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清卿”袁聿修
袁聿修(—),字叔德,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尚书郎、太常少卿、信州刺史、都官尚书、吏部尚书等职,历经北魏、东魏、北齐、北周和隋五个朝代。袁聿修为官五十余年,时逢乱世,社会动荡,却能做到始终如一,清廉为本,史书称他“在官廉谨,当时少匹,尚书十年,未受升酒之馈”,人们因此尊称他为“五代清卿”
袁聿修出身士族高门,是典型的“官二代”,其父曾任北魏的中书令。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主要靠家庭出身和背景来选官,袁聿修18岁时就出任“要职”州中正。北魏时的州中正由中央直接任命,其职责为掌选本州人才,考察评议官员,权力很大。后来,袁聿修又在尚书台经历了度支郎、五兵郎中、左民郎中等“关键岗位”。当时官场攀附成风,送礼盛行,与一般的士族子弟不同,袁聿修为*廉洁,为人谨慎,从不收受馈赠,亦不攀附权贵,始终严以律己,清静寡欲,与世无争。当时很多名士很赏识他,经常赞美他的为人品格。
北齐武成帝大宁初年,袁聿修以太常少卿之职出使巡视各省,并受命考核官员的得失。经过兖州时,他的老友邢邵正好任兖州刺史。久逢知己,相谈甚欢,两人分别后,邢邵派人送来当地特产——几匹白色绸缎作为礼物。袁聿修立即退还白绸缎,并附信一封说:“瓜田李下,古人所慎,多言可畏,譬之防川,愿得此心,不贻厚责。”邢邵收到信后,为袁聿修的清廉自守所感动,他回信称:“弟昔为清郎,今日复作清卿矣”。袁聿修在尚书台任职时与邢邵兴趣相投,志同道合,邢邵很了解袁的品性,曾常称他为“袁清郎”。东魏、北齐时期,尚书台郎官间送礼之风盛行,袁聿修在尚书台十年,未曾接受过别人一升酒的馈赠。
北齐后主天统初年,袁聿修任信州刺史,他仁*爱民,轻徭薄赋,官不扰民,百姓安居乐业,深受人们爱戴。一次,皇帝派御史出巡诸州,信州与梁、郑、变、豫等州相接壤,在信州周围的这几个州,御史都检举查办了官员的不法行为,而唯独信州没有受检举的官员,御史竟然都不到信州来巡视了。到袁聿修任满解职还京时,州中赶来送行的百姓,塞满了道路,有的人带来美酒与肉脯,有的人痛哭流涕依依不舍,争先恐后想多送一程。当时正值盛夏,酷热难忍,袁聿修担心百姓们过于劳累,时常停下车马,接过送行百姓的酒碗,一饮而尽,表示心意领了,劝他们不要再相送,各自早点回家。袁聿修回京后,信州百姓郑播宗等七百余人向朝廷上书请求为他立碑,以记述袁刺史的功德。
齐亡入周后,袁聿修获授仪同大将*、吏部下大夫。隋开皇初年,袁聿修出任东京都官尚书,后于熊州刺史任上无疾而终,终年七十二岁。
一辈子认认真真做人,修成一身正气;五十年兢兢业业理*,换得五代清郎。袁聿修生逢乱世,却能终其一生恪守清廉本色,不受升酒之馈,不收束帛之礼,朝*再坏,他也有底线,绝不同流合污,参与乱*,他因此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历史的褒奖,“五代清郎”“五代清卿”的美誉,实至名归!廉者,*之本也。当官就不要发财,发财就不要当官。清白做人,干净做事,坚持一阵子易,坚守一辈子难。为官从*,实际上就意味着一种付出、舍弃和奉献,权力面前应当充满敬畏,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利益面前应当守住底线,守正如初,无愧于心。为官者,当深知:清廉是福,贪欲是祸,挡不住诱惑,管不住自己,守不住底线,终会走向覆灭的深渊。(蒋伟)
来源:蒋伟
编辑:尹骁校对:方可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