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晚报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7月号山西晚报封面人物丨申古博刘向红艺
TUhjnbcbe - 2021/11/20 19:13:00

点击观看相关视频

神仙眷侣难舍山西壁画情结

他们是夫妻,却更像是战友,十余年来,他们形影不离,年复一年地进行壁画创作和推广;他们是工匠,却更像是修行者,他们几乎是为壁画而生,创作壁画的每一段时光,虽苦,却乐在其中。他们热爱山西,热爱山西的壁画,山西是他们艺术灵感的发源地,他们也正在尽自己所能,让更多人了解山西。
  

“壁画是最美的艺术。在全球很多亚洲艺术博物馆,最好的壁画几乎全来自山西,山西的好东西真的太多了……”初见申古博和刘向红夫妇,两位艺术家低调谦和,略显拘谨。偶尔一对视,眼神中尽是温柔和羞涩。提及壁画,这对神仙眷侣很快打开了话匣子。

相识相知都爱壁画
  

出生于山西长治一个绘画世家的申古博,因自小在严父的培养下,有着坚实的绘画基础。他擅长将西方的色彩关系融入东方的山水绘画中,创作了大量以西方绘画风格为主的作品。画油画出身的刘向红,也是山西人,年少时常在荒废的古庙游玩,儿时对于大量传统文化艺术的耳濡目染,为后来从事壁画创作种下了一粒种子。
  

夫妻二人在艺术的道路上各自修行。最初,一些酒店等邀请他们创作现代壁画。时间久了,两个人发现,在这些酒店进行壁画创作虽然有不菲的经济收入,但从艺术的角度而言,自己耗尽心血、费时费力创作出来的作品,其实很难真正保存下来。很多酒店每隔三年到五年时间就要重新装修,他们的壁画作品一般都会被拆除。“每次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拆除,心中其实相当沮丧。我们是做艺术的,如果作品无法流传,很难获得真正的成就感。”申古博直言。
  

俩人都深知,他们需要更包容的平台展现自己的艺术作品。
  

他们有一个共同爱好,就是喜欢逛寺庙看古迹,尤爱古壁画。千年来,中国传统壁画的绘画形式、绘画技法都曾达到至臻完美的境地。在中国传统壁画中,寺观壁画占主导地位,唐宋时期尤为兴盛。自古以来,寺观是百姓进行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寺观中的壁画、造像等艺术,自然起着传道、教化的作用。申古博夫妇从小生长在山西,山西古代文化遗迹留存非常多,至今所发现的寺观壁画已有多平方米,著名的《永乐宫壁画》就在其中。他们从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许多传统的艺术形象早已植根于心灵深处。不过,由于历史的变迁、社会条件的改变,近代中国的传统壁画艺术逐渐陷入沉寂。
  

而在山西各地游览的时候,他们发现了一些即将坍塌的寺庙,“面对墙壁上已近消逝的古壁画和正在坍塌的泥塑雕像,我们其实很心痛。我们这一代人,都很爱惜老物件,我们就在想,能不能找一个地方来画这些壁画。”刘向红告诉山西晚报记者。对申古博、刘向红夫妇二人而言,能亲手画那样的画,与更多老百姓共享壁画之美,早已是心中的梦想。
  

年,夫妇二人听闻有着余年历史的著名的寺院山西交城县玄中寺需要创作壁画,立刻前往寺中拜会方丈根通长老。根通长老提出的条件相当苛刻——壁画可以画,不过要求一定要依古制,使用矿物颜料。
  

问道敦煌灵感初现
  

天然矿物是古代壁画使用的必要材料,有石青、石绿、赭石、土*等数十种,可保持千年而不褪色。宋元之后,随着文人水墨画渐渐占了主导,中国传统矿物颜料壁画逐渐式微,尤其在近百年内已无大规模制作,矿物色壁画的诸多技法也失传已久,几乎无迹可寻。
  

彼时,市面上关于天然矿物颜料、中国传统壁画及技法方面的参考资料非常少。对于这个全新的挑战,首先要攻克的难题,便是如何复原古法的壁画绘制技术。申古博、刘向红夫妇二人深知,要复兴中国传统壁画,必须得迈出这一步。虽然有很多未知和不确定性,他们依然接下了这个艰巨的任务,并听从根通长老的建议,前往千里之外的敦煌“取经”。
  

没想到的是,参观莫高窟时,手机和相机都不允许带进去,二人跟着旅游队伍进去转了一圈,并未收集到任何资料。虽然满心虔诚,这个用矿物色绘制壁画最集中的地方也令他们大开眼界,但对究竟该如何使用天然矿物颜料遵循传统来绘制壁画,他们依然没有任何头绪。
  

在敦煌的一个小招待所住了5天,正当迷茫之际,申古博偶然获知了时任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侯黎明的联系方式。小心翼翼拨通电话,这位所长同意与他们见面。首次见面,侯黎明得知夫妇二人为了天然矿物颜料的使用不远千里从山西而来,且与申古博为老乡,很快与这对夫妻一见如故,不仅把多年来自己对古代壁画的研究心得毫无保留地分享,还悉心安排二人到敦煌的资料室查阅资料。
  

此次敦煌之行,申古博夫妇所获颇丰,他们不仅了解到古代壁画所用矿物颜料的不少技法知识,也较直观地看到中国自北朝到宋元时期,古代壁画家对壁画内容的诠释及娴熟高超的技能,这些历经千年的敦煌壁画,通过时间的淬炼,展现出更加含蓄、雍容、灿烂的美,这种美震撼着他们的心灵。
  

敦煌的经历,帮助夫妇二人找到了此后创作的方向。一直以来,申古博都苦于找不到一种理想的材料表现心中的山水画精神,如今,他发现,这种缺憾正可以通过矿物颜料来尝试解决。
  

传承创新苦中作乐


  

在绘制寺观壁画过程中,夫妻俩发现布满颜料流痕的墙面上,若隐若现似大写意山水画的效果,这正是他们想要的画面。灵感源于实践,瓶颈就此突破。在反复创作实验中,申古博将矿物色与水墨有机结合,形成了技法风格独特的“岩彩山水”。在中国传统山水的多种皴法之外,又创造出一种“水皴法”,创作了面貌迥异的新山水画。他的作品体现了矿物色独有的机理与晶体质感,所描绘的作品透着种种奇妙、空灵、幽静、朦胧、深远的意境,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真正进行壁画创作的日子,既寂寞又辛苦。
  

那时的玄中寺,既无报刊电视,亦无网络广播,即便是带着手机也没有通讯信号,这里仅有的对外联络工具是一部固定电话,却只能接不能打。玄中寺位于深山中,一到冬天,房间里仅有的几片暖气片根本不管用,因为太冷无法入睡,他们总是紧靠着暖气片坐一晚上。夫妇二人带领着二十多个徒弟进行创作,既要承受这些艰苦的环境,还得遵守寺院的戒律,由于太苦,有几个徒弟实在受不了,中途跑了。
  

壁画制作不仅费心、费力,而且耗时,夫妻俩虽常年在一起工作,但各司其职,潜心钻研,几乎都没时间聊工作以外的事情。这样的日子过了四年。从年到年,申古博夫妇带领着徒弟们,为玄中寺完成了多平方米的壁画。第一次真正的壁画创作令他们乐此不疲,在这与世无争的深山古刹中,静静地创作着、体悟着。几年的修炼,他们不仅丰富了人生,在传统壁画技法的继承和创新方面同样收获颇丰。
  

年8月,申古博、刘向红夫妇受邀参加“敦煌壁画艺术继承与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并进行了长达0分钟的演讲,向与会的中、日、韩3国多位专家介绍了玄中寺壁画创作和岩彩山水的心得,引起很大反响。
  

如今回想起来,两个人对这些最初的作品其实并不算满意,不过,这些创作在当时而言的确意义重大。“当时,玄中寺的壁画是国内面积最大的、也是第一个用矿物质原料进行创作的壁画,是完全按照传统壁画的规制画出来的,极具代表性。在此之前,很多画家都只是进行临摹复制或研究,并未进行真正的创作实践。在传承古代工艺和壁画精神等传统审美的基础上,我们也进行了很多的创新。比如,通过做防水隔离处理,解决壁画易受潮的问题,从而达到通风、防水、防潮又能长久保存壁画的目的。可以说,通过我们的实践,对中国传统壁画的技法进行了真正还原。”申古博告诉山西晚报记者。
  

专注创作“寻根”山西
  

正如二人所言,绘画是一种修行。尤其是画壁画,要守得住清贫、守得住寂寞才能做好。从山西到河南,再到江苏、浙江、江西,甚至走出国门,至今,申古博、刘向红夫妇进行壁画创作的寺院已达0座。每次创作,夫妇二人都会进行新的突破,放下过往的技法、理念、创意,专注于作品,寻找真正属于中国的传统艺术。
  

常年创作的感悟,越来越体现在这对夫妇的作品之中:申古博的作品明心见性,他的创作以自然为主题,阐述“天人合一”的理念,看似简洁的构图蕴涵了丰富的哲理,整体画风清新安宁、空灵浩荡;刘向红的壁画形象,朴实无华,由内及外,散发着善和美,无论从色调、构图,还是形象,虚实相间的表现是一种若有似无的细微感觉。
  

他们的身影虽已遍及国内大大小小无数古刹,甚至不断地将中国的传统艺术带到西方,但山西一直都是他们难以忘却的根。“知道中国哪个朝代最兴盛吗?是唐代。唐代是从哪里发源的?是山西。我们就是山西人。”在外,他们总会耐心地向身边的人介绍山西。
  

“研究中国文化,根在山西。山西壁画代表的是中国的审美。从全国范围来说,山西的壁画最为精良,壁画面积也最大。另外,汉化的经典壁画作品都在山西。无论是元代的还是明代的,山西都有着当时那个时代最牛的作品。可以说,这些作品真的是我们山西人的骄傲。”在言辞中,申古博毫不掩饰自己作为一名山西人的自豪感,他感谢自己出生在山西,感谢自己从小在家门口就对这些传统文化耳濡目染,让自己有着不一样的美学积淀。
  

夫妇二人坦言,每当无法找到创作的感觉,就会回到故乡山西,回到山西的永乐宫、岩山寺、大云寺、双林寺……看看那些古老的壁画原作,真真切切地去进行对比和感受,这让他们心里踏实。在观赏这些古老的艺术原作的过程中,他们恨不得拿高倍放大镜仔细看,每一条线从哪里起,到哪里落?是怎么上色的?为什么到现在会呈现出这样的颜色?对于每一处细节,他们都在进行着仔细的探讨、感受和研究。刘向红告诉山西晚报记者,由于这些壁画所处的环境光线一般都不太好,每一次在山西的“寻根”,俩人看这些作品几乎都会看到眼睛充血,只希望能掌握更多的技法,让古人的技能得到更多的传承。
  

如今的他们,一直都在享受着创作过程中的苦与乐。创作于他们而言,多了一份责任感。他们希望以自己的微薄之力,传承和延续这些古老的传统文化,希望让更多人了解山西,感受这些“最美艺术”的真正魅力。

艺术伉俪出世入世皆为传承

远离世俗喧嚣,古佛青灯作伴。申古博、刘向红在寺庙里画壁画一画就是十余年,由他们绘制的寺观壁画,已达多平方米。很多人说,在这条修行的道路上,这对艺术伉俪自得其乐,且获得精神世界的满足。
  

其实,绘制壁画的工作哪里有文字描述的这样唯美和轻松?让他们甘之若饴的事情就是对于山西壁画乃至中国传统壁画艺术的追求。他们带着传承传统壁画技艺的信念,想把代表中国审美的寺观壁画艺术传播到世界各地。

申古博夫妇及女儿一家三口在杭州于谦祠创作壁画。

从绘制到保护想办法为壁画“延年益寿”
  

一路走来,申古博和刘向红寻访了大量的寺观壁画,既是学习也是心灵之旅。其中最触动二人的,是早年在繁峙岩山寺参观时的场景:破败的庙宇,残损的壁画和雕塑,用刘向红的话说,就像一位落魄“贵族”,衣衫褴褛,食不果腹,无人问津。她的眼泪瞬间奔涌而下。这一次走访,夫妇二人心中立下了一个新目标,那就是尽自己所能,在用传统技法创作壁画的同时,解决壁画的保护问题,让壁画“延年益寿”。
  

防潮是壁画保护中最棘手的问题。“我们是使用传统技法的新创壁画,展现的是山西传统壁画的神韵。我们想着在绘制壁画初期就能解决防潮问题,以便把今日的壁画保存下来,这对于后世来说也是一种传承。”对此,申古博和刘向红不断地想办法,走访了很多古壁画修复专家,也参考了很多国内外的案例,最后从永乐宫壁画中获得灵感。“永乐宫搬迁,就是对壁画进行了切割然后重新安装在墙体上的。墙砌的是中空墙,留出气孔通风防潮,这给了我们启发。壁画和墙壁之间有了空隙,就形成空气流通层,壁画也能透气,即使墙壁受潮也不会影响壁画。”经过反复实践,他们终于找到解决壁画受潮的根本办法——壁画绘制前期基础中最重要的工序是做空气层,留出气孔,让墙壁和壁画之间有透气的空间。
  

除此之外,申古博和刘向红还为壁画加了一个“双保险”,即给壁画涂防水。“古人通常在壁画完工之后,在壁画表面刷一层皮胶,这样可以使壁画更牢固,但是这种天然胶的缺陷是溶于水。所以我们不断摸索,用不同种胶配比成了一种防水胶,既能起到加固作用,也能起到防水的效果,可以说是一举两得。”申古博告诉山西晚报记者,这一路走来,不断传承、不断创新,从绘制传统壁画,到保护壁画,这些早已超越了画家的本职工作,但他们享受着壁画带来的快乐。
  

创作写意壁画把中国传统艺术之美传播到海外
  

中国传统艺术的本质是什么?很多艺术工作者奔波多年后,都会重新寻找艺术的根源。申古博和刘向红也不例外,他们一直认为传统壁画尤其是山西古代壁画,代表了中国传统艺术。殊不知,中国传统艺术本质中最重要的一点核心表达即“明心见性”,用最真实的内心,去弘扬最传统的文化,彰显中国的文化自信。
  

“我们能有这样的感悟,是在南京创作定山寺壁画时体会到的。”申古博说,当时他们受邀去定山寺画壁画,寺庙方丈师父表示,不要他以往的常规作品,要一种突破以往的艺术表达。这可难住了申古博,“这该如何突破?寺观壁画流传下来的绘制技艺都是有章法的,如果突破了还叫传统吗?”师父则有不同的看法,“一切唯心造,别人的经验不能代替你。艺术也一样,打破框架,重新寻找自己!”
  

他们开始不断“寻找”,尝试在壁画绘制技法、造型和观念上找突破口。“南方城市,烟雨迷蒙,有一天正好下雨,寺庙里雾气缭绕,我突然就想到,可以把工笔画的绘制方法变成写意画,让壁画也有写意感。”申古博说干就干,他们把不同粗细的矿物质颜料进行了搭配,用这些颜料做完基础后的墙壁呈现出生涩的质感,就像生宣纸那般。再把从冥想沉思中获得的罗汉形象,用自制毛笔挥毫于大墙之上,中国水墨画的效果跃然而出,壁上的罗汉形象就这样以崭新的面貌、庄严且洒脱地呈现在大雄宝殿。
  

写意壁画这种全新的创作模式也为申古博和刘向红打开了传统壁画绘制的一扇窗,为传统壁画赋予了全新的艺术形式。恰好,在定山寺绘制壁画期间,珠江电影制片厂正在全国寻找不同艺术门类的艺术家,要拍摄短片到“米兰世博会”展播。这对神仙眷侣站在朦胧写意的壁画前,吸引了拍摄团队的目光,他们看到了不一样的传统艺术之美。最终夫妻俩成功当选,成为“中国石色”艺术的代表,走向了世界。
  

闯世界的第一站就在美国。定山寺的壁画作品引起了美国纽约普照寺修觉长老的注意,他当即邀请申古博一家人到美国作画,这也是近千年来汉传石色寺观壁画首次以现场绘制的方式传入西方。申古博介绍,修觉长老上世纪80年代从中国福建到达美国,买下一栋楼创建了普照寺。当他和妻子去普照寺参观后的第一感觉就是像“城乡接合部”,很多中国元素的表达还停留在几十年前,更谈不上有当今时代的中国艺术展示。“普照寺也是宣传中国文化的窗口,它应该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应该有中国现代艺术的表达。”申古博当即决定,要在普照寺的墙壁上绘制写意版的十八罗汉,让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传统审美传播到美国去。
  

在美国,不少媒体应声而去,很多人想知道到底什么是中国传统美学,甚至有记者问申古博:“你的壁画是否会结合美国文化?”申古博的回答掷地有声:“不,我们是百分百的中国传统壁画,原汁原味不能改!”普照寺的壁画绘制完成后,当地华人纷沓而至。在这里,大家不仅寻找灵*深处的“根”,更想目睹家乡的文化艺术,探寻中国画的绝美之处。
  

走进西方博物馆让流失海外的壁画*归故里
  

年,杭州西湖博物馆举办了“我心相印湖山间——西湖佛教艺术展”,申古博一家应邀参展,其中一幅名为《药师经变图》的壁画惊艳四座。这幅壁画原件被收藏在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展出的作品是夫妇二人带领团队成员一起完成的复原性临摹作品。那一刻,观众为之感叹,谁也没想到,流失海外的壁画可以以此种方式*归故里。那一刻,夫妇二人更坚定信心,决定遍访西方各国的艺术博物馆,把中国流失到海外的壁画精品,经过复原性临摹后绘制出来。
  

说到《药师经变图》,得从年说起。山西洪洞广胜寺下寺的四幅大型壁画被切割成大小不等的几百块,流失海外,几经周转,后殿东壁总面积达70多平方米的元代壁画《药师经变图》出现在美国。画中端坐着药师佛,由十大菩萨和十二药叉神将陪伴左右,展现了药师的东方琉璃世界盛况。“年到纽约,我们第一次看到《药师经变图》,太美了!当时就决定把它临摹回中国。在美国普照寺画壁画之余,我们就经常到大都会博物馆看《药师经变图》,看的过程中发现他们后期拼接出现了几处错误。”申古博第一时间向博物馆提出建议,但因为壁画年代久远,且修复工程难度太大,就被馆方拒绝了。于是,他们想到拍摄照片资料,对照进行复原性临摹,取得拍照许可后,最终整理出一套完整的《药师经变图》壁画资料后,团队按比例做小稿,用矿物色绘制、重新恢复壁画原貌。
  

整面壁画长15米,高7.5米,一方面夫妇二人和女儿一起,用相机分块把图片拍下来,由国内的团队成员完成拼接,另一方面,他们要在现场临摹一些壁画局部的线描图,并凭借经验,绘制成完整的壁画线描稿。“我们大概花费了两年时间进行复原性创作,并在复原稿上一一纠正了大都会博物馆在拼接方面的错误。”时隔百年,《药师经变图》换了一种方式,重回祖国怀抱,不禁让人唏嘘感慨。“这也是我们的一个目标,希望能够把流失在海外的中国壁画都临摹一遍,让自己最擅长的工作变得更有使命感。”申古博说。 

从培养“接班人”到普惠大众身体力行把传统艺术传递下去
  

因为疫情缘故,申古博和刘向红暂缓了“寻根”计划,但他们对于传统壁画的传承却始终没有停歇过。他们一边绘制壁画,一边带徒弟;还自己研发了“墙皮画”,在浙江大学开设壁画亲子课,让公众了解传统壁画及其绘制技法。
  

说到收徒这事,夫妇俩很感慨,毕竟这项传统“手艺”和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都有个通病,出师慢、不赚钱,尤其是在绘制壁画时,画师们通常要在寺庙里待四五个月,必须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来说,怎能清心寡欲地搞创作?虽说申古博和刘向红不遗余力地去把自己研究的心得教给徒弟们,但这么多年下来,总是人来人往,亦如大浪淘沙。“要想学习画寺观壁画,必须要掌握多种材料的技法和表现形式,我国仅有几所专业院校设有传统壁画专业,普通的美术专业学生要想绘制寺观壁画,必须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重新学习。”申古博和刘向红表示,他们希望能结合二人的实践经验和方法编写出传统壁画教学的教材,国内院校也能开设出对应的专业,从基础开始培养学生,让中国传统壁画艺术真正复兴和强盛起来,让更多的人创造出优秀的传统壁画作品。
  

除了身体力行地把古人艺术传承下去,申古博和刘向红的女儿申展桥,在年取得中国美术学院传统壁画硕士学位后,也加入到传统壁画绘制的事业中来,他们一家三口还利用空闲时间当起了传统壁画与公众的桥梁。在浙江大学,他们开设了公开课,邀请民众走进学堂,与传统壁画来场近距离的接触。在这样的课堂上,大家不仅可以了解山西传统壁画的精彩之处,还能在特制的泥皮板上绘制壁画。这块小泥皮板是完全模拟传统壁画基础层制作出来的,材质与真实的壁画墙体一样,只是改进了工艺,做成了轻薄便于携带传播的样式。
  

“我们想把最真实的传统壁画带到公众身边,让大家体验在墙上作画的感觉,也让大家亲眼见证壁画创作的奇妙之处,增加对传统艺术的热爱。”刘向红说,希望这块小壁画就像一颗种子,会在公众心中根植,有朝一日生根、发芽……

缱绻相伴壁画已融进了生命

刘向红为杭州于谦祠创作壁画。

初见申古博、刘向红夫妇,前者卷发及肩、艺术范儿十足,后者短发齐耳、恬静娴雅让人如沐春风。随着交谈,山西晚报记者被他们对壁画的热情感染,从古到今、从国内到国外、从保护到传承,两人仿佛想把别人也拉进壁画的世界,一同感受他们的快乐与痴迷。

申古博在杭州西湖边的古建中创作壁画。


  他们寻访山西乃至全国每一处有壁画的地方;
  

他们想把壁画根植到每一处适宜的土壤,为此甚至走出了国门;
  

申古博夫妇在庐山东林寺现场交流壁画创作。

他们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改良,抢救、修复了一大批国宝;
  

他们本着“走出去、带回来”的理念,临摹、复制了一大批流失海外的壁画;
  

申古博、刘向红夫妇及女儿申展桥创作的《普门品》壁画色稿在杭州西湖博物馆展出。

他们带徒弟、传手艺,开亲子课、公开课,把传统文化带进大学校园、带到民众中间……

刘向红在浙江大学上传统壁画体验课。

申古博在浙江传媒学院做中国传统壁画讲座。

现在,也仅仅只是开始。

申古博夫妇在南京古清凉寺与方丈理海法师交流壁画初稿。

他们的想法很多,他们的路还很长,他们要用毕生的精力去诠释壁画的东方神韵。因为,壁画已经融进了他们的生命!

申古博、刘向红夫妇接受本报采访。

采写: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孙轶琼张珍

摄影: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马立明

视频拍摄

制作: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马立明

编辑:山西晚报全媒体编辑闫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7月号山西晚报封面人物丨申古博刘向红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