居然做起了主播!这些“大神”通过网络直播算卦或算命,而且“人气”不低,就是利用了部分人的迷信心理,透露出迷信在社会上仍有一定市场!“电子化的传统民间迷信”虽然被互联网的理性面相遮蔽了,但是广泛流通于当今互联网的“日常迷信”却悄然崛起,以亚文化的形式生产着文化符号和媒介形象,“人品”“占星”“水逆”“欧气”“锦鲤”等话术组织和形象符号层出不穷。而饶有意味的是,“日常迷信”恰好是滋长于科学至上、效率优先的后工业社会,其生产者、传播者和接受者往往是接受唯物主义教育的青少年。当焦虑产生时,它极大地占用人们的注意力,但越是信息发达的社会,注意力越容易成为置身互联网语境的个体所怀揣的稀有资源。比如前两年,网络上流行许愿池,大量基于杨超越个人形象而创作的表情包更成为高考的“线上许愿池”。“锦鲤”的符号意义,亦逐渐转向那些在小概率事件中运气极佳的人。“日常迷信”恰如其分地游走在媒介嬗变的边缘,为人们提供“可接受的假设”以满足现代社会的“理性人”对未知与恐惧的解释欲望,满足个体在应对不确定的情境时对确定性答案的强烈愿望,它所完成的认知闭合恰好为人们短期内无法寻根、释义、划策的问题提供娱乐化的解释,结束心理上的无解状态,让对生活丧失控制感的现代人重获解释权。当代迷信不同于古代迷信。古代迷信太苦了,每天动不动就得拜上一两个钟头的佛,手抄经书修身养性,初一十五还得吃全素——当代青年哪里吃得了这种苦?当代青年的迷信,讲究便捷轻松,当代迷信是临时抱佛脚。阅读星座运势——不出所料,自己正在水逆,当代青年恍然大悟,一阵祷告祈福,神呀,仙啊,上帝啊。当代青年往往以为自己乃天选之人,随随便便说句话,就能传到上帝耳朵里去。有一个人最早在《续无*论》中对迷信进行抨击,他就是——陈榥。陈榥先后从“偶像”、“*魄”、“妖怪”、“符咒”、“方位”、“谶兆”六个方面批评了中国的*神信仰。夫中国而人人信*,则四百万方里之地,四百兆*族之民,说*话,拜*像,祭*食,施*钱,畏*祸,求*福。无时无*,无地无*,无人心目中无*,欲其与世界竞争,为*种吐气,以免分割之祸,以伸国民之权,更无望矣。其实,高考是对考生平时学习的一次综合检阅,搞迷信那一套,也就是图一个自己心安,考生能否考出好成绩,基于平时的勤奋进取和真才实学。烧香拜佛的没啥用的!醒醒吧,智商税不是这样交的,怪力乱神的,这是愚昧无知!时至今日,佛寺道观相火仍袅袅腾绕,不绝如缕。不论大人小孩,包括城市现代青年,凡入佛庙道观,多会在菩萨前拈香礼敬;而“争烧头炉香”事,也多有所闻。这当然是传统文化的氛围使然,但其间真正虔诚信菩萨者,并不太多,都是功利心作祟。北大、武大、华科、华大、法大……这五位大学校长,最让人怀念年代,社会环境空前宽松,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大学校长。这批优秀的大学校长,恢复或重建了大学精神,让大学更像大学。
甚至可以说,为大学重新注入了灵*,他们因此被一些大学称为“大学之父”。
这批校长大都在民国时期完成大学学业,对正常的大学有充分的了解,因此可以说接续了优良传统,他们永远被怀念。
民国时期,优秀的教育家灿若星河,仅大学校长而言,蔡元培、马相伯、梅贻琦、郭秉文、罗家伦、张寿镛、蒋梦麟、任鸿隽、张伯苓、竺可桢、茅以升、唐文治、萨本栋、陈裕光、吴贻芳……
而年代呢?年代意味着什么?那是一场浩劫之后的重建,是对此后30年高等教育拓荒的奠基与构想,这是意义深远又责任重大的时期。
幸好,年代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大学校长,他们恢复或重建了大学精神,让大学从骨子里更像大学——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甚至可以说为大学重新注入了灵*。
他们都在民国时期完成大学学业,因此可以说接续了优良传统,他们永远被怀念。
朱九思院长(做报告者)华中工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前身)
朱九思年2月出生,武汉大学肄业,年至年任原华中工学院副院长、院长、院长兼*委书记。
在华科大,朱九思被人称为“华工之父”。朱九思却称,他在华科大其实只干了两件半事。
一是采取超常规的办法广揽了一大批人才;二是提出了发展新思路,“走综合化道路”和“科研要走在教学的前面”;半件事是植树造林。”
—年,朱九思顶住压力,不惜一遍遍修改黑档案,共调入教师名。
分别来自20多个省市个单位,许多被压得直不起腰、用非所学的知识分子,在这里受到信任和重用。
他们进入华工以后,华工的教学水平和科研学术能力很快提升。从八十年代初开始,从前默默无名的华工迅速跻身全国一流名校之列。
在刚刚恢复高考那几年,大学里重理轻文的现象十分普遍,不仅工科学生轻视人文学习,连老师们都不太重视这方面。
而朱九思却一直有个信念,要培养工科学生的人文情怀。正式提出要把华中工学院办成综合性大学。
章开沅校长华中师范大学
章开沅,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年9月入华中大学(即今华中师范大学),在历史系先后任教员、讲师、副教授、教授等职。1年8月至年3月担任华中师范大学校长。
他独辟蹊径,在辛亥革命史、中国教会大学史、南京大屠杀历史文献等诸多学术领域均有开创性贡献,著述宏富。
他从事教育工作65年,并担任华中师范大学校长6年,育人无数,华中师大的学子们非常拥戴他,特别喜爱听他的报告。
章开沅在报告中谈到知识分子要善于独立思考,大学应该培育优良的学风,良好的大学学风应该引导社会世风,而不是受其影响和污染。
他讲到教师节,省委某副书记、某副省长、省教育厅领导及其各路媒体去他家慰问、采访,被他拒之门外。他说,尊师不是面子工程,而应该做实事。
对于大学,他反复强调“两个回归”:回归常识,回归大学本位、教育本位。不能把大学管得像一个行*机关,完全是行*命令的。
他认为自己当校长坚持了一个学人应有的品行,敢于谈与领导不同的意见,有的会不去开,有的事不去做。
2年,章开沅被学校聘为资深教授,这个待遇能够享受包括每年十万元的津贴福利。
但随后的三年,章开沅先生四度提出辞去资深教授,且言辞恳切地表示“荣誉可以终身,待遇应该退休”,最终,学校决定同意他的请辞。
章开沅也因此成为我国人文社科界辞去资深教授的第一人。
丁石孙校长北京大学
丁石孙,数学家,数学教育家。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数学系。年至年北京大学校长、教授。
在北京大学的40多年中,丁石孙的大部分时间花费在教学上,先后教过20多门课。
最小的课,是用两个小时给图书馆系的学生讲现代数学的分类,大课则有为数学系多学生讲一年的高等代数。教学方式由浅入深,给学生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石。
他认为教学对于开拓教员的知识面很重要。每教一门新课都会感到压力,边教边学,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即使有的课程重复地教也会加深对于知识的理解。
因此,他的教学赢得了所有学生由衷的尊敬与爱戴。
在管理学校上,他强调从严治校,但希望能给学生营造宽松的成长环境。
“个人需要自由发展,老师也需要自由发展。我觉得校长并没有高人一等的地位,你唯一的办法是创造条件让大家能够自由发展。”他后来如此回忆当时的治校理念。
丁石孙的电话号码在北大是公开的。有学生觉得食堂太难吃,直接打电话向他投诉,他立刻进行食堂改革,引进竞争机制,让饭票在各食堂通用,才有了现在北大食堂的质量。
除此之外,他还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意见,他自己也常常直接跟学生对话,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
有一段时间,他几乎每周固定和一些学生见面交流。这些学生思维活跃,关心国内国际大事,双方常就学校改革平等交换意见。他的开明,深受学生的喜爱。
丁石孙拒收一位名人的孙子入北大的故事,至今流传。年7月,这位孙子高中毕业,其母找到北大校长丁石孙,说“咱家三代都属于北大”。
丁石孙却说,“无此必然性啊。北大校风自由,同学好动,我担心他进来无法保障安全。”
江平校长中国*法大学
江平,年生。年至年就读于燕京大学新闻系。年入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年毕业后回国进入北京*法学院(中国*法大学前身)任教。
年至年历任中国*法大学副校长、校长。年中国*法大学成立,校长由司法部长兼任,江平是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主持校务。
他不仅是中国*法大学的精神符号,也是整个法学界的精神符号,被称为“中国法学界良心”。
江平主持校务期间开创了极为宽松、自由的法大文化和精神传统。江平时代首创了法大学生选老师的自由选课传统。
法大同一教研室的几位老师同时开课,任由学生选择。学生的选择给老师也带来压力,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江平担任中国*法大学副校长期间,发扬民主,带领同事与学生展开对话,并积极回应学生的合理诉求。
江平爱护学生的事例不胜枚举,虽然只在到年间担任了两年中国*法大学校长职务,但却被法大人称为“永远的校长”。
江平卸任校长以后,为中国的法治建设奔走呼号,以其“只向真理低头”的精神品格和人格魅力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法律人。
江平在年法大60年校庆上的演讲中指出,中国*法大学尽管成立60年,但作为一所大学应有的精神基础还很欠缺,法大的校风尚未成型,法大的精神传统更有待于完善。
人格独立和学术自由才是大学的灵*,没有人格独立和学术自由的大学就没有灵*。
刘道玉校长武汉大学
刘道玉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原武汉大学校长,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教改风云人物。“四人帮”被粉碎后,他被“借用”到教育部,担任部*组成员兼高教司司长,主抓高等教育的拨乱反正。
在邓小平召开科教座谈会期间,他作为座谈会的组织者之一,建议来自武汉大学的代表当面向邓小平建言,废除了“文革”中盛行的大学推荐制,从而恢复中断多年的高考招生制度。
高考的恢复,是全国改革的先声。就是在这种春潮涌动的关口,以身体不适为由辞却教育部一切职务的刘道玉,回到了武汉大学,旋即被任命为武汉大学*委副书记。
年,他48岁,被任命为武汉大学校长,成为当时中国重点大学当中最年轻、最富有改革精神和勇气的校长。
上任不久,他就大刀阔斧,从教育体制入手,进而对教学内容到管理体制进行全面改革:学分制、主辅修制、转学制、插班生制、导师制……
推行新制度的时候,他从不向上头打报告,坚持认为这些都是校长的职责和权力。这一系列现代高校的教育制度和管理模式,均始于武大。
高等教育改革的序幕自此拉开,扩散全国,武大也被称为高校战线上的“深圳”。
改革是刘道玉一生的关键词,际遇、世故、权力甚至岁月都无法从他身上夺走对教育改革的执着。
年,刘道玉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突然被免去武汉大学校长之职。
然而,几乎每一个武大学生都认为,刘道玉校长是这所学校的精神力量,是他们“永远的校长”。
四十五年来,中国高考制造了哪些悲喜剧?人生如一个8字,兜兜转转,循环往复,最终都会回到原点
来源:8字路口(ID:crosseight)作者:吕蓓卡年8月4日,人民大会堂的台湾厅里,聚集了中国科教圈最顶级的大佬们。北大、清华、复旦、南开、中科院……都来了人。校长副校长就有好几位。他们在举行一场会谈,主持人是邓公。至于谈什么,这些大佬还不知道。直到邓公开口说:科技、教育荒芜一片,希望大家提点建议和要求。刚经历了一个十年,大家都体验过话多的下场。现场30多人,没一个敢吭声。相互推让一番后,大家一致同意,谁年龄大谁先说。已经80岁的南开大学校长杨石先颤颤巍巍地站起来,一开口就是一番检讨:我资产阶级世界观没有改造好,今后一定要进一步下农村、下工厂,接受工人、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好好改造。有人看到邓公皱了皱眉,知道这么说不对。第二个发言的是数学家苏步青。他站起来,略带委屈地说,自己手下原来有“十八条罗汉”(助手和博士),现在被下放得一个都不剩。邓公当即说,给苏老配备助手。大家明白了,这个会是解决问题的。接下来的四天里,这个会开成了诉苦会。这场会议,以邓公的一句话收尾。它改变了今后几十年里,中国人的命运。今年恢复高考,否则又耽误一代人。全体代表听到这句话,纷纷起立,跟端茶水的女服务员一起鼓起了掌。掌声长达五分钟。01一般人不知道的是,这一年恢复高考,不是一下子就搞了个全国考试,而是先选了个试点。在广西的百色,搞了个单独高考。理由是,这里地处偏僻,经济文化落后,暴露问题更加彻底。反正跟百色起义没关系。效果相当的好。这套初中水平的高考试卷,百色的一个镇上,44名考生数学加起来考了26分,人均不到1分。有考生实在做不出数学题,直接在试卷上写:本人擅长解放台湾。这给了其他省份一个启示:出卷的时候,要考虑到广大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实际状况,出的题要让大家都能写上两笔。于是,一批用心良苦的考题出炉了。我大河南省的语文试卷,出了个命题作文《我的心飞向毛主席纪念堂》,很典型的一篇抒情散文,妥妥的送分题。但大河南的老乡也是真实在。有位学生写道:我们家没有收音机也读不到报纸,连毛主席纪念堂在哪都不知道,咋弄嘞?诗人郭小川的儿子郭小林就写得很好,提笔即答,一气呵成,把自己都给写哭了。果然有当诗人的气质。这篇作文在当时被当作全地区的范文,但没有得到高分,理由是:在“飞”字上做文章做得不够,对华主席歌颂得不够。结果,郭小林报考的北大中文系也没考上。原本分数线只有,但25岁以上的大龄考生分数线要,他考了多。从此与大学无缘。这也许是几十年来最早的一次年龄歧视。似乎在说,人到中年,就只配个。弗兰的作文标题是《心中有话对*说》。一位考生真情实感地把她爱上公社某男知青,而对方未作响应,她因医院的过程,写了下来。出题老师卒。而另一位考生,在这道作文里freestyle了一首诗:万恶四人帮,该打八亿枪。要是允许打,我开第一枪。如此通俗易懂便于传播的诗,想必判卷老师拍案叫绝。就这样,他考上了湖南师范学院。后来学院升大学,他成了湖南师大新闻与传播学院的院长。同样是弗兰,数学考试,有考生做不出来,就给老师留言:敬爱的老师,我是江家桥(不是江大桥)学校毕业的,我们那里从没见过这些稀奇古怪的英文数学(sincos)。辽宁语文试卷的一道古文翻译题,选自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有考生翻译:姐夫领着小姨子去游泳,到那里后看见游泳的人很多没有下去,那是不道德的……语文题还能胡诌,到了英语就真不行了。那年,北京市英语题的最后一道题是汉译英:我是红星公社的一个新社员。两年前离开城市到农村去插队落户。在贫下中农的帮助下,我提高了*治觉悟,学会了各种农活......不知道出题老师是不是照着毛选英文版出的。有个姓易的考生,此时正在北京郊区的顺义插队。凌晨四点,他爬起来给生产队做好饭后才出发去考场。这段话说的简直就是他的人生。不过写出来也没用,这一年除非报考外语专业,不然英语不计入总成绩。最后他考进了北大经济系,后来当上了中国人民很行的行长。在混乱和慌忙中恢复的中国高考,第一年录取率只有4.8%。为了把这不多的人才集中起来,当年招生办法中规定:录取学生时,重点院校有资格先挑。不管他们第一志愿填的是啥。大包干发源地安徽凤阳的一位考生,原本想着读师范不要钱,第一志愿填了安徽师范学院,结果却被第二志愿的北大录取了,读了法律系。这位考生姓李,后来当过俺河南的省长。02恢复高考的第二年,全国开始实行统一考试。这时,我大河南的学霸属性还没有表现出来,在统一命题的条件下,河南文科的本科录取分数线比北京低了34分,理科更是整整低了一百分。当时的河南考生不知道他们有多么幸福。时至今日,河南的录取率排名全国倒数第N,一本录取率排名全国倒数第M。N和M分别是多少,我不敢说,怕自己哭出来。这年河南的文科状元姓刘,考进了北大,后来写了本书叫《一句顶一万句》。他曾经这么大言不惭地描述自己考试时,往大腿上写小抄的场景:我因为当时从部队回来,穿的是*裤,然后我把裤子扒起来,有多少东西都可以,整个的世界,不管是历史还是地理,还是什么其他都可以,一个腿难道还承受不了?刘状元被录取的中文系,是当时最火的专业。那两年,文史哲堪称文科状元的收割机,享受优先录取的特权。中文系里的文学和新闻这两个专业的学生,走在校园里脸都朝天看。相反,最后一批挑档案的,是财经院校。有个姓肖的湖南考生,当年高考志愿报的也是中文系,结果被数学拖后腿,调剂到了金融专业。拿到录取通知的时候,都不知道金融是什么。毕竟,这时距离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还有12年。离他当上证监会主席,被编排进各种段子和漫画,还有足足35年。鉴于当时大学生是稀缺人才,加上包分配的制度,没有一点就业压力。77级北大新闻系毕业分配工作的时候,70多个学生,一个人可以填8个志愿,横扫央广到纪委。被分配到某工厂的一个同学,报到第一天被组织部负责人单独留下来,对方拿出一沓彩色照片,冲他说:这是中层以上干部的女儿,你觉得谁合适我去给你约。年,中美正式建交,英语从此在高考中的角色不一样了。这年的高考,英语开始计入其他专业的总成绩,先是按10%算,之后30%、50%、70%,逐年增加。外语专业英语的分数线也一年比一年高,有个倒霉蛋就正赶上了这个过程,竟连续考了三年。第一次高考,他报考了常熟师专英语系。英语考了33分,结果分数线是38分。第二次,他英语考了55分,刚要大喜过望,一看分数线涨到了60分。年,他第三次高考,英语考了95分,终于过了,被北大西语系录取。不过此时的他还想不到:英语不是坑,是风口,而自己就是马上要起飞的那头猪。他大三这年,英语按%计入高考总成绩,自费留学*策完全放开,托福考试被引入了中国。而他,淘到了教中国人考托福的第一桶金。和俞敏洪一样高考了三次的,还有一位看不上钱只想当老师的马同学,后来被尊称为马爸爸。他第三次考的年,因为待遇太低,教师专业相当被冷落,好多都降分录取,仍然没有招满。这挽救了他。要不然,他可能连老师都当不了,只能数钱了。因为这事,山东一位高中老师给人民日报寄了一封信,被刊登在教育专版上,题目叫《值得忧虑的一个现象》:师范院校的招生名额,几乎总占招生名额的一半,而第一志愿报考的人数却是零。这个现象能不使人感到忧虑吗?这说明,教师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并没有真正的提高。这封信被一位领导人看到,做出批示:这个问题要引起重视,师范院校学生的质量保证不了,对今后的教育、对四化建设各方面的影响都很大。要继续想一些办法,帮助教师主要是中小学教师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住房问题。后四个字请自行重复一遍。于是,当年就有规定,师范类学校可以提前调档。它们突然就有了当年北大那样的特权。于是,这一年一大批考生的命运都被改变了。比如北京55中有个女生,高考时填了十个专业,第一个是北大中文系,最后一个是首都师范大学。结果,这所她最不想去的学校直接跳过了前九个志愿,把她择走了。开学第一天她就要求退学,未果。后来,她不甘心地当了多年教师,终于进央视当了主持人。这一年还有一件大事,工商银行的成立,外加中国人民银行为核心,专业银行为主体的银行体系形成,让整个银行业突然变成了一片人才洼地。只要是财经专业的学生,一毕业就会被银行、审计等行业迅速瓜分。既有编制,又有高薪。有学生为了进财经专业,宁愿读专科。一些财经类专科学校的分数线最后比本科都高。不信你看。一所叫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的专科学校,在它的《北京杰出校友名录》上写着:中国工商银行行长、中国建设银行副行长、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副行长、中信银行副行长、华夏银行副行长、成都农商银行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经常项目管理司副司长……等。最霸气的就是这个字:等。03只要能考上大学,上学不要钱,毕业包分配,还能拿城镇户口。这样的好日子没持续多久。1年,国家推出了接受分数偏低自费生的双轨制,开始琢磨起收费办学的路子来。这时还没多少人愿意报自费生,因为尽管降低了分数线,但待遇差别相当大:不安排住宿,不享受公费医疗,不享受假期火车票减价待遇,毕业不包分配。一共四条,比吴老师的泡妞原则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还多一条。就毕业不包分配这一条,大学就没法安心谈恋爱。年,公费生的分配也出现了寒潮,当年有5多名毕业生被用人单位退回。北大被退回的就有58人,人大50人,复旦62人。专业不对口,名校也不行。武汉一名读师范的大学生,被退回的理由是:当教师外貌欠佳。大家明白了,这个国家已经过了大面积缺人,是个大学生就要的时期,从包介绍对象的乙方升级成了择优录取宁缺毋滥的甲方爸爸。高考能选个好志愿,直接决定了你未来在鄙视链的哪一层。跟“外”沾边的专业火到了后来的整个90年代初。因为入世谈判、外汇改革带来的新风口,这些专业的学生还能搭上分配的最后一班车,轻松进到正缺人的对外经贸系统。有个西安男生,年考上的大学。他从小父亲去世,经常被哥哥打得满脸是血,想逃到南方去。为了读外贸专业,他报了杭州电子工业学院。他们班是那一级里的最高分,全是重点分数线录取进去的学霸。进他们班还得要求颜值,形象都得是大城市去的。一个班就给他们配了7个班主任。用他的话说:有一个学生英语入学时就已经达到毕业水平,另一个背过最厚的那本《英汉大词典》。(毕业)绝对是派出,出国、电子工业部、大企业,全部是派出,当时牛逼的不行。我们班女生特牛逼,脑袋往上看,别的男生看不上。上大学前他哥哥找他谈了一次话,说:上了大学,我不再打你了。但你要在大三之前搞对象,我打断你的腿。在这样的环境下,他没坚持住。大一就开始搞对象,跟隔壁班的一个女诗人。那不是他第一个女朋友,但是他的第一次。后来又搞了摇滚乐。他叫郑钧。郑钧上大二那年,国家本来计划招收1.7万自费生,结果收了10万。其中80%读的都是财经、外贸、外语等热门专业。今年可能是最困难的一年,那是你们还没看到明年。年,北京一位考生考进了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入学之前要先在北大读两年预科。结果,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报到地点那一栏写着:信阳陆*学院。这年,考进北大和复旦的学生有一项特殊优待,*训一年。因为这场*训,这位考生的身体素质有了显著的提高:身高,体重。一年后,身高没变,体重斤。基于这一年的经历,他后来写了本小说,叫《北京,北京》。小说又被拍成了电视剧,起了个特别文艺的名字,《春风十里,不如你》。如果实事求是,应该叫《信阳信阳》。年高考,北大、复旦的招生直接扑街。特别是北大,在浙江、湖北等9个省足足少招了个人,最后把分数线降得跟一本分数线都持平了,往年不高个三五十分门都没有。北大和复旦立刻就坐不住了,一起向国家教委报送了《关于调整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两校新生**训练的请示》。以后,*训就从一年改为了一个月。郑钧到底是大城市来的,对自己将来去哪里、报什么专业都门儿清。那些农村小地方来的考生因为信息闭塞,就吃亏了。也是这一年高考,一个江苏宿迁的农村考生考了个全市状元。他的成绩,清华北大随便报,但最后报了人大社会学系。因为他想当官。以为社会学就是管理社会的,肯定能当官。上了大学他才知道,社会学研究的是一个村子多少男的多少女的,跟当官没有任何关系。而且这个专业特别不好找工作。他本科毕业就开始创业,搞了个企业……当然,这个故事你听过。这就是大强子和他的京东。但你一定不知道大强子一位同班同学的故事。这位同学比他有韧性,从本科一直读到了博士毕业,都是社会学专业。现在,这位同学在京东担任副总裁。04年,国家教委发布了一个通知,《关于大力办好普通高级中学的若干意见》:大部分普通高中,可以通过分流,办成兼有升学预备教育和就业预备教育为主的学校。在学好普通高中基本文化课程的前提下,有侧重地为学生就业做好思想、心理、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准备,为各行各业培养具有较高文化基础知识的劳动后备力量。这一下,学校就有权力让那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变相退学了。虽然强调了分流必须本着学生和家长自愿的原则,但自愿的定义是什么就另说了。特别是一些本来就想方设法追求高考入学率的地方,这下算是拿到批示了。一个县城里的高校,为了把个别难缠的、非认为自己有可能超常发挥的学生分流出高考之列,医院给他们开了一张弱智和“神经有问题”的诊断证明。年,一个北京女孩直接把她的高中告到了法院,因为分流。起诉书上写着:在高二升高三时,学校怕一部分学生考不上大学,影响高考升学率,就故意出高难度试题,包括她在内的几十名学生因不及格无法升入高三……这时候,其实她已经通过转到别的学校,考上了大学。就在这前一年,因为一封信,分流*策被取消了。写信的人叫汤敏,他的title十分高大上,亚洲开发银行驻北京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这封信上,他列举了5个理由,句句戳到当时领导的痛点,什么工人下岗、拉动内需、刺激消费......方向只有一个:让大学扩招。后来,汤敏有了一个新外号:高考扩招之父。高考扩招,很快引起了一系列连带反应。年,北京颁布了一项*策。这项*策,今天看来,比西二环的房子一平米还要不可思议。然而它们都是真的。外地人员在京郊指定的小城镇试点投资25万元至50万元不等,再在当地购买一套住宅,便可获得北京市城镇户口。这时的北京,还没有按五环划分鄙视链,因为四环还没修完。唱五环之歌的岳云鹏还要再过两年,才从我大河南来石景山当保安。这一年,北京的高考也没有开始自主命题,用的还是全国卷,但录取分数早已不比当初。北大这年在北京的理科录取分数线是分,但在湖北是分。湖北人先别哭,你们不是最惨的。宋喆,也就是王宝强前妻的前情夫,是个北京人,毕业于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多年之后,这所学院的录取分数线,依然昭示着什么叫生在哪里就是一个阶级。不过,要是生在河北,估计他也当不上王宝强的经纪人,不用去牢里再复读6年了。北京的这项*策很实在。所谓买房办户口其实办的是小城镇户口,要经过五年才能变成北京市正式居民,但在这五年里,不影响孩子以北京生源的身份报名高考。这个办法,很快就流传到了天涯海角。年,海南正面对着房市崩盘带来的一地鸡毛,光满地的烂尾楼就有0多万平方米。看到出了户口*策的北京,排队买楼的人都排到3年后了,海南想出了一个主意,出台了《海南省积压商品房转化为经济适用房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凡购买25平米积压商品房的给予1人入户指标......在校学生从入户之日起在普通高等院校入学考试、中小学入学等方面享受与当地户籍人同等待遇。虽然海南的高考录取分数线没法跟北京比,但跟河南山东比起来还是能差出个作文分的。果然,5年时间海南就处理了80%的积压商品房。这个方式屡试不爽,天津后来也学会了,还直接把广告打到了北京,广告语赤裸裸的:北漂的孩子永远考不过北京的孩子?错!……没有这么多血本的家长,盯上了另一个高考洼地:西部。年,教育部收到一个举报:山东东营某中学,一个班75名考生,有70名都转到了新疆和西藏,以当地生源的身份参加高考。这些省份的录取分数线,比山东要低到分。就连山东隔壁的安徽,录取分数线也要低50-60分。当时从山东济南到西藏林芝,要先飞到重庆,再飞到拉萨,最后坐大巴再到林芝,整整耗时3天,到了还有高原反应。但即使这样,也挡不住滚滚而去的山东学生。前一段时间,武汉、西安等城市疯狂抢人,恨不得上街看到个大学生就拉去派出所办户口的时候,济南、青岛却是一片沉默。很多山东人,在朋友圈转发相关消息的时候会加一句评论:山东高考了解一下?05年高考语文结束后,出题人被考生骂惨了。因为,作文题目是《假如记忆可以移植》。随着人体器官移植获得越来越多的成功,科学家又对记忆移植进行了研究。据报载,国外有些科学家在小动物身上移植记忆已获得成功......假如人的记忆可以移植的话,它将引发你想些什么呢?这跟平时训练的套路完全不一样,光纠结是写议论文还是记叙文就够考生痛苦了。但有一个山东考生,露出了诡异的微笑。因为,他经常看《科幻世界》,提笔就写了一个有反转的爱情故事,差2分满分。一周前,《科幻世界》杂志上,卷首文章讲的就是通过记忆移植来实现人类长生不老。同时,在“每期一星”栏目发表的《心歌魅影》,也是以记忆移植为题材的科幻小说。《科幻世界》就这样号称押中了高考作文题,销量从不到10万册一下增加到36万册。这位山东考生最后考进了海南大学读法律,他的理想是北京电影学院,但这年北电在山东干脆不招生。至少在高考这个事上,山东人是没有资格鄙视我们河南人的。20年后,他拍了部跟科幻有关的电影,票房逼近50亿。怪不得我的同事,学哲学出身的令孤老师经常说,人生就是一个8字。这篇作文题在当年反响很大,被好多提高记忆力的保健品蹭热点打广告,救活了很多濒临倒闭的养殖场。《中国青年报》发表评论文章称:命题之新奇,之“异类”,虽属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这是高考改革的必然突破,更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一次战略性突围。但中青报猜中了开头,却没有猜中结尾。年,高考语文出了一道常识题:巴金原名叫什么?标准答案上写的是李芾甘,巴金的字。这题就算让巴金来也做不对。最后,教育部考试中心不得不公布:有两个正确答案。关于高考语文试卷的争议,一直没有断过。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曾做高考语文试卷说:非常吃力,首先是弄懂题目要求就费了极大的劲,有的至今也没有弄得太清楚。北师大中文系教授童庆炳做题后说:连大学者蔡元培都可以认为《红楼梦》是康熙朝*治小说,你有什么理由把对某篇作品的理解“定于一尊”?莫言指导他女儿写作文,结果被老师在评语里写:没有一句不是病句。后来莫言的女儿给老爹当了经纪人,估计改老爹作品里那些病句就够她忙活的。更坑的是,有一年福建高考语文卷中一道阅读题用了老乡,前中青报记者林天宏的文章。结果本尊亲自出面做了一遍,发现只拿了一半分。比如:第15题:作者为什么两次提到6月13日那场大雨?请谈谈你的看法。参考答案是:开头用雨中正阳门的箭楼修缮,引出下面文中的话题;结尾雨引出朱启钤故居的杂乱;二者通过“雨”联系在一起,抚今追昔,深化了主题。林天宏老师公布了官方答案:真正的原因是,我写稿时窗外正好在下雨。06年,河南的高考人数第一次突破了万。要是今年参加高考,刘震云别说北大了,连河大都考不上。就凭他那两条腿上的小抄,监考摄像头一抓一个准。如果时间统统错一年,只有一年,俞敏洪可能就真的上了常熟师专。或许,他后来能再抓一把时代的缰绳,去了“新北方”当英语老师,因为只会上课不会讲段子,一直默默无闻。李同学很可能被安徽师范学院录取,毕业后当了一名光荣的乡村教师。因为你就是牛顿转世,北大也不会招一个非第一志愿的考生。肖同学真的读了第一志愿中文系,后来因为炒股赔了钱,整天骂证监会的领导,还把他们编进各种网络小说。马同学第三次高考还是没考上,后来开了个杂货店,时不时跑义乌进进货,嘟囔着天下的生意怎么这么难做。大强子没读社会学系,后来拿全额奖学金出国念书,期间参加了一个学校的项目,整天带女学妹陪商业大佬吃饭。郭同学作文写跑题了,海南大学也没考上,一心放不下电影梦,后来在电影《流浪月球》里当了个群众演员。……那场考试,改变了一切,也塑造了今天我们的这个社会。每一次高考,都是特殊时代的特定产物,都烙着那个时代的烙印。稍稍改变一下某些要素,就影响了无数人的命运。时代这趟列车,当时没挤上去,车门一关就真的开走了。为防走散,微博
我是难得君高考43年,一年一张照片,你是哪一年?半城会-07-08
恢复高考43年:致敬前浪祝福后浪
高考
一个国家命运的拐点
千百万个人生的转折
年12月10日的高考,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冬季高考。
这一天,多万从农村、工厂、部队走来的年轻人,
怀揣着难得的名额和奋发的意气,奔向考场。
由于报考人数过多,
国民经济也刚开始恢复,
国家一时竟拿不出足够的纸来印考卷,
中央果断决定调用印刷《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纸张。
最终,27万年轻人在第二年的春天,迈进了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
这一年的高考,全国首次实施统一命题,分省录取,这一考试制度基本沿用到现在。
这是一张珍贵的年高考成绩通知单,分的总成绩在当时堪称学霸。
这一年,饱经磨难的共和国迎来30岁生日,
“而立”之年的中国,在改革开放的号角下,抖擞精神。
这一年开始,高考的日期定于7月7-9日举行,
除了年外,一直实施到2年。
这张旧照摄于当年开考前的考场,
两名女生正在交谈。
她们的笑容给沉闷的考场带来一丝轻松的气息。
面对着未知的考试与前程,又有几个人能够真正轻松起来呢?
这是年,天安门广场,华灯下,复习高考内容的青年。
知识改变命运!
这一信念,越发坚定地扎根在年轻人心中。
这一年,马云第一次参加高考。
志气高昂的他,在志愿表上填了北京大学,
不过遗憾的是他当时的数学只考了1分。
次年高考,他的数学也只考了19分,
不甘心的马云选择了“第三战”。
这第三次高考,他的数学终于考到了79分。
但遗憾的是,他的总分与本科线还是差5分。
不知道是不是*天不负苦心人,
由于同专业招生人数未满,
马云最终进入了杭州师范学院本科,被调剂进入外语专业。
这一年的高考作文题。第一次出现了一幅漫画,
这幅题为《这里没有水,再换个地方挖》的漫画,
描绘了一个人挖井,挖了很多次,都在快接近水面的时候放弃。
这道题的出现,
给当时习惯了根据一段材料或一个命题开始写作的考生们来了个措手不及。
曾担任过高考阅卷的北京语文特级教师薛川东回忆,
当时不少考生没有真正看懂这幅漫画,
有个学生在作文中写了“一个农村的坏分子,要把公社的大坝挖穿,幸亏没有挖穿,不然就出大事”的故事,让阅卷的老师们看得哭笑不得。
10月27日,报名参加上海市总工会举办的高考复习培训班的年轻人,将报名大厅围得水泄不通。
1
这一年,高考向着减少高考科目的改革方向发展,
也是在这一年,
一向由国家“统包”的招生制度变成了不收费的国家计划招生和收费的国家调节招生同时并存的“双轨制”。
1年高考前夕,北京中学的王琳和一位男生隔着几张课桌低头看书,他们在谈恋爱,后来考入同一所大学,结婚、离婚。
照片记录了一对恋人青涩的求学时光。
“*冈中学”,
是一个提起“高考“就不得不提的“神话”。
这一“神话”,在年,几乎达到巅峰。
当年,*冈中学高考升学人,升学率达91.4%,
分以上高分者达30人,占全省1/9,
且囊括理科第一、二名,文科第一名。
打着“*冈”旗号的试卷、辅导书,以“偏、难、怪”著称
恐怕是很多人学生时代的噩梦。
这张老照片,记录了高考结束的考生们,兴高采烈地走出考场的场景。
即使是30年前,这场面看上去和今天也并无两样。
这一年,江苏高考第一次发现了抄袭作文。根据高考语文命题专家高朝俊曾在其书《高考作文那些事》中的描述,、
这一年的高考作文要求以“习惯”为题,在选择“样卷”的过程中,大家一致认为一篇记叙类的文章写得太好,判为一类卷上等。
在把“样卷”发到阅卷教师手里以后,
就有教师来反映,这是一篇抄袭之作。
那时候可不像现在这样,把“疑似抄袭”的文章中的关键词句“百度”一下,
把搜索到的有关文章对比一下,基本上就可以得出结论。
阅卷组只得在请那位老师回忆了原文出处后,派了几位教师,
把近5年的《人民日报》和《中国青年报》都搬了出来,一份份地找过去。
终于,在年5月17日的《中国青年报》上找到原文。
于是那篇文章被判为“抄袭”,得了很低的分。
在高考恢复10年后,整个社会学习的热情越发高涨,这是大年初一的上海,求知的年轻人令图书馆的自习室座无虚席。
这一年,
国家教委下发《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标准化实施规划》,
标志着标准化考试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至此,高考这根指挥棒产生了空前的指挥效应。
标准化考试促使全国的基础教育都不得不跟着应试方向走。
标准化考试派生了标准化答案,
后来就用上了阅卷机器。
像这样70年代的高考阅卷现场,慢慢地就看不到了。
当年10月,国家教委启动“三南改革”,
湖南、海南、云南三省将过去高考的文理科分组变为文史、理工、医农和地矿四类,每类只考4门,
而这一重大*策的宣布,
离次年高考只有不到9个月的时间。
无数人的命运因为这一纸文件而改变。
直到今天,高考的内容和形式仍在不断变化。
“上榜”这件事,对每位考生都充满了变数。
在高考前不到三个月,
国家教委举行了记者招待会,
正式宣布:从年开始,在全国实行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制度。
会考原本只是学业水平考试,
但是后来,为了提高升学率,
一些地方依照会考成绩将一些学生提前驱除“出局”,
不被允许参加即将到来的全国统一高考。
这一年,刘强东考取了江苏宿迁的高考状元。
据《年轻就是要:活出你自己》一书中描述,
刘强东的小时候的梦想是从*,做县长,造福一方。
当时,以他的成绩完全可以上清华大学物理系,
但他早已经在填报志愿时,放弃了清华物理系,
填写了人民大学社会学系。
那时候的他想当然地认为:
进了人大就能做官,而社会学又是统管一切“小学科”的“大学科”。
可惜的是,在入学当晚,刘强东的美梦就破碎了。
因为同系的师哥告诉他,社会学与从*无关,而且就业状况在人大排倒数第二,仅次于人口系。
在今天,高考专业与就业不对口的情况,早已不是什么新闻了。
这一年,国家教委大手一挥,
开始在各省市中铺开“3+2”高考科目设置,
即文史类考语、数、外三科加*治、历史二科,
理科考语、数、外三科加物理、化学二科。
这种科目设置一直沿用到年。
这是一张年的高考*治试卷,这样的卷面设计,让人分外熟悉。
这一年,全国37所重点院校试行并轨制收费,
逐步建立起“学生上学自己缴纳部分培养费用、毕业生多数人自主择业”的机制。
以前国家发生活费相当于“国家干部”的大学生身份,
从此要自己掏钱读书。
湖北三峡坝区三斗坪镇东岳庙村黎开英的儿子望*在年全国高考中,以分的好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乡亲们纷纷来到他家祝贺。
金榜题名给这个农村家庭带来了无上的荣耀。
即将进入考场的考生正在考场外进行着最后的温习。
漫画作文题再一次出现已是年。
当年的高考作文题目给出了“给六指做整形手术”和“截错了”两幅漫画,
这在当时引发了极大的社会反响,
被评价为讽刺现实,直面社会阴暗面。
也由此引发了教育界与医务界的一点不愉快。
7月28日,西安。发榜了,许多高考生落榜。国家办的大学有限,社会办学的大学便应运而生。
这是招生咨询会上,替儿子选学校的父母。
这年高考结束后,一位考生在清理自己的学习资料。
厚厚的资料摞起来,超过了小伙子厘米的身高。
世纪之交的年,
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高校扩招。
“幸亏我妈没早生我一年!”,
当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太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这一年,高校招生比例猛增至47.4%,
而直到6月时,许多考生尚不知会有此意外之喜。
扩招,给了很多人圆梦大学的机会。
这一年的高校扩招引发了“大学新生潮”。
图为武汉大学“迎新”场景。
这一年,电脑和互联网还是稀罕物,
位于北京东大桥的百脑汇电脑城,
一大早就有许多考生和家长来到这里,
排队等待免费上网查分。
据工作人员说,一个上午就来了近百人,
查完了分数,每个人的表情可以说是几家欢喜几家忧。
1
这一年,高考取消了考生“未婚、年龄不超过25岁”的限制,
这给无数大龄考生以惊喜和机会。
以炒股为生的*顺锋做梦也没有想到今生还有机会参加高考。
他同众多大龄考生一样,成为高考新*策的第一批受益者。
2
7月7日,上海市92多名考生冒雨走进全市3多个考场参加高考。
而首场语文考试的作文“面向大海”,
因取材范围过大,颇让部分考生感到无所适从,
纷纷表示心里没底。
这位女生刚出考场,便向母亲诉苦。
在“吐槽”还未被发明的时代,当时的考生也就无法享受到集体吐槽高考试题的乐趣。
这一年,教育部决定将高考时间提前1个月,
固定安排在每年6月的7、8日,高考终于告别酷暑。
的谐音是“录取吧”,
在残酷竞争的考试中,
这也许正是考生需要的一点心理安慰。
这一年,全国爆发了大面积的非典疫情,想要进考场,还必须先过“体温测试”这一关。
4
6月7日,63岁的“爷爷考生”邹伟敏在浙江嘉兴海宁一中考点参加考试。
像这样的大龄考生,如今并不罕见。
大学是一个美丽的梦,而这个梦,并不只属于年轻人。
5
这一年,海南高考状元李洋“梦断清华”,
引发了全社会对“高考移民”及“高考公平”的大讨论。
当年,李洋先是被告知高考分数海南理科第一名,
海天学校还挂出醒目的条幅,祝贺李洋取得好成绩。
眼看就要实现上清华大学的梦想,
但因为有人举报,他在海南就读未满两年,
不符合海南省报考本科第一批院校的要求,被取消了录取资格。
李洋后被香港城市大学录取。
6
6月7日,南京金陵中学河西分校的老师,在开考前,送给每位考生一个贴有“心会跟爱一起考”的苹果,预祝考生“平稳考出丰硕成果”。
一个苹果,代表祝福,也隐隐投射出教师群体在面对高考时的焦虑。
7
高考,无时无刻不在牵动着整个社会的神经,毕竟,谁家还没有个要高考的孩子呢?
7年某公交公司出动公交车免费接送考生,
并且在考场外设置了车厢服务站,
让家长不必在酷热里等待,可以上车免费饮水和休息。
8
7月3日,四川地震灾区延期高考举行。
医院的“病房考场”内,
4名东汽中学考生正在填写答题卡。
9
高考结束,广东省四位“状元”骑着高头大马,霸气巡街。
高考催生出一种“状元经济”——状元笔记、状元错题、状元食谱……只要跟“状元”沾上点边,都会卖的还不错。
高考结束,
也许是多年未曾见过的笑容绽放在考生和家长的脸上。
鲜花、拥抱,毫不吝惜。
高考对每个人来说,都不亚于一场战争,所有人都如释重负。
高考这天,
工地停工了,
汽车不鸣笛了,
就连大妈们都不跳广场舞了,
整个社会,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向考生释放善意。
一位考生在的哥、交巡警等人的爱心接力帮助下抵达考场后,不禁感动地哭了出来。
6月8日下午,高考英语听力考试。
紧挨着南京市九中高考考点的道路上,
考生家长排成一排,堵住马路,
指挥过往的自行车、电动车绕道而行,
以免噪音影响考生的考试。
高考,从来就不是只考学生的。
每年临近高考,
家长为了考生,做尽各式祈福,
试图为高考之战的胜利增加一块砝码。
年5月13日,江苏省南通市,当日是民间传说的文殊菩萨生日,
考生家长前往当地剑山风景区——
文殊菩萨庙烧香祈福,求菩萨保佑子女考出好成绩。
临考前几天,四川巴城部分学校考生,用撕书、扔书的方式释放压力,迎接高考。
年6月5日早上8点8分,
一年一度的六安市毛坦厂中学送考开始。
42辆送考大巴载着数千名高三考生,
从这个号称“亚洲最大高考工厂”的学校驶出。
送考车的车头车尾都坐着穿红衣服的学生,
有学生打开车窗,喊着毛中必胜,
毛坦厂当地万余名群众和家长
自发来到车队两侧为考生送考,
家长们手持空色旗帜为高三考生呐喊助威,场面十分壮观。
2
高考是许多中国人一生中最重要的考试,
为了维护高考公平性,
反作弊工作也在不断从“人防”向“技防”升级。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的出台,
将国家教育考试作弊行为列入刑法之中,
使得2年高考被社会评论为:“史上最严高考”。
高考的公平公正,应是这个社会的底线。
年6月8日下午5点10分,
最后一门英语考试结束,
孩子们欢呼着冲出校门口,
门外家长们纷纷举起手机拍下这一幕。
一些考生将老师和同学举起,抛向空中,
他们打起V形手势以示庆祝。
孩子,考好考坏,爸妈都等你回家吃饭!首批“00”后考生们集体亮相步入考场。
莫言在《陪女儿高考的这一整天》一文中,写高考这天女儿的心情:“从7点开始,女儿就一趟趟地跑卫生间。
对于高考,莫言只能感慨说,高考很坏,但没有高考更坏。
6月8日,高考结束时,安徽十中门口,曾发生感人一幕:
一个穿*色T恤的男生,
考完最后一场英语,步伐轻盈地走出来,
大步来到在考场外守候的妈妈面前。
妈妈还没反应过来,男生扑通一声跪下说:
“妈,谢谢您,这些年您辛苦了”。
妈妈一把将孩子抱在怀中,现场爆发出阵阵掌声。
下跪男生叫王恒杰,是个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
他坦言,高考完的那一跪,不是策划,不是炒作,
是他不论考好考坏,都要献给妈妈的礼物,感谢妈妈给了他最好认知。
6月23日,安徽高考成绩公布,王恒杰考了分,高出安徽理科一本线分,
虽然不是状元,但堪称优秀。
43年漫漫高考路
忠实记录了家国面貌、时代变迁
不少人都曾是这千*万马中的一员
这条路
浸透了几代人的泪水、欢笑
写满青春,写就命运车轮不会停下故事未完待续……
一路繁花,半城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