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秋
“人间好时节,常见中秋月”,年中秋节假期,山西晚报小记者们来到“千年桃源”后沟古村,进行了为期两天一夜的深度特训。
后沟古村是难得一见的中国历史文化遗产村,其村史可追溯到唐代,至今已有余年的历史,浓缩保留了千百年*土旱塬农耕文明的传统经典,有“中国古村落抢救工程第一村”之称。当代著名作者,中国民协原主席冯骥才先生称之为“农耕的桃源”。此行,山西晚报为小记者配置了双导师——张涛和张志文老师,分别负责文化讲授和素质拓展。
A建团队 搭帐篷
19日,行程第一天。初到营地,孩子们在研学导师的带领下,如火如荼开启素质拓展活动。
伴随着动感的“拖拉机舞”,大家先开启了一段“群魔乱舞”的美好时光。正如主训老师所说:“不要担心会不会跳,跳得好不好,只要你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开始,还有孩子放不开,在老师和其他营员的影响下,也自然而然地摆动起了身体,整个团队迅速熟悉起来。
热身完毕,每个营员脸上红扑扑的,笑容绽放,小记者们开启了特训营的第一个任务——起队名、定口号,同时在规定时间内队员配合完成一个中秋节目。大家脑洞大开,“轩辕家庭”“我行我素队”……一个个与众不同的队名彰显了孩子们独特的思维。
组队完毕,随即开始节目的编排。无论是合唱还是朗诵,或者一段临时呈现的舞蹈,队员们在队长的带领下出谋划策,分工合作,在十分钟的时间内高效率展现出了最精彩的节目。最有创意的是舞台剧“神舟号”登月,从中国出发的“神舟号”登上月球,找到最后一块月饼,中秋节收集月饼任务圆满完成,队员们带着象征团圆的月饼“返航”……独特的创意引来现场热烈的掌声,也在每一个孩子心中埋下了一颗“知古论今,探索未来”的种子。
欢乐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运动过后肚子也饿得咕咕叫了。“古村美食广场”早已备好可口的特色美食,细心的后沟研学负责人李总还为大家准备了当地特色水果——酸甜可口的小白梨。
午饭过后,挑战开始。第一个重头戏便是学习搭建帐篷——自己动手搭帐篷是让营员们最兴奋的事情。经过前期准备,营地中央摆放着一排排帐篷,以及防潮垫睡袋、气垫枕头,就等待着孩子们一起琢磨,一起搭建。老师一声令下,各组组员火热开工,研究图纸、分配零件、“穿针引线”……大孩子帮助小朋友,手快的支援动作慢的。看着一顶顶帐篷圆满撑起,一股“自己动手,自立更生”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孩子们真正体会到了从玩中学习,才能更快乐健康地成长!
接着是“汉诺塔”的游戏挑战,这是一个源于印度古老传说的游戏。传说大梵天创造世界的时候做了三根金刚石柱子,在一根柱子上从下往上按照大小顺序摞着64片*金圆盘。大梵天命令婆罗门把圆盘从下面开始按大小顺序重新摆放在另一根柱子上。并且规定,在小圆盘上不能放大圆盘,在三根柱子之间一次只能移动一个圆盘。面对难题,营员们有的双手托腮,若有所思;有的眼睛睁大,仔细观察;有的悄悄瞄向旁边的队伍,大家显然都想尽快完成挑战,争取第一。经过理智分析,谨慎操作,很快,一到四组陆续挑战完成。这么难的挑战,能够全员完成,小记者们的能力素养真的是不容小觑。
“急速60秒”要求小记者们在一分钟之内记住30张卡片,每个卡片上提供不同的信息,代表不同的数字。只有队内分工合作,才能在极短时间内记住全部卡片。哪个队在最短时间内把30张卡片集齐,将最终胜出。不同侧重点的游戏,考验着孩子们的毅力、智力和团结力。各队的小记者们真的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每人有每人的妙招。
研学导师张志文表示,每次营地的团建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现在国内的教育侧重知识的传授,往往忽视团队意识的培养,从而影响学生与他人沟通和交流的能力。研学团队的老师们将团队意识的培养贯穿于实践课堂中,用游戏等方式让孩子们沉浸式体验,培养团结协作精神,树立团队意识观念,让他们认识与人共事、团结协作、优势互补的团队意识。
B星空夜话 团队盟誓
夜晚降临,一盏盏星光灯亮起,大家围坐在星空下倾吐心声。聊自己的心事,聊父母的故事……那些或稚嫩的,或纯朴的思考被星星听了去,也被好朋友听了去。
马茁洋在星空下回味自己此行遇到的朋友:“我的右边,是一位在一起玩了6年的朋友;我的左边,是一位三年级的小朋友。左边性格活泼开朗,右边文静内向;右边喜欢去爬山,左边喜欢荡秋千。虽然大家不相同,但玩起来都相处得很好。”周子竣在感念父母的教导:“回忆往事,才发现无论妈妈还是爸爸,那份爱或炽热或沉海,都在每天的一点一滴里。”
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知道能真正提升成绩的关键在于改善关系,每个孩子的性格、学习都跟原生的家庭,跟自己的成长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
张涛老师借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告诉孩子们,他们的结义不仅仅是江湖义气,而是内心有远大的共同理想,再看年前的中国共产*人,有着为人民搬掉头上的三座大山,让人民翻身做主人的信仰,才取得了如今辉煌的成绩。孩子们内心坚定,宣誓并铭记这一刻,要一起读书学习,共同见证成长。
C迎中秋 学做手工月饼
正值中秋节,怎么能少了赏月、吃月饼的环节。为了让孩子们了解中秋节的来历及意义,通过自己亲手制作月饼,体验亲手制作的乐趣,增强动手能力,研学活动特意在第二天设置了制作老味道的传统手工月饼的体验活动。
好多孩子是第一次拿起面团,更别说做月饼。搓馅料、压面皮、包馅料,放在磨具里压出一个完整的月饼。孩子们从手足无措到有模有样,从最传统的工艺中深刻体验着劳动的意味。最终亲手制作的月饼香喷喷地出炉,孩子们小心翼翼地收藏,带回家与家人一起分享。
“月饼”又有什么美好寓意?在这次活动中,孩子们享受到了亲自动手制作月饼的乐趣,在感受传统节日氛围的同时,也增强了自己的动手能力,体味着团圆的真正含义,收获满满。
D着汉服 感受大自然
身着汉服行走在千年古村的角角落落,欣赏各具特色的窑洞,了解后沟古村的村史,更知道了百工百匠,以及各种各样的植物、动物。无数新鲜的知识扑面而来,令孩子们应接不暇,他们专注地听着,认真地记着。
“远观之,雾蒙蒙,若隐若现。近观之,高屹立之。”这是那祎轩在笔记本上写下的“山”。按照任务发布,孩子们置身鸟语花香的大自然中,用纯真的笑触写下了赞美的诗歌。初到后沟古村,正逢秋雨,薛文希写下:“下雨时,雨水从石缝中流下,风中流露出大自然的味道。”闫诗琪用诗句讲述着一朵不知名鲜花的美,她写道“秋雨过后,野花在绿茵中,仿佛从苍穹中坠落的星星……它饮着朝露酿成的琼浆,与周遭的世界和谐相处。它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而这些哲理,人类尚未完全领悟。”
两天一夜的深度体验,知行合一连接未来。不补课,不刷题,如何提高成绩?“双减”之后,无论是家长还是社会各界,都在思考这个问题。特邀导师张涛表示,现在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在为每个孩子的成长提供适合的土壤。只有适合的才是最有效的,教育的着眼点并不止于提高学生的成绩,而是在此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天赋、兴趣、才能和需求,将学习与人生方向联系在一起。只有从知行合一的角度全面了解,才能为每个学生的成长提供最适合的土壤。以“阅读、体验、成长”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将变单一“提分”为全面育人,真正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每个孩子的成长都应该闪闪发光,这是山西晚报小记者研学的使命。
文字/编辑:山西晚报全媒体编辑李婕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