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有源而川流不息,
木有本而根深叶茂,
姓有源而后知本族,
念先祖而盛世福佑。
山东东阿广粮门之红庙赵
八支十九世孙云秀
特整理赵姓起源
及东阿广粮门赵氏渊源,
愿赵氏后人牢记赵氏祖训,
尊祖敬宗,团结宗亲,
弘扬美德,利国利民。
愿吾族更加兴旺发达,
子孙衍庆,兰桂腾芳,
启迪后代,英才兴邦。
朝朝英贤铭史册,
代代裔孙谱华章。
始祖:造父赵(Zhào)姓据说出自嬴姓,得姓始祖为造父。传说,造父在华山得八匹千里马,献给周穆王。穆王乘着这八匹马拉的车子西巡狩猎,到了昆仑山上,西王母在瑶池设宴招待。这时东南边的徐偃王造反。造父驾车日行千里,及时赶回帝都,带兵打败了徐偃王。由于造父平叛有功,穆王赐他以赵城(今山西省洪洞县北)。从此,造父及其子孙便以封地为姓,成为赵姓。秦始皇家族为赵氏,宋朝皇室为赵,是国姓,当然放在“百家姓”第一姓。“百家姓”的第一句,“赵”指“权”,“钱”指“金钱”。世间万事权和钱的问题是首要问题。
起源主要有三:
1、出自嬴姓。形成于西周,远祖为伯益,得姓始祖造父。伯益为颛顼帝裔孙,被舜赐姓嬴。造父为伯益九世孙,是周穆王时著名的驾驭马车能手,因功被周穆王赐予赵城,造父族就称为赵氏。其后在战国初年建立赵国,公元前年为秦国所灭,其王室贵族和平民百姓纷纷以国名为姓,称赵氏。
2、皇帝赐姓。如北宋太宗时,*项族拓跋部首领李继捧和李继迁先后归顺,朝廷分别赐姓名赵保忠和赵保吉;宋神宗时赐木荣姓名赵思忠;宋哲宗时赐河湟羌族隆赞青唐陇拶姓名赵怀德;其弟邦啐勿丁受赐姓名赵怀义;辽*权光禄卿马植因有功于宋室,宋徽宗赐他姓赵,名良嗣;南宋初年,鲜卑族人宇文虚中图谋救出被金朝掳去的宋徽宗、宋钦宗,因寡不敌众被杀,南宋朝廷赐他姓赵。另外,自唐代起,就有大批犹太人进入中国,尤以宋朝为最,犹太移民的姓氏均由皇帝亲赐,据明弘治二年()碑记,当时的犹太人有李、俺、艾、高、穆、赵、金等十七姓,明朝永乐年间,有一位加入中国籍的犹太医生俺诚,以“奏闻有功,钦赐赵姓”。清朝康熙年间福建漳南道按察司赵泱乘也是犹太人。明太祖朱元璋对归顺的蒙古贵族宽大优待,分别赐予汉族汉名以示褒扬。有个蒙古贵族其巴图,受赐名叫赵忠美,他们后代也就姓赵了。在古代,一人受赐国姓,举族以为荣耀,全体族人均改姓国姓,这极大地扩充了赵姓人口。
3、少数民族改姓赵氏。随着历史发展,本为汉姓的赵姓,满、蒙古、回、布依、苗、藏、阿昌、土家、朝鲜、瑶、壮、哈尼、德昂、佤、景颇、鄂伦春、锡伯、彝、白、傣等族中也有了赵姓。在古代匈奴人、唐代时云南白蛮部落、唐代胖柯蛮等中也有赵姓。如西汉匈奴人赵安稽,越族人赵光;五代白族人赵善*;元代蒙古族人赵国宝,藏族人赵阿歌昌;南宋瑶族人赵瑞封;清代壮族人赵克广、赵荣正、赵荣章等。辛亥革命后,满族爱新觉罗氏、喜塔喇氏、阿颜觉罗氏、觉尔察氏、伊尔根觉罗氏、阿塔觉罗氏、兆佳氏、鄂卓氏、蒙鄂络氏等均有改姓赵姓者。此外,历史上因避祸、姻亲、过继、入赘等原因改姓赵的也不少。
西周时,造父的第七代子孙叔带率部分宗族由周投晋,并且昌盛壮大,在三国分晋时建立赵国,史称“去周如晋,赵姓始昌”。到赵国灭亡时,赵姓已分布于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秦始皇灭赵后,把代王嘉之后迁往甘肃天水,赵王迁被流放到今湖北房县。秦朝末年,真定(今河北正定)人赵佗建立南赵国,又把赵姓活动范围推广到今两广和越南北部。
西汉末年,赵飞燕姐妹被害,其族人被迫迁徙至辽西郡,也是赵姓人在东北活动的开始。东汉末年为避董卓之乱,洛阳人赵达避难迁居江东,真定人赵云赵子龙入蜀为将。北魏时,天水赵姓一支迁居洛阳,其后裔孙赵贵镇守并迁至武川(今内蒙古)。
唐初,有赵姓将士在平“蛮獠啸乱”中开赴福建并定居。五代时,有赵姓随刘龚南汉*权在广州定居。据《宋史·宗室世系表》载:宋朝宗室分为三个支派,即太祖(赵匡胤)支派、太宗(赵光义)支派、魏王(赵廷美)支派。太祖支派分为燕王(赵德昭)支派和秦王(赵德芳)支派,燕王支派在北宋末年因外放做官而迁居如下地区:安徽颍州、四川蜀州(今崇庆)、江苏泰州、镇江、福建福州、泉州、江西吉安、湖北江陵、广东南雄等地,秦王支派则迁居如下地区:浙江绍兴、富阳渔山、湖州、台州、明州、婺州,福建福州、泉州,江苏真州、太平州;而魏王则降调至房州(今湖北房县),其子孙为官而迁徙地区有河南开封、洛阳,山东沂州、济州,福建汀州,江苏昆山、溧城,浙江秀水等。
靖康之耻之后,徽钦二宗被掳往五国城(今黑龙江松花江口),太宗支派因此而在东北广大地区播迁繁衍。南宋初,康王赵构南迁杭州定都,则有赵姓移居江南,有的移居江苏常熟、有的移居江西上饶,南宋被灭,南宋宗室散逃至澎湖、潮阳等地,后在闽粤一带繁衍。
自宋代以后,赵姓遍布全国各地。值得指出的是海外赵姓的播迁。明末,有赵姓不惜冒险远渡重洋到海外,其民族构成多种多样,聚居地为东南亚和美国。如瑶族中的赵姓在缅甸、老挝、越南和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国都有分布;壮族中的赵姓散布于越南、老挝、泰国等地。
根据年公安部户*管理研究中心发布显示,赵姓人口数是当今中国第八大姓,总人口数量大约在余万,占全国人口的2.3%,即个中国人中姓赵的至少有23个。
赵氏早期主要是在北方发展繁衍。秦代,河北正定人赵佗任南海郡龙川县令,后为南海尉,於秦末兼并桂林、南海和象郡,建立南越国,汉高祖十一年(前年)受封为南越王。此后,赵佗的子孙繁衍於今广东、广西一带。
唐高宗总章年间,中原人赵端随陈*、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五代时,河南上蔡人刘龙天在广州建立南汉,洛阳人赵光裔、光逢、光胤兄弟三人因此而在南海安家。
元兵攻陷杭州后,南宋末代皇帝帝迁於崖山(在广东新会县南大海中),不久兵败,帝沉海而亡,南宋宗室赵氏散逃至澎湖,潮阳等地,后在闽、粤一带发展繁衍。
从清康熙年间开始,闽、粤赵氏陆续有人迁居台湾,后又有不少人移居海外,分布於欧美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
由於秦汉以来,尤其是唐宋以后,赵氏遍布江南、岭南各地,加之南宋赵氏*权统治淮河、秦岭以南的半壁河山长达多年,所以,目前赵姓在南方人中所占比例较高。
赵氏不仅是汉族大姓,而且在长期多次的民族大融合中还有不少人融入北方的匈奴族和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中。
、
赵姓很早就有了自己的家谱,赵姓是百家姓中首位的姓氏,宋的《天水堂·赵氏族谱》把西汉名将营平侯赵充国世系的发展、演变做了详细的记载,在“汉传至宋系图”中列了一世祖赵充中至六十七世赵景雍,表明天水迁长安、又迁襄阳樊城、再迁洪州,至赵景雍时移居江南的历程。赵姓规定每30年修订一次家谱。现存赵姓家谱多是清代和民国初年纂修的。
赵得和,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年),从山东青州府乐安县迁与东阿城西北二十五里许马曹集,相其形式广辟,筑室于兹。经过元末明初的战乱,马曹集附近已是人烟稀少,土地荒芜。赵氏一家,勤俭持家,辛勤劳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使得大片的荒地变成了良田。四十年后,赵氏一族家业兴旺,粮仓丰满,成为当地的首富。尽管如此,赵得和也没有忘记了当地百姓的困苦,他时常扶危济困,周济附近的难民,在当地传为佳话。
明正统八年(公元年),全国发生特大灾荒,赤地千里,尸骨遍野。赵得和见状慷慨解囊,捐赠*豆石,白麻担,赈济灾民,地方官遂将此义举上报朝廷,明英宗大加褒奖赐“义民”称号,赏*马褂一件,龙头拐杖一根,加封户部员外郎,特许紫禁城有一席之地,并拨款建广粮门牌坊一座,“赐御制旌言勅石以示褒奖”。牌坊落成后,马曹集遂改名为广粮门。随着时代的变迁,气度恢宏的御赐牌坊早已毁弃,而族人在墓地为他树立的擎天柱、林门,以及明英宗褒奖的“圣旨旌表碑”依然保存至今。
碑文圣旨:
敕山东兖州府东阿县民赵得和:国家施仁养民,尔能出豆谷七千五百石,用助赈济。有司以闻,朕用嘉之。今特敕赐奖谕,劳以羊酒,旌为义民,仍免本户杂派差役四年。尚允蹈忠厚,表励乡俗,用副朝廷,褒嘉之意,钦哉故敕。正统十一年三月二十一日
(宗派25代)
维学万继广
允修一心泰
恒怀衍庆长
绍承祥瑞卿
齐美保荣昌
(年11月23日修订)
广粮门、大赵、芦集、瓦庄、化庄、沙店集、小蔡庄、南门里、七级、北赵庄、红庙赵、堤口、董家营、高村、程村、阿城、宋集、仓上庄、庙头、田马、陶城铺、张庄、东山、程葛村、邢沟、王古店、窑头、西崔、孔庄……
(辐射东阿周边百里,聊城、阳谷等地,本统计不尽详细)
广粮门村,位于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姜楼镇。始祖赵得和原居村庄马曹集,于广粮门牌坊建成后,改名为广粮门,沿用至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了。目前,虽然广粮门牌坊早已毁弃.但明英宗所颁发的“圣旨旌表碑”仍保存至今。据老人说,该牌坊原在村东头,上书“广粮门”三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文革时拆掉,牌坊拆掉后拉往*河大堤,亦难逃“迷失”之厄运。
广粮门村交通便利,物产丰富,人杰地灵,百姓和谐,社会稳定。气候温和,雨量集中,四季分明。泰山文化,天下之中。广粮门村附近有赵德和墓、邓庙汉画像石墓、赵德和墓、魏庄石牌坊、东阿阿胶城等旅游景点,有姜楼烧鸡、东阿鱼山大米、东阿*河鲤鱼、东阿草莓、东阿黑毛驴等特产。年4月3日由东阿县义工协会成立了姜楼镇广粮门村志愿服务队,负责人赵广雷。
在广粮门村,历史遗存,农耕文明,民俗建筑,民间传说……均能找到实物证据,那孤寂的苍凉,似在向世人诉说,那昔日的辉煌。
1、赵氏始祖三代族谱像
这幅保留在姜楼镇卢集村民家中的赵氏始祖族谱画像,已经有多年的历史,仅每年初一至十五拿出供奉,其余时间只能珍藏。画布已经开裂,但色泽依然鲜艳。赵氏始祖得和公,八子八孙,及至现在已到二十五世,遍及全国各地。
2、赵氏祖茔
赵德和墓位于东阿县姜楼镇广粮门村西北,占地面积为二十余亩,墓地正前方的两根擎天柱和庄严肃穆的林门,年代为明,类别为古墓葬。年10月,赵德和墓被公布为聊城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赵氏祖茔在村西北一座沙土岗上,本村村民称为“老林”。祖茔前一石碑,历经数百年,碑基依然显露,石碑周围已形成数米的大坑,甚为奇特。碑后为始祖及其八个儿子的安息之地。
应为“赵得和墓”
墓前石牌坊
曾一度被拆,当作墓前一水坑前的“水簸箕”
牌坊上书“赵氏先茔”
一赵氏后人所立,载始祖传奇事迹
3、御赐“观音庙”
该庙在村东北,屋脊有龙纹,雕刻甚为精美,可惜屋漏房塌,仅四梁八柱及两侧断壁残垣,让人痛心疾首!
4、圣旨碑
5、家庙
家庙位于村北,为一四合院,为后来改建。解放前,曾有*子驻守。
6、石牌坊
文革时被拆,但遗址还在。
7、岳家坟
为岳飞之后人之墓,坟前有大石碑。
8、风水宝地
古人讲究风水,按古之风水观,“左青龙,右白虎”,龙头即为始祖安息之地,龙尾在村南,亦为一土岗。祖茔前为“龙脖子”,据称,那年村里有人在坑里养鱼,破坏了龙脖子,前些年,有“南蛮子”称龙脉犹存,只是向东有了位移。白虎,应为御赐“观音庙”附近,该处地势较附近为高。“青龙白虎”的绝佳风水格局,护佑了赵氏赵氏数百年,连绵不息,源远流长,遍及祖国各地。
9、天然民俗博物馆
胶坊遗址
东阿县久负盛名的“东方阿胶”,为赵氏“贡禧堂”阿胶传人。
广粮门唯一的百年历史的“二层”土楼,因年久失修,二层坍塌,其后人忍痛改建为现在的平房。
完整保存百年老土房,比比皆是。
年久失修坍塌的老房子,也随处可见
农耕文明的工具家家户户都有留存
据《东阿县志》记载:广粮门来历与始祖赵得和的故事已列为东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神一样的故事
那些口口相传的广粮门“传说”
在广粮门,男女老幼都会讲几个不为人知的关于“广粮门”的传说。据笔者搜集的资料,这些传说并非“空穴来风”。这些传说,都基于一个故事,就是圣旨碑记载的“广粮门”来历。
有了圣旨碑,才有了“广粮门”
圣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山东兖州府东阿县民赵得和:国家施仁养民,尔能出豆谷七千五百石,用助赈济。有司以闻,朕用嘉之。今特赐敕奖谕,劳以羊酒,旌为义民,仍免本户杂派差役四年。尚允蹈忠厚,表励乡俗,用副朝廷,褒嘉之意,钦哉故敕。大明正统十一年月二十一日。
以上圣旨是明正统十一年明英宗皇帝颁发给兖州东阿县马曹集村(今姜楼镇广粮门村)村民赵得和的。原因是明英宗时期天灾过频,时年,天下饥荒,坊间百姓十门九闭,行路五里有白骨。当时朝廷粮库尚无余量赈灾,东阿县巨富赵得和慷慨开仓向朝廷进献七千五百石豆谷赈济天下灾民。同时,在村内设粥棚,以自家产阿胶与中药熬成药茶药粥,救治灾民。据当地文史专家讲述,当时送粮的队伍头车到了北京,尾车还停在东阿县。
朝廷大喜,明英宗召其进京,亲封赵得和为“义民”并加封户部员外郎,赐赵氏“广粮门”圣旨牌坊一座,赐予村名广粮门,赵得和亦世称公明员外。从此赵氏一门名播四海,耕读相传,熬胶济世,演绎了一段不可磨灭的传奇,这都是后话。以至于明朝晚期小说家许仲林以当年赵得和的佳话塑造了赵公元帅,也就是今天的财神爷。
这则故事有东阿县志为证。
但以下传说,则是广粮门后人口口相传的,没有文字记载,更少为人知。现罗列题目于下,以后赘述。
1、“凉快”的传说
2、“红嘴老鸹”的传说
3、“金銮殿前广粮门三分地”的传说
4、“喝汤”的传说(阿胶茶的来历)
5、“财神爷”的传说
6、家谱透漏的秘密
7、广粮门与阿胶
今天的传说,就是过去的事实。虽然不乏添油加醋,但主干事实是存在的。这也佐证了保护“广粮门”的必要性。正如总书记说的:“要留住乡愁”!
两会刚刚闭幕,国家“十四五”规划进入崭新的起点,在全国提倡“乡村振兴”和东阿“全域旅游”的今天,东阿不应该将“广粮门”留在“被遗忘的角落”。
保护广粮门的“遗址”,拯救广粮门的历史遗存,不只是赵氏家族的责任,也是社会的责任!
恳切期望有关领导能看到我们的呼吁,能领略“历史遗存”发出的呐喊,我们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更不能毁掉了“遗存”,断送了“乡愁”!
赵姓祖训古圣贤垂教立言,班班典籍。即我朝圣祖仁皇帝御制广训十六条,凡所以准人情而后风俗者至明且切矣。人苟能以心体力行,范围不过,则在宗族为循良子弟,即在乡*为端品正人。无如世风不吉,习俗移人名节稍乖,即身再扰贻口实,可不慎与。语云:子弟之率不谨,由父兄之教未先。倘不训而罚,不几与不教而杀者等耶!兹于族谱既成,特编家训数则,另镌谱首。词不必精深,惟切于目用身家以及关乎伦常风化者,俾人人易知而易行,凡我族人,各宜致意,女常力业,操勤谨于当躬,正已修身,树仪型于后裔。焘子弟子景行,维贤于焉.光辉族*矣:
1、敦孝悌
孝悌者,百行之原也。孩提知爱本诸良能,稍长知敬原于善,何以狃于习俗,顿失初心。为子弟者不知孝,当体父母生我之恩情,不知悌,当思长上待我之友爱,诚能服劳竭力,奉养无违隅坐徐行,恭让而不懈,则一门之内,和顺雍容,孝悌敦,而人伦斯重矣。
2、睦宗族
自古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异姓尚敦亲睦,矧同族之入而漠不之顾耶。务使视如一体,疴痒相关,庆吊必互相往来,缓急必互为通义。鳏寡孤独,必为之哀矜;困苦颠连,必为之照顾。能与祖宗济一日子孙,即能与祖宗免一日忧虑。若乃各顾身家,视同宗如秦越,甚则每因小事,辄起纷争,则怨积日深,其不视如仇敌者几希矣。书日:“以亲九族。”尚其念之。
3、力本业
士农工商,均有常业,所贵恒心自励而各勤乃业耳。盖人有一定之胜境,不拘所肆何业,即随在可自致,立收其效。若乃既居于此,又慕乎彼,则此心一纵,遂不免怠忽其业矣,无何身人他歧,依然故我。业精于勤,荒于嬉。事虽勤于始,尤贵励乎终。皇天不负苦心人,尚须自勉之。
4、慎交游
交接之际,不可不慎。正人入室,所讲者好话,所行者画龙点睛事。则子弟之所见所闻,即不得引入邪僻。不然,习俗移人,贤者不免,况子弟之庸愚者众乎。语云:学好千日不足,学歹一时有余。丽泽求益,尚慎旃哉。
5、和兄弟
见弟之间,原称手足,言人之有兄弟,即一身之有手与足,断不得隔膜相视者也。何今之人见识浅狭,或因兄弟弱于我,或因食口多于我,加以妇言唆拨,遂日思析箸而各烟。甚至每因小事,入室操戈,同气参商。外人因而构害,拆篱放犬之弊可胜道哉。昔有张公艺九代同居,江州陈氏七百口共食,均是人也,何弗思之。
6、训子弟
易曰:蒙以养正圣功也。凡子弟无论智愚贤否,均当以读书为上。即或赋质不齐,亦须为之谋成,立慎择术,以为久远计。断不可溺于姑息,听其放浪形骸。盖入惟年幼,每令人怜,偶有过失,恒以无知恕之。不知中人之性,成败无常,若不预加防微,则骄奢淫逸,鲜有不为俗所染者。其至寡廉没耻,无所不为,不大贻祖父羞哉。须知水随器为方圆,影视形为曲直。有父兄之责者,可不慎与?又,教子读书,须趁光阴,不可太迟。世人常谓,太幼则无知,俟其稍长读一年算一年。不知既长,则外旷多端,虽读而终难刻骨。无怪乎三四年庸师之教,念一转而尽归乌有矣。惟其幼则嗜俗未萌,心无旁鹜,际引一片之灵机,加以严师之提命,启其颖悟,收其放心,则成童之年,自可判其优劣之性。曾思十二岁之庠,人岂一二年工课哉?顽子切勿诿以家道艰难,遂渐往荒误子弟而不教也。凡我族人,共体此意。
7、尚勤俭
勤俭乃居家之本。勤者财之来,俭者财之蓄。常见好闲之辈,似乎惰气天成,稍盈余,即喜丰而好胜。不思一时侈欲转囊空,悔何及哉。故不勤不得以成家,即不俭亦不可以守家也。冠婚丧祭,称家有无,衣食人情,随分自适。与其奢隋而终嗟不足,何若勤俭而常欣有余,为祖宗惜往日之勤劳,为子孙计将来之生业。语云:一勤天下无难事。又日:有钱不可使尽。愿后人其敬听之。
8、戒争讼
居家戒争讼。凡是非之来,退一步,让三分,自然少事。盖以汝既有包容之度,彼必生隗悔之心。若乃因微逞忿,忘身及亲不顾,颂家尽产与人斗讼,则是鹬蚌相持,渔翁获利。纵令侥幸得胜,而家资受累矣。于是,所用不足,势必称贷,宿债莫偿,势必鬻产。此讼之所以终凶也。圣语云:小不忍,则乱大谋。其试思之。
9、遵法律
朝廷定律例,以惩愚顽。凡酗酒*钱,奸淫强盗,及一切不法之事,示谕煌煌,极为严肃。倘自蹈非僻,不畏三尺之条,一经发觉,身陷囹圄。爰书不宥,乡论不齿,上辱父母,下累妻孥,终何益哉。纵不明法律之严,亦当知身命为重,与其追悔于事后,何若远虑于事前。
10、禁非为
人生斯世须趋正道,始为正人。乃有一等丑类,学习法打,包抢包牵,外逞豪强,心怀狡诈,每每恃能挟制,藉径刁唆,坏名分而不辞,犯王章而不顾。此等败行,大辱宗亲。凡我族人,均宜惕戒,‘毋游手好闲,而失本业;毋博弈饮酒,以废居诸;毋身陷不法,以身罹于刑章;毋肆态胡行,而见憎于乡*。修其身,安其分,勤其业,不居然秩秩之佳子弟哉。右(上)家训十则,言疏而意切,词短而情深,所愿与我族人常以履簿临深而共相规戒者也。夫齐家之道,端在修身;而招尤之机,悉缘放辟。与其临时而始悔前非,何弗怀刑而预为警惕。则诲尔谆谆者,不得听之藐藐也。若乃视家训为具文,以自行为天性,诚恐习焉不察,自以为是,而背议者纷纷矣。其亦知家人犯法,罪归家长之说乎?贤人正士为乡*模范者,族与知家人犯法,罪归家长之说乎?贤人正士为乡*模范者,族与增荣;匪僻凶残为乡*憎恶者,族亦抱辱。爰于既训之后,复申规戒之词,小则传房族以责悛,大则出公庭而惩凶究。凡我族人,各宜惕励。
编者小传赵子,姓赵名磊字云秀,号东岳真人,修行居士,法号慈意。
70年代出生于山东聊城书香世家,一生淡泊名利,乐善好施,行侠仗义,尤为喜好吟诗作赋,曾有诗歌、散文、通讯等作品若干见于报端及网站。
先后在聊城、潍坊两地工作,历任职务若干。康嘉文创创始人、资深企划,编导制片、聊城义工联名誉会长、聊城市诗人协会会员、聊城市助残企业家协会会员、聊城市潍坊商会会员……中国中企万通集团、中国量子控股集团企划宣传负责人。
公益歌曲《共同的爱》、《爱在水城》、《因为有你》、《终于回到你身边》、《让我们共享阳光》词作者。曾历经报刊特约记者,原创抒情诗集《心随风飘》、《岁月无痕》等。
手机
业务联络:
携手康嘉一路顺发扫一扫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