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夏的一天,阳光普照,东阳镇南庄的村民又开始了一天紧张的劳作。突然从城里驶来一辆中巴面包车在村委会门口停下,从车上走下来多名手持鲜花的当年在南庄下乡的老知青,直奔村西的一座坟地。大家把鲜花、祭品摆放在坟前供桌上,又将供香插在供桌前面,大家齐刷刷地向这位南庄村*支部原书记吕彦容三鞠躬,齐声说:老支书,我们今天看你来了,感谢您老人家当年对我们的厚爱,老支书你安息吧!随着供香缭绕的青烟,瞬间把大家的思绪拉回到上世纪60年代那个难以忘却的岁月……
南庄村迎来二中32名插队学生
上个世纪60年代,国家根据“全*动员,大办农业”的需要,掀起了一场声势浩荡的“上山下乡”运动。年8月19日,由榆次第二中学校初高中32名学生来到地多人少的南庄村劳动锻炼。当时,中共榆次县委书记胡光隆在县委办公室与南庄村支部书记吕彦容书记谈话:经县委研究决定,把这批32名有文化的学生安排到你村劳动锻炼,今后不管遇到什么情况和变化,一定要保护好这些娃娃们,这是县委交给你们的任务,不能出一点差错!当时吕彦容书记表示:请县委放心,一定完成县委交给我们的这项光荣任务。
当年,榆次二中学校32名初高中毕业的学生,告别了家人、母校,响应*的号召,每人胸前佩戴一朵大红花,在热烈的欢送会后,乘坐一辆大卡车来到南庄村。
在这之前,南庄村吕彦容*支部的一班人就如何接待这批有文化的新农民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对这些知青的生活、住宿、劳动进行了周密的安排。当天还组织了全村的社员和学生敲锣打鼓夹道欢迎我们,在大队部还召开了隆重的欢迎会,随后将我们安排到村里最好的一座四合院居住,32名知青分配到12个生产小队劳动。当时我们仅是16.7岁刚离开学校的青涩少年,天真烂漫,没有一点生活经验。吕彦容老支书给我们调来一位有经验的大师傅给知青集体食堂做饭,这使我们在生活上有了可靠的保证。从此,我们开始了漫长的插队生活。多年来我们这些知青在广阔的天地里和社员们一起风里来,雨里去,把自己一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南庄村。如今,我们对那段不寻常的下乡经历,仍记忆犹新,难以忘却。
吕彦容*支部一班人对我们的厚爱
南庄*支部吕彦容书记不负重托,的确把我们当成自己人一样看待,*治上的关心,生活上的照顾。在那个年代的人民公社的体制下,由于生产力低下,导致经济确实困难,但老支书仍挤出些钱给我们订阅了报纸,让我们知青了解国内外大事,提高我们的*治觉悟和活跃知青的文化生活。在粮食紧张的情况下,为改善我们生活,想方设法给我们调剂细粮,加强营养,让我们健康成长。
记得当年,为减轻我们知青的经济负担,大家共用多元的全部电费,食堂大师傅的报酬全由大队承担,这在当时确是个不小的数字。老支书经常三天两头来知青宿舍看有什么困难,那年的煤很紧张,为保证我们冬季和食堂用煤,他多次找有关部门给予解决,当他知道知青食堂没有食油吃了,便在各小队长会议上提出让给每个知青支援2斤油……
为尽快把知青宿舍建起来,老支书在村里困难,物资匮乏的情况下,东奔西跑去县里找有关部门苦口婆心地求助,终于顺利得到解决,调运回上好的木材等物资,还请来当地有名的木泥匠大师傅,前前后后倾注了老支书大量的心血,至今让每个知青难以忘怀。
更让每位知青难以忘记的是,由于我们知青正在长身体的时候,加之农业劳动强度大,使我们饭量大增,所分口粮
(原粮)斤根本不够吃,后来快断粮了,这可把老书记急坏了,他多次跑公社,跑县里,也不知道跑了多少路,找了多少领导,终于批准从国库批拔了5千斤粮食,才没有让知青食堂断炊,我们永远忘不了这位可敬可爱的南庄大队*支部原书记吕彦容。
特殊年代闪烁着人性光辉的吕彦容
在上世纪众所周知的特殊年代,极左思潮泛滥时,一位知青为社会造势因不明环境误将宣传伟人像贴在一家厕所外墙,被人举报,公安局出动干警要将这位知青抓走,当时在会上宣布:你们已成人了,犯了法,今天必须抓走侮辱伟人的罪犯。正是“老支书”出面为这位知青说话:他出身贫下中农,并无反动主观,只是误贴,由我们大队来批评教育好了。在他的周旋下,终将此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避免了一起冤案。
还曾发生过一件让人啼笑皆非的事。当年一位毕业的优等学生,参加高考因*审没有被录取而发了几句牢骚,即被学校“查三代”。虽然该生出身贫下中农,但查出其父亲有点历史问题,便大动干戈,不仅下令将学生赶到农村插队去,还发信给接受他插队的“老支书”,说该学生父亲有重大历史问题,且此人思想及其反动云云。谁知老支书看信后极不高兴,生气地说:“人家还是个学生娃娃,这是说得是个啥”?立刻把信撕了个粉碎。这一举动被在旁边的一位知青看到,大为惊讶也大为感动。
半个世纪后,当知青们提起这两件事,仍感动万分。因老书记既不同意学校的恶意加害,也没有将知青交给警察带走。挺身保护了知青,挡住了将要降临在这两位知青身上的厄运和悲剧。仅从两件发生在特别年代的事情即可看到老支书性格中闪烁着人性光辉,,即使在那样的岁月,也没有泯灭,我们深深地怀念着这位可敬的南庄大队*支部原书记吕彦容。
回访南庄村的感慨
随着形势的发展,国家根据社会的需要,调整了*策,我们这些知青在广阔天地奋战了7.8年后,告别了与我们一起劳作的社员,离开了南庄村,返城回到城里参加了工作。
屈指算来,离开南庄村已半个多世纪了,虽然岁月的消失容易淹没人们的记忆,但翻开那段尘封的历史,我们这些年逾古稀的老知青们那段不寻常的经历就会呈现在大家眼前。南庄村以吕彦容为首的*支部一班人和一起并肩劳作的社员以及村里的每一条街道总会经常浮现在我们眼前和梦中……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年在我退休10年后的一个夏天,我回到那片难忘的热土南庄村。当我踏上故土,激动的眼泪不由流出。漫步街头,映入眼帘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站在大街上望去,努力想从中寻找过去岁月的痕迹,然而,旧貌换新颜,整个村庄都变了样。
此时此刻,我想,假如老支书能看到他盼望之久南庄村的现在美景,一定会更高兴,梦想成真了。
永远活在知青心中的“老支书”
我们这些年逾古稀的老知青面对着老支书的坟头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十分感谢当年为我们遮风挡雨的第二故乡,感恩南庄村吕彦容*支部的一班人以及父老乡亲们对我们的厚爱。临别时,大家面对老支书坟头,再次三鞠躬,敬爱的老支书,安息吧!你永远活在我们这些老知青的心中……
年元月
作者简介:张宁静,男,年出生于干部家庭。毕业于榆次二中学校65届初中。曾有上山下乡近8年的知青历练。榆次对外贸易局退休干部。一生酷爱读书,热爱写作。几年来发表作品余篇。见诸于《榆次时报》《晋中日报》《晋中晚报》《太原日报》《山西晚报》《晋中文史》《晋中银龄》山西省《*史文汇》《潇河》。現为榆次、晋中作家协会会员《榆次时报》特约通讯员、特约记者,曾任榆次区*协委员。参于《抗战老兵、榆次铁小子王鸿岗》一书写作团队,《二中情缘》写作团队,著有《记录人生砥砺、张宁静作品集》。年荣获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一等奖)。
发现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