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晚报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重走晋商万里茶路祁县悠悠老街写满晋商故事
TUhjnbcbe - 2021/12/10 16:13:00

点击观看相关视频

祁县站瞭望北关村八眼窑洞见证茶客歇马住店驻足刘家垴两千骆驼驮载晋商走南闯北

月日,重走晋商万里茶路采访团经武乡县南关进入祁县境内。图为长裕川院子里的贩茶人雕像。山西晚报记者寇宁摄

“为商贾托天理常存心上,不瞒老不欺幼义取四方。领东本尊号令监制茶货,逐宗事照旧规勤勤俭俭……”《行商遗要》手抄本中开篇讲祁县茶商办茶活动的行为准备以及经验总结。举大义、担道义、讲情义,恪守为人处世哲学,祁县精神世代相传。
  

曾几何时,“万里茶路”从这里出发。曾几何时,祁帮行天下,将儒与商相结合,凭借着仁勇、智慧、敦厚、骛于实利而淡于权利,走西口、闯关东,南下贩茶、制茶,开辟出一条艰险却创世的国际商道。

刘家垴村一隅。
  

“祁县,我们回来了”。月日,重走晋商万里茶路采访团继续出发,经武乡县南关进入祁县境内第一站北关村,站在祁县最南端,发出了这样的呼喊。这是采访团开始寻访之旅以来,首次喊出“我们回来了”。
  

盘陀村的古驿站商铺。

随后,采访团一行从北关村出发,经刘家垴、来远镇、盘陀村、过子洪口出太行山,经鲁村、走官道,在太平桥报平安,经团柏铺、官道庄,一直向北到白圭镇,再到晓义村、北堡村,沿着几百年前晋商经商贩茶的万里茶路,一路向北,继续寻访万里茶路遗迹遗址,追溯万里茶路内涵,探访当代晋商,探寻“以义制利、家国天下”的晋商精神。

北关村歇马店左侧有日*建的碉堡,背后河道里是阎锡山建的铁路桥墩。由此可见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北关村:兵家必争之地也是贸易通道
  

采访团从武乡县南关进入祁县境内,第一站是来远镇北关村。大家眺望蜿蜒崎岖的山脉、粼粼波光的湖面,感受着苍劲有力的不息生机,喊着“祁县,我们回来了!”
  

祁县不产茶叶,却因茶而繁荣。茶叶是祁县商人经营时间最长、创造财富最大的行业。当年,祁县茶商在南方茶源地办好茶后经水路、陆路运茶北上翻太行山进太岳,到武乡分水岭进入祁县境内,第一站就是来远镇北关村。
  

北关,东面是太行山余脉,西面是太岳山余脉,形成了一个地势险峻的关隘口,是古代由晋东南到太原的要塞。关于这里传说颇多,极为传奇,李渊称之为“金锁关”。阎锡山为打击日寇侵略,曾在这里修了窄铁轨。这里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贸易通道。祁县县志上曾记载此地美景,其竹“云稍修纤,不绿而白,若太始雪”,其中“昌源春水”与“龙舟夜月”是祁县古八景中的两处。
  

作为祁县“南大门”,北关既是“守护者”,也是“万里茶路”上的“瞭望者”。
  

顺着昌源河西岸而下,采访团来到了“万里茶路”古道,古道两侧留存有真武庙、三官庙、老爷庙,窑窑店、车马大店等遗址,出北门后有歇马庙、小麓台庙遗址,炮楼和古道及民国时期铁路桥墩遗迹。其中,最惹人注目的是北关村外的“五眼窑·歇马店”。祁县作协副主席、祁县晋商研究所研究员冯静武介绍,这里曾经是“八眼窑”,正面五眼,侧面还有三眼,窑洞修葺得颇为考究,石砖堆砌而成,连排而建。当时,南来北往的商客们途经这里歇脚住店,旁边是拴牲口的地方。
  

“五眼窑”不远处,还曾残留一处寺遗址,当地人也叫它为“麓台庙”,传闻当时是“麓台爷”的行宫。而如今存留下来的仅可以看到一些残亘遗迹。
  

刘家垴:深山里的别致小村曾是有名的“骆驼村”
  

家家有骆驼,户户跑运输。踏着晋商鼻祖们的足迹,采访团从北关出发,向北继续前行,抵达“万里茶路”有名的“骆驼村”——刘家垴。
  

古老的石板路、两百年老槐树、依山逐级而起的房屋……刘家垴因一排排错落别致的石砌窑洞和院落,被当地人称为“深山里的小布达拉宫”。
  

冯静武介绍,这里曾是晋商驼帮发祥地。鼎盛时期,村子里几乎家家户户养骆驼,全村养有余峰骆驼,承载着晋商商帮天南海北的货物运输。
  

“走嘞!”一声声远去的祁县商帮传喊声里,深藏着一家又一家刘家垴村民们的驼队契约。驼铃漫漫,由近及远,由远及近。全村人们听着骆驼声,日渐走向富裕。
  

刘家垴本没有骆驼,全村因骆驼而兴旺,与“骆驼财主”许庆义分不开。冯静武介绍:当年,许家人是搬来此处的第一批村民,他们给村子曾起名“立旺垴”,希望这里立刻兴旺起来。当地物质资源相对匮乏,陆续入村迁入人口仅三四十户。许庆义抓住了商机,开始“跑驼运”,后又成批买骆驼、养骆驼,还带领全村一起干。
  

许庆义本人非常讲义气,头戴礼帽、身穿马褂,举手投足间十分气派。鼎盛时期,许庆义一家养有余峰骆驼。他曾向全村许诺,骆驼养到峰,要给村里盖座戏台,请村民免费看戏,他也被全村人称为“排场人”“大排场”。遗憾的是,养骆驼其实并不容易,骆驼在外面病死、老死,被劫匪打死等意外情况时常发生,许庆义养的骆驼数量一直没有过千。
  

慢慢地,全村骆驼财主陆续冒出来,“排场人”越来越多,全村建筑风格也发生着变化,这家房顶也是那家“脚下”院子,上下错落,逐级立体建成。当时,房屋采用极为昂贵奢华的石头、砖瓦、瓷片堆砌造窑洞,流传至今这些石砌窑洞都保存完好。
  

采访团一行充满好奇,呈山坡状地形的刘家垴人到底如何养骆驼?怎样容纳这么多骆驼的出入?冯静武笑着解析:那时候,刘家垴打造了骆驼循环道,也在村里后山空旷地打造了“停驼场”,大多时候,骆驼并不进村,而是在运输路上行走着,只有7月至9月期间返回,财主们就会将骆驼牵至山里,让它们安静且充分地休息。
  

来远镇:旧时茶路穿镇过商客在此歇脚祈福
  

来远镇是祁县四大古镇之一。采访团行至此处,不禁感慨:来远,这个名字就充满诗意,让人遐想联翩。
  

来远镇辖来远、磨支、盘陀、谷峪口、团城、东山、东鱼沟、北关、南风沟9个行*村,76个自然村。如今镇上多留下老年人,静守岁月。
  

旧时,万里茶路在这里穿镇而过,茶帮常在这里歇脚休息。现在,08国道贯穿来远全镇,道路开阔,交通便利。
  

来远镇歇马店的窑洞构造很特别,既对称也不对称的构造——从外观看石砌的窑洞平平整整,与平常窑洞并无差异;走进去再看,发现窑洞内部弧度并不是“规规矩矩”。
  

来远镇主街路东的坡上,至今尚存明清时期的洪山寺和关帝庙遗址。曾经,络绎不绝的客商、茶帮来到这里,歇脚之余还要进香祈福。
  

盘陀村:名臣途经留诗作看家厨艺代代传
  

中国传统村落盘陀村,明初就设有古驿站和递运所。“这里曾有盘陀驿署、盘陀递运所、盘陀公馆等建筑。”盘陀村堡门朝南有门额“迎祥”,朝北一侧有门额“聚气”,落款:“道光七年立”,堡门上方曾建有文昌阁。
  

采访团从“迎祥”门入,盘陀村支部书记原兴国介绍:盘陀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古时通往上*地区的必经之路。盘陀,本有曲折回旋、石头不平之意,这个名字,饱含佛家禅意。
  

“群峰尽处是盘陀,小径纡回乱石多。”原兴国说,这首诗是明代名臣于谦路过此处留下的。盘陀是当年茶商们的重要歇脚点。鼎盛时期,盘陀出官道两旁开设有许多为过路商队服务的歇马店、饭铺、理发店、杂货店等铺面。
  

盘陀村委大院内,有两处戏台。其中,西边是古建戏台,南边是村里新建戏台。原兴国表示,之前盘陀村世代盛产“厨子”,从这里走出去的名厨遍天下。村里人靠着“看家手艺”代代传承,也将山西焖面、剔尖尖等面食带到了全国各地。
  

子洪镇:石佛崖底走茶路邂逅茶路上的“明珠”
  

晋商商帮做驼运行走的商路并不平坦宽敞,都比较险峻。今年83岁的祁县文化名人、祁县古村管理处顾问董义全老先生带着采访团一路开启“子洪行”。董义全介绍,子洪口曾是晋中通往晋东南的关隘,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万里茶路”必经关口。
  

从子洪口往南到北关一段,古称“龙舟谷”,往北则进入晋中盆地。这里紧挨08国道,走在林木错落的山崖下,藏着祁县境内保存较为壮观的北魏时期的“摩崖石窟”,一尊尊佛像或被盗、被风化,但驻足仔细看,仍能看到佛像错落雕刻在山崖内的印迹。董义全介绍,晋商鼻祖们喜欢建“关帝庙”,随身带“关帝”,同时,还会拜佛祈福求平安。
  

采访团沿着子洪石佛崖底的古茶路遗址,看到远处一座耸立的释迦佛舍利塔,这座舍利塔被称为“万里茶路”上的一颗明珠,见证着络绎不绝往来的商队,也陪伴子洪村民们经过代代风雨。
  

董义全介绍:当年“子洪饭店”颇有名气,顺着古街一直走,你会进入祁县最繁华的商贸集镇之一,那里到处是饼面铺、粮油铺等,透过晋商宅院、古店铺、古商行可以捕捉到祁县祁帮当年的繁荣景象。

过街老戏台巧设双面建筑滋养深厚文化加乐茶壶庙坚持免费供茶尽现淳朴民风

晓义村关帝庙保存相当完整。

鲁村:茶商在此中转可由驮运改为车运


  

鲁村,也被称为“丘陵村庄”。站在平川与山陵处交接的*土丘陵上,董义全老师向采访团指出鲁村的重要性。出子洪口,离开昌源河谷,必须从鲁村通过,鲁村建在昌源河当面的河岸丘塬上,昌源河冲出子洪口即被鲁村坡阻挡,转而向西流去。地形特殊性决定了它的“补给”作用。
  

鲁村也是“万里茶路”上的一个至关重要的中转站,向北到太原,向东去太谷,往西去祁县。“万里茶路”从南方由水路运到社旗,改驼运继续北上。经孟津,过*河,入太行山,越晋城,过长治,出子洪口至鲁村。到了鲁村中转时,一部分茶商可以换乘畜力大车,由驮运改为车运。此外,商人们还可以就地进行“以物易货”的流通,交接货物、运输货物、物品换物品。
  

董义全介绍:晋商祁帮的崛起,带动着一村又一村的繁荣,古村落从建筑、交通、货物流通等方面都发生着革新变化,有些风貌影响至今。如今,鲁村依然在08国道上,南北往来的运输重卡,歇脚加水加油吃饭的客商们成为村外的又一景观。
  

紧挨着鲁村外的国道上,过去曾有一座“太平桥”。董义全讲起“从前慢、车马很慢、书信报平安”的故事,奔走在外的商客们经过太平桥,就收获着太平如意,总会想写一封家书,给家里报平安、给乡亲们报平安。
  

聚理庄:加乐茶壶庙传说多免费供茶“藏”品格
  

这是一座“讲道理”“明事理”“聚贤理”的古村落。团柏铺北面聚理庄,与嘉乐庄现合称为加乐村,它是万里茶路上非常有名的古村落,也是祁县茶商帮途经的地方。
  

杜家大院后人杜和祥介绍,杜氏祖先杜贵带领族人从太谷白城堡来到官道边,并把这里取名为“官道庄”。官道庄土砂石堆砌而建的拱形门洞上方有一块匾额“聚理庄”,于清嘉庆三年所立。杜和祥介绍,杜家祖先曾在内蒙古赤峰一带做生意赚钱后,又回到这里,修了堡子、大门,反哺家乡、建设家乡、回报家乡,这是在外晋商鼻祖们时常牵挂的事。杜和祥表示,聚理庄不仅民风淳朴,还盛传着各种茶路传说。
  

古村落里有一座坐西朝东老爷庙遗址,当年茶商旅客们途经这里,都会进香祈福,祈求路途平安,生意顺利。紧挨着老爷庙旁边有一座坐北朝南的庙宇,原名叫仁寿庵,据说当时该庙常摆有一把大茶壶,供大家免费饮茶歇脚,久而久之,人们就把这座庙又称为“茶壶庙”,如今又称为“加乐茶壶庙”。
  

杜和祥解析,晋商大户与当地民风和谐统一,都表达着祁县本土的一份气度与品格,那时候,茶壶庙坚持免费为过往人供茶长达60年左右。冯静武补充着,据记载茶壶庙建立于清康熙二年,由僧人物朗发起修建,前后曾占地扩到50多亩。行善事并不难,难得的是代代传承的坚持,人困马乏来到此处,喝几口热茶,稍加歇息,便恢复了精神,继续赶路。
  

永安村:盛传晋商佳话过街戏台存留至今
  

从团柏铺到官道庄一段西侧有一个古村落,这就是永安村,这里也是远近闻名的“骆驼村”。永安村原隶属太谷县,古村一片祥和,平整安定,从商者众,颇为富庶,这里更盛传着晋商梦回家乡的佳话。
  

鼎盛时期,全村百十余户人家,养骆驼就有多峰,专门做着驼运生意。采访团一进古村,便径直来到了“程家大院”,大院属清代建筑风格,保留至今古朴、韵味、处处见巧思。
  

一对红灯笼挂在门匾上,十一个矩形“吉”字石砌在院墙上处,在雅与富间彰显着程家当年的实力。走入院内,可以看到较为少见的“闷房”,主卧内还可以看到“锡百福”匾额、守璞齋字画以及程家主人介绍。程家大院后人程耀兴,谨记祖训,他5岁已迁到太原创业定居,主要从事互联网科技工作,将服务与社会价值相联系起来,空闲时,程耀兴总会想起程家大院,想起历史悠久的永安村,一心想着要反哺家乡做点儿实事。
  

永安村古街东面的关帝庙、村西的观音庙、街中的过街戏台、程家老院等古建筑至今遗存。永安村过街戏台更是祁县现存唯一的一座双面戏台,也被称为“两看戏台”“可移动戏台”。戏台修在两座寺庙之中,东西向都可作为台口,为关帝庙、为观音庙唱戏。整座戏台通高约六米,双坡卷棚顶形制,台上唱戏,台下行人过街,并不受影响,设计十分巧思。
  

程兴耀看到有些风化的过街戏台十分心疼。07年,他自捐自助将永安村戏台重修并立碑,同时,还修复了村里的门楼,重修村里老物。程兴耀表示,这是保留古村落最好的记忆,让文化永存,让它们依旧成为村里的“镇宅之宝”,祈福、唱村戏、集市,将村里的精神文化丰富起来,也是他们所担负的社会道义。
  

乔家堡村:到乔家大院看晋商巨贾传承精神
  

“天欲其亡,必令其狂。利令智昏,鼠目寸光。”“谋时就势,谋时难,就势更难;势利势利,有势就有利。”乔家大院乔致庸经商语录反复警示着后人。晋商之所以为晋商,信义、格局、顺势、敢为人先、勇敢、开拓,这些特质必不可少,还有一点就是,处世为人哲学里处处都是“家国情怀”。
  

采访团一行来到乔家堡村,这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祁县的必经打卡地之一。乔家大院里找晋商精神,也在学习晋商巨贾乔家的家训家风。
  

乔家大院是“四堂一园景区”,拥有8个大院、4个小院、73间房屋,乔家堡村的主体古建筑群,又名“在中堂”,它是举世闻名的晋商巨贾鼻祖代表乔致庸的宅第,也是我国北方目前保留下来的清代民居中最完整的民居建筑之一,被专家学者誉为“北方民居建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当年,“万里茶路”开拓者南下北上重要的祁帮代表离不开乔致庸。他南下武夷山收购茶叶,逐步开始包山头种植茶叶,在福建建立茶叶加工基地,最终集种植、采摘、加工、运输于一体,以武夷山下梅村为起点,逆长江北上,带着驮队、工人们一路北上,转换驮运方式,穿越沙漠,一路运到归化城即现在的内蒙古、蒙古、俄罗斯,开拓了国际商道“万里茶路”。
  

讲解员王永琴介绍,乔家发迹始祖乔贵发于清代年间奔赴包头经商,不畏艰险,诚信为本,仁厚待人,贩卖着茶叶,做着沿途贸易,世代传承开拓,最终乔家开设的大德茶庄、票庄、商号、当铺等字号遍布全国,成为晋商望族代表,功不可没。
  

祁县文化名人董义全老先生曾在乔家大院工作5年,他补充道:祁县乔家如果没有茶叶,就不可能有票号,也就不会发展得如此壮大。当年,乔致庸真正起家主要依托于茶业与票号。
  

直到今天,祁县乔家流传下来的诫言警句、经商之道、家训等仍被世人所推崇学习。经商处世以守信为重,其次是义,最后才是利。唯无私才可讼大公,唯大公才可以无怨,这是乔致庸对后人的警示商训。当年,乔致庸贩茶时,茶叶一斤6两,他通常都是装8两,要足斤足两、一斤一两,确保茶叶到了客户手里有足够的分量。家睦族旺,和为贵更成为乔家留给后人最重要的家训之一。
  

晓义村:关帝庙里的“镖局精神”戴家心意拳武德传承
  

“只见戴家人打拳,不见戴家人练拳”。在“万里茶路”上,戴家镖局名声在外,保镖、护镖、送镖,使得晋商商帮们贸易往来多了一层保护网。
  

东邻太谷武家堡,北接徐沟,祁县东观镇晓义村一座晓义关帝庙遗址内,将晋商文化里的“戴家心意拳”传承至今。据八十多岁的田如文老先生回忆,戴家心意拳诞生于祁县,当年戴家拳并不外传,他的父亲田九畹先生是戴氏心意拳嫡传戴魁大师弟子,戴魁晚年在晓义村圣宗庙居住,后搬到田九畹家,父亲一直侍奉戴魁养老至去世。儿时田如文也曾见过戴魁,他经常给戴魁端饭端菜,对心意拳也逐步产生了好奇,进而喜爱上这门拳法,并得到戴魁先生丹田功真传。
  

现场,田如文向采访团一行展示着戴氏心意拳法,或虎形、或猴形,或丹田运气。田如文介绍,心意拳主要有丹田功、五行拳、十大形、四把、三拳、三棍、三刀等。他说,习武之人里面的精神也是信义,信用为习武规则。旧时,镖局保护晋商们安全贸易,现在,戴氏心意拳让人们强身健体。
  

如今,田如文开设了拳社,收下了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传承弟子,以诚相待,以身示范,将心意拳拳法及背后的精神旨意传递下来。
  

最后,采访团抵达祁县“北大门”——北堡村。古村落的错落之间,晋商故事交织着村民民俗、民风传说仍在流传,那些前世今生里,祁县商帮们踏过的足迹,更多的是精神永存,留给后人警示、训诫、学习,并给予新晋商们、新商业生态精神支撑。

漫步昭馀古城悠悠老街写满晋商故事畅游渠家大院铮铮本翘彰显济世情怀

渠家大院局部。

祁县古称“昭馀”,当初晋商们创办的茶庄票号,至今依然在昭馀古城里默默讲述着万里茶路上的故事。月日,山西晚报重走万里茶路采访团一行抵达祁县昭馀古城时,70岁的原祁县县志办公室主任武殿琦已经等候在古城门口了。
  

“弘扬晋商精神重走万里茶路”活动由晋中市委市*府、山西日报报业集团主办,晋中市委宣传部、山西晚报社发起并承办。活动于8月6日在祁县昭馀古城启动,9月日从福建武夷山下梅村出发,途经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多地之后,再次回到昭馀古城。听说采访团要“回家”,武殿琦有太多话想要和大家说说了。
  

武殿琦曾参与编纂了年、06年祁县县志,对古城历史、晋商文化有很深的了解,在他眼中,祁县是晋商故里。明清时期,一代代晋商从昭馀古城出发,开辟了万里茶道的贸易传奇,创造了“货通天下、汇通天下”的商业辉煌。昭馀古城至今仍保留着原汁原味的明风清韵,被誉为“万里茶道”茶商之都。晋商万里茶道的故事,就是从昭馀古城开始的。

昭馀古城内至今拥有古院落千余座
  

昭馀古城建于北魏太和年间,明清时期因茶商发达而鼎盛辉煌,至今仍保持和延续了明清时期商业步行街的风貌。古城老街上密布着70余家店铺,多数是清代商业鼎盛时期的茶庄、票号、当铺、油业、粮行、木器行、货栈、旅店、烟业、鞋帽业、漆行、花店业、糕点铺、绸缎庄、杂货店等多种行业的铺面。这些铺面多为前店后坊式的四合院或多进院,屋顶多为双坡硬山顶或卷棚顶,院门多为挑角门楼,雕饰精美,保留了明清时期的传统风貌。
  

万里茶道在祁县约88华里。自祁县南从来远北关入,背驮茶叶翻越太行的骡马、骆驼以及辛苦的赶驼人,进入祁县这片平坦的谷地,需要好好地休整一下;茶商们要回自己的老家歇几天,或汇报工作、或办妥融资及贸易筹划等事宜;货物在祁县县城外的鲁村经过分装后,大部分要换到大马车上继续北上。
  

祁县被誉为万里茶道茶商之都,不仅因为它的地理位置居万里茶路的南北之中,是掌管着茶路繁忙物流及相关连带产业,经营着茶叶商贸的晋商的老家,同时这里还是茶路贸易的物流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人才中心、决策中心。昭馀古城内,至今拥有保存完好的明清风格古院落余座,房屋0余间。
  

虽然没有像平遥古城一样的城墙门楼外观形象,但昭馀古城城内街区、民宅建筑独树一帜。年月,祁县古城(昭馀古城)被国务院批准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古城内的东、南、西、北四条大街统称为晋商老街,于0年被国家文化部、文物局批准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这里成为中国少有的,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街于一地的典范。
  

“现在古城门牌楼上‘昭馀古城’四个字,是时任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组长罗哲文亲自题写的,看到老城保护得这么好,这位考察过祖国大江南北数百座古城的专家,赞不绝口。”说起老城历史,武殿琦话语中满是自豪。
  

渠家大院里藏着一座晋商博物馆
  

走进昭馀古城,渠家的产业随处可见。说起渠家发家故事,武殿琦滔滔不绝:渠氏家族于元末明初定居祁县,到第九世渠士重时,开始在古城开设铺面创立字号;清嘉靖年间,渠家十四世孙渠同海的三子渠映潢在继承祖业的基础上,增设茶庄,从湖南安化、湖北咸宁等地采办茶叶,远销我国西北地区及蒙、俄乃至欧洲;渠家等祁帮茶商共同创产的“川”字牌茶叶商品,深受蒙俄人民喜爱,信誉卓著,十分畅销;渠家开设的长裕川茶庄、三晋源茶票庄等众多商业、金融字号,总号多设在昭馀古城内,其分号遍布全国各地……
  

进入昭馀古城沿着东大街往前走,不到30米处,就是远近闻名的渠家大院建筑群。月日并非一个节假日,仍有不少游人排队进入渠家大院参观。“晋商是中国近代史上非常有魅力的一支商帮,山西不产茶叶,祁县人却开辟万里茶路,把南方的茶叶卖到俄罗斯去,我觉得非常有意思,就想过来看看他们是怎么做到的。”一位陕西的游客这样说道。看到有专家给采访团讲述晋商故事,不少游客紧随其后,想要听听这个商帮的传奇。
  

渠家大院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距今已有近年的历史。它当年的主人在祁县县城内建有40个院落,占地总面积为平方米,人称“渠半城”。渠家第十七代渠源潮的住所,现开设为晋商文化博物馆,内分8个大院、9个小院、40间房屋,占地面积平方米,其中石雕栏杆院、五进式穿堂院、牌楼院、戏台院错落有致,主次分明,女儿墙镂空砖雕,工艺精湛,题材丰富,体现了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和审美情趣。一代晋商开辟茶路、纵横南北的故事,在晋商文化博物馆里徐徐展开。
  

晋商文化博物馆里收藏着一本名为《行商遗要》的手抄本,这本册子是渠家长裕川茶庄伙友王载赓当年在长裕川茶庄学生意期间(97年前后)抄录的,原本已失传。手抄本详细记录了晋商特别是祁县商帮从祁县古城出发,前去买茶、制茶、运茶整个流程与规程,详尽地记叙了安化黑茶的最佳产地及砖茶、千两茶的制作工序、成本核算等,为了解清代晋商创造茶产业化经营模式提供了极好的注脚。
  

明清时期,祁县人紧紧抓住边塞开放的“马市”及*事供应的历史机遇,开创旅蒙贸易,以中原及晋东南盛产的粮、布、绸、铁器等换取蒙民的羊、马及畜产品。到十七世纪,他们发现蒙牧民对茶叶的需求迫切,且贩茶利润更为丰厚,故做起了茶叶贸易的大文章。首当其冲的是大盛魁人。
  

清乾隆初年(年),大盛魁开始主营茶叶,先是收购茶商的茶货,由自己的“货房子”运销蒙古各地。到乾隆中期(年至年),随着恰克图贸易的兴起,大盛魁把茶叶贸易拓展到俄罗斯。为适应茶叶贸易的扩展,大盛魁在祁县古城投资设立“大玉川”茶庄,在江南茶产地设茶厂“三玉川”;后来又接手了“巨盛川”茶庄。据记载,清末民国初年,大盛魁每年运销蒙俄的茶砖,为6至8箱,宣统二、三年间曾超过万箱。
  

在大盛魁的带动下,祁县渠家十四世孙渠同海走西口上包头,于乾隆初创办“长源厚”商号,在经营粮、油的同时兼营茶叶。乾隆中期,渠同海的三子渠映潢将茶叶贸易做大,在祁县古城设立“长源川”“长顺川”两大茶庄。祁县乔家乔贵发,于乾隆初也走西口上包头,与徐沟县秦姓一位乡亲合伙,设立“广盛公”商号,从开草料铺到经营日用杂货,后改为“复盛公”。乾隆末年,乔家“复”字号开始经营茶叶,至道光十五年乔致庸接管乔家商业后,在祁县创办“大德诚”“大德兴”茶庄。道光初年,祁县何家在祁县古城创立“永聚祥”茶庄。经过嘉庆、道光年间50多年的茶叶贸易发展,到咸丰年间,祁县古城的茶业、金融业达到鼎盛。
  

“在茶票业的拉动下,围绕茶道的运输与服务业得到长足发展,使‘十年九旱’的祁县,一跃成为闻名遐迩的‘银祁县’。”武殿琦一边带着采访团参观,一边介绍说,茶票业的兴旺甚至影响社会重农轻商的传统观念转变,有句俗话说得好,“有子读书习经商,不羡七品空皇堂”,诠释了这种转变。
  

晋商翘楚渠本翘“保晋救国、经世济民”
  

在晋商文化博物馆不远处,就是渠本翘故居。一进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渠本翘本人的铜像及其身后一大块无烟煤煤雕。“渠本翘的铜像,是渠氏后人、实业家渠天盛捐赠的,他身后的这块煤雕,则来自阳煤集团。”武殿琦说,这块煤雕是阳煤集团专门从米的矿井深处开采的,距今约.8亿年成煤,高.6米、宽.米、厚米、重4吨,堪称目前所见的无烟煤“块王”,渠本翘出任总理的保晋矿物公司是阳煤集团的前身,上面金色字体雕刻着的“保晋救国、经世济民”是阳煤集团对渠本翘最崇高的敬意。
  

渠本翘(86—99)原名本桥,字楚南,是渠源浈的长子,也是晋商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人物。青年时期的渠本翘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有“神童”之誉。因为父辈已经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渠本翘可以安心读书,不到二十岁便博经通史,年中秀才;年中解元,为当时山西学*赏识,将原名“本桥”改为本翘;89年中进士,时年30岁。
  

年,反动腐朽的清*府与英帝国相勾结,将山西盂县、潞安、泽洲、平阳等处的煤铁矿开采权出卖给英商福公司,期限为60年。消息传出,群情激愤,商人罢市、学生罢课,各界纷纷集会抗议,渠本翘曾在太原各界群众集会上发表演说,宣讲爱国保矿,为群众所拥护。清光绪三十三年(年),在北京的山西籍官员联合在京山西各票号举行会议,决定成立“山西矿务保晋公司”。渠本翘以“人品财产合格之至”“深孚众望”,被推举为保晋公司首任总经理。
  

在山西人民的坚持斗争下,英商福公司不得不同意归还开采权,由山西人民赎回自办。经中、英双方几番谈判,赎矿金额确定为75万两白银,分四次交清,并规定在一个月内要先行交付一半。这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款额,对于刚刚成立不久的保晋公司来说确实是个大难题,府库空虚、债台高筑的清*府更是手足无措。英国公司之所以把交款日期定得如此仓促苛刻,无非是想借合同内“按期交款,拖欠毁约”的规定,意图难倒赎矿一方,永霸山西矿权。
  

关键时刻,渠本翘挺身而出,主动承担起筹款重任。他返回故乡祁县,首先动员自己的父亲、伯父、叔叔及祁县富商出借巨资。然后又到平遥、太谷、介休等地串连各家票号,以情动之,以理喻之。“各票号为确保晋省名誉,均认先行挪借,决不失信于外人”,积极筹措所需款项,并秘密换成外国银行周转支票。
  

清光绪三十四年(年)正月二十日,渠本翘代表山西官绅和广大民众出席了向英方赎矿的仪式。当渠本翘将37.5万两白银支票交付英方代表时,在场的外国人都出乎意料,震惊万分。因为他们事先已与许多外国银行串通,既不借钱给保晋公司,也不给山西官方兑换银两,企图围困封锁渠本翘。万万没有想到,“汇通天下”的山西票号早已通过各种渠道做好了准备。他们再也找不到什么理由来搪塞,只好将矿权交了出来。
  

保晋公司成立后,渠本翘亲自拟定了公司运转的章程,在年到96年任保晋公司总经理期间,渠本翘带领保晋公司度过了发展过程中最困难的一段时期,为以后阳泉煤矿集团的发展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山西现代工业起步晚,大约在9世纪末0世纪初才出现,其中有官办的,也有民办的,而创办后成功运转并对山西现代工业产生重大影响的,是渠本翘创办的双福火柴公司。除了对山西现代工业的创建做出诸多贡献外,渠本翘还是一位热心的教育家,对山西大学的发展和祁县中学的创建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年,他从日本横滨留学回国后,调任山西大学监督(校长),为山西大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年,又带头出资两万两白银,把昭馀书院旧址创办为祁县中学堂,并附设蒙养学堂,祁县中学成为山西最早的中学之一,也是山西省成立的第一座“县级”中学。
  

“渠本翘的精神品质,是晋商精神、晋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祁县历史文化丰富内涵中不可或缺的宝贵精神财富。”采访团随团专家、祁县晋商文化研究所研究员田健这样说道。

长裕川老字号。

长裕川茶庄中西合璧曾是万里茶路中心西大街商铺错落有致多为二层建筑模式

昭馀古城的宏晋银号。

长裕川茶庄晋商万里茶路的中心


  

紧邻渠本翘故居的,是祁县古茶票城永聚祥茶庄的遗址。采访团来到这里时,工人正在对遗址进行修缮,还未上漆的木质门窗,在风格古朴的东大街上十分显眼。“永聚祥茶庄由祁县晋商巨族何家独资兴办,是万里茶路上设在安化、汉口、西安、重庆、天津、大同等地‘兴隆茂’的总号,”田健介绍说,“永聚祥茶庄设在安化的兴隆茂茶厂与渠家的长裕川茶庄设在安化的诚记茶厂,一直经营到新中国成立,走完了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之路,年合营于安化资江铁厂,为安化的社会主义工业起步,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永聚祥茶庄西边,过去卖烟的祥云集烟店现在变成了票友集散地,每天下午三点到五点,总会有票友前来唱戏听曲儿。祥云集斜对面有一家知青综合商店,很多北京来的“老知青”还会到这家商店追寻往日时光。从东大街向南拐到段家巷,就是渠家开设的长裕川茶庄。
  

长裕川茶庄是在晋商中开设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茶庄之一。昭馀古城里的这家是茶庄的总号,占地面积平方米,有四个大院和两个偏院,房屋03间。大院三面临街,院墙高耸,俨然一座城堡。长裕川茶庄始建于清乾隆嘉庆时期,是全国唯一保存完好的清代茶庄遗址,现在被开辟为万里茶道博物馆,用来传承茶商文化,弘扬晋商精神。
  

进入长裕川茶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大型的青石浮雕。“它高有5米,宽0米。论建筑风格,可谓中西合璧。”武殿琦介绍说,浮雕的四根柱子,采用罗马柱的建筑风格,雕刻内容反映的却是中国的吉祥和民俗文化。浮雕旁边,是中国商业史学会万里茶道专业委员会于04年6月立下的一块石碑,写着“晋商万里茶路中心”。
  

为什么这里被称作晋商万里茶路的中心?采访团走进长裕川茶庄总号也就是万里茶道博物馆寻找答案。
  

长裕川茶庄在全国各省设有个分庄。在长达50多年的茶叶贸易中,渠家长裕川创造了“两头在外”的经营模式,即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川”字千两茶、砖茶为品牌;以湖南、湖北的安化、羊楼洞、羊楼司为产茶基地;以茶庄、茶行、茶农为组织载体;以“行商遗要”为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经营模式,成为万里茶路上的一个亮点。
  

长裕川茶庄总号院落群有四个大院和两个偏院,共有砖瓦房一百多间。宅院的城堡式布局与其茶庄总部的商用功能完美结合,西北院是掌柜们的办公院,大掌柜、二掌柜、内事掌柜(主管财务)们在院内开展各项业务活动,进行财务决算等。东北院是招待各地分号掌柜的院落,他们可以在这里住宿,而这两个“院子”就相当于长裕川设在祁县的“总柜”。
  

有学者把晋商经济概括为“总柜经济”。茶商们把总柜集群布局于祁县古城,将茶产品的生产制造基地布局在更具优势的江南茶产地。企业的最高决策层即掌柜阶层,坐镇总柜运筹帷幄,通过生产资源、市场资源及运输资源、资金链的整合,对祁县区域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
  

现如今,这些房间被改造成了博物馆的展室,里面陈列着晋商万里茶路行走路线、运输商品、车马工具、微缩景观以及记录历史的老照片等。总号二层挂着写有“长裕川”三个字的牌匾,原本是长裕川太原分号的招牌,“这是渠家后人捐赠的,年我从太原拿了回来,重新油漆后挂在这里。”武殿琦说,渠家后人现在大多在全国各地发展,鲜有留在祁县的。
  

南房展室内,万里茶道示意图吸引了采访团的目光,这张巨型地图绘出了欧洲、亚洲的半壁江山,表现了万里茶路上的重要节点城市及晋商当年走过的万水千山。现在公认的万里茶路起点是福建崇安县下梅村,每年清明前,晋商来到崇安购买茶叶,茶叶顺当溪运出,北上达崇安县。万里茶道在当时的中国境内约5公里,俄国境内约8公里,全程3多公里。
  

清代渠家商号名称、人的名字有一特点,都爱用“川”字或“三点水”。商号如“长源川”“长顺川”“长盛川”“长裕川”“百川通”“三晋源”“汇源涌”等,人名如渠源潮、渠源浈、渠源淦、渠川祜、渠川瓒、渠川馥、渠川璐等等。
  

“在中国文化中,川字象征着水,渠家希望借‘水’的力量,让生意变得兴隆,寓意‘水到渠成’”武殿琦介绍说,“川”字牌商标的砖茶,是清乾隆年间渠家“长源川”“长顺川”(“长裕川”的前身)在两湖采办茶叶时创造的,由于茶叶品质上乘,经营中讲信誉,深得我国西北各地和俄罗斯、蒙古人民的欢迎,成为生活中的必需品。
  

晋商茶庄兴起,几个家族之间不是互相排挤,而是团结一致,互相帮衬,共同创业,产业化经营。无论乔家、常家的茶庄都以“川”字牌为商标,只是在产地上给以区分,在顶端注明“羊楼洞”“永聚洞”等。如渠家的长裕川、长盛川、长顺川,大盛魁的小号大盛川、大玉川,是著名的“五大川”。正由于他们团结一致,都讲质量、讲信誉,所以产业越做越大,“川”字牌的名声越来越旺。在品牌化运营思路引领下,到清末民国初年,“川”字牌青砖茶已经成为蒙俄牧民的印记,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有俄罗斯友人来华寻求“川”字牌青砖茶。
  

由此可见,祁县作为贯通草原和平原的必经之路,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自己的“中心”地位,同时,以长裕川为代表的祁县茶票庄经营规模大,经营时间长,相互之间抱团发展,可谓茶商之都的璀璨明珠,这个“中心”当之无愧。
  

祁县商帮对经营模式的创新依然值得借鉴
  

离开长裕川茶庄继续西行,就是古城最为繁华的西大街。“这里富人多,钱庄银号、茶票庄、绸缎庄等店铺云集,建筑风格别具特色,可以说是祁县古城的精华。”原祁县晋商文化博物馆馆长、今年85岁的刘立本也自愿当起了采访团的讲解员,他介绍说,祁县的商铺多为二层建筑,高高低低错落有致,部分店铺的二层还对外开放,拓展了商业空间。
  

位于西大街路北的丹枫阁客栈,它的前身是晋恒银号。“民国初年,通货膨胀严重,老百姓更喜欢用真金白银交易,于是银号快速发展。”刘立本介绍说,晋恒银号的前身是“晋恒通”,是一座开办于清朝初年的钱布庄,生意做到营口、沈阳一带。民国十六年(97年),由于东伙不合,晋恒通停业关门。民国十八年(99年),罗广文、张传仁等集股筹办改组设为晋恒银号。传说,晋恒银号是祁县最高的建筑,慈禧太后西逃时,就曾住在晋恒银号的二楼,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
  

在西大街上,曾有乔家的三大商号,因此在祁县古城中流传了“渠东街、乔西街”或者“东渠西乔”的说法。晋恒银号对面的宏晋银号,是乔家在中堂乔星斋,于民国六年(97年)出资6万元创办的。由于经营不景气,民国九年(90年),由乔家大掌柜闫维藩接手,共筹集股金0万元,并学习西方现代银行的经营管理理念,制订股份制企业章程,主要做存放款汇兑,还发行纸币,使宏晋银号业务趋于兴隆,一直经营到年歇业。
  

宏晋银号以北,一座两层挑角门楼院十分气派,这就是万里茶道上很有名气的大德诚茶庄。这座二层门楼上层为西方拱券式窗户,下层为斗拱门楼与砖木结构雨棚,堪称中西合璧之精品。大德诚茶庄曾于清光绪年间接手了“三和公”茶庄,之后又继续生产“三和茶”(也称千两茶、花卷茶),将其制作工艺发扬光大,从而创出了“千两茶”黑茶品牌,畅销陕、晋、冀等国内市场。“千两茶”,被日本人称为“黑茶之王”,现已由益阳市申报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大德诚茶庄西面,有着两座单层门楼与拱门宅院的建筑,是乔家的大德恒茶票庄大院建筑群。由于经营茶业投资大、资金回收期长,资金流动距离远,故茶庄对钱庄、汇兑庄的依赖度趋紧。于是,财力雄厚的茶商开始在沿途设立汇兑庄,如乔家设立大德通、大德恒、大德源票号,渠家设立三晋源、百川通、存义公票号,大盛魁设立大盛川票号等,既解决旗下茶庄的资金融通,又可将茶业赚的钱投入票号,以钱赚钱;另一方面,票号业兼营茶业,可利用资金优势,赚取茶业的更大利润,并且降低资金投资风险。故到清末民国初年,祁县兼营茶业、汇兑业的商号达到34家,祁县人把它们称作“茶票庄”,大德恒茶票庄就是其中代表。
  

祁县有名的大掌柜阎维藩,被当时的东家乔致庸许以厘身股(一种叫做顶生易的股权激励模式,即确认茶庄职员人力股份,与东家投资的银股一样享有分红权,但不承担亏赔责任),从光绪二十年(年)到90年,全权掌理大德恒号事达6年之久。在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侵华战争中,阎维藩分别采取“少存多放”“南存北放”和“多存少放”“北存南放”的策略,大德恒不仅未受战争损失,反而大赢其利。
  

祁县茶帮,作为晋商的一支劲旅,不仅为千年昭馀古城与万里茶道留下了诸多大院建筑等珍贵物质文化遗产,而且创造了“总柜经济、茶票兼营、茶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营销、顶生易”五大经营管理模式,挖掘研究这些创新型成果,对于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新发展,有着特殊的借鉴价值。

图说

茶壶堰!茶壶堰!古摩崖石窟静立石山之上金锁关!金锁关!古茶路遗址掩映草木之中

曾经的茶叶中转站鲁村,祁县茶商到了这里就给家里报平安了。

祁县的采访,一天走了将近3万步,因为这里的点儿实在太多了。

茶壶堰的摩崖石窟。


  

采访团在金锁关合影。

在“万里茶路”的晋商中,祁县的茶商是非常重要的一支。从长治武乡出银锁关,进入祁县来远的金锁关,对于祁县的茶商就算是回家了。

晓义村的田如文是广盛镖局戴氏心意拳的传人,虽已八十多岁,身手依旧干练有力。


  

曾经的金锁关如今已是一座小型的水库,古茶路被淹没水下,但茶路旁的一处古石窟在树木杂草间还依稀可见。过了金锁关,依河而建的骡马店、就山势逐级递升的骆驼村、驿站林立的千年古村落、风格各异的关帝庙一个接着一个,几乎不用上车,点与点之间都是步行几分钟的路程。一直到茶壶堰,祁县的茶商就出了凶险的山区,进入到晋中平原。茶壶堰是万里茶路出太行山与太岳山的夹口,因山中宽阔出口狭小而得名,茶壶堰古茶路如今已被修为一条水泥路,但线路并没有改变,用石块堆砌的路基围堰依然保存完整,路边至今还竖立着大清光绪年间修路的碑记。茶壶堰路旁石头山体上有一大片摩崖石窟,现在大部分被毁,但从仅存的几个石窟雕像仍可看出其雕工之精湛,这是茶商走出大山后,对大山敬畏之情的回馈。

为躲避河谷易发的洪水,刘家垴村依山坡而建,是当时有名的骆驼村。


  

千年古盘陀村里的驿站,这里整村曾被日*烧毁,只留下石头墙基。

出了茶壶堰眼前便是一片平坦之地,不远处就是有着万里茶路转运站之称的鲁村。鲁村距离祁县、太谷、榆次、平遥茶商、票号的总号都不远,茶货在这里重新整理、分装,押运人员回总号送样品检验,汇报请示,然后由骡马驮队换成马车,继续北上。

错落有致的乔家大院建筑群。


  

作为祁县籍晋商的大本营,祁县县城也是伴随着茶商的发展而发展。如今,县城里还有诸多保存完整的茶庄、票号、镖局等。而规模宏大的渠家大院、乔家大院,更是祁县茶商辉煌的见证。

加乐村的关帝庙(前)与茶壶庙(后),关帝庙前就是曾经的茶路。

古城昭馀:茶旅融合闯出一片新天地昭馀古城里的渠家大院大门。

在二百年茶路开拓中,晋商开创了“南吞北吐”的产业格局,而造就晋商巨贾的山西祁县,更在万里茶路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今,位于祁县县城的昭馀古城,现存的明清时期几百家商号店铺旧址向世人昭示着当年茶、票、斗、典、布、杂等百业繁荣,一场大型的修复早已启动,茶文化和晋商精神亦在修复中传承和延续……月日,由晋中市委市*府、山西日报报业集团主办,晋中市委宣传部、山西晚报社发起并承办“弘扬晋商精神重走晋商万里茶路”大型活动采访团重回万里茶路中心——祁县昭馀古城,山西晚报记者对山西昭馀古城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王在盼进行了专访,目前,这位古城“操盘手”正在做的事情是通过茶旅融合帮助更多人创造品质生活。

王在盼接受记者采访。

A茶商之都:茶商文化与生俱来
  

“可以说,缔造了万里茶道的正是晋商。”王在盼直言,晋商在一定意义上而言就是茶商,晋商文明的结晶更多地体现在茶叶中,体现在万里茶道中。通过茶叶,晋商建立了自己的商道,通过茶叶的经营和运输,晋商又带动了票号这种创新性金融的发展,最终形成一套属于自己商帮的商业模式,支撑整个商帮持续发展。
  

相关资料显示,祁县茶帮是万里茶道的开拓者和主力*之一,其作为晋商的一支劲旅,在昔日的万里茶道上活跃了二百余年,茶道沿线到处留下了祁县茶帮的经营遗迹和故事。在祁县境内,古茶路长达百余里,清代有30多家茶庄总部设立于此,目前仍有3家遗址保存完好。位于昭馀古城内的长裕川茶庄,更是经典杰作,其中还保留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实物,诉说着晋商开辟万里茶道的艰辛。与此同时,祁县茶帮创造的“总柜经济、茶票兼营、茶产业化经营、茶品牌化营销、顶身股激励”的五大经营管理模式,一直流传至今。
  

建于北魏太和年间、地处祁县的昭馀古城,一度成为祁县茶帮的重要聚居地。明清时期,古城因茶商发达而鼎盛辉煌,呈“居于乡下,店设昭馀,商通天下”之势,如今,城墙虽已不在,城内建筑依旧基本保存完好。古城总占地面积56.99公顷,东西长米,南北长米,8条街巷纵横贯通,余所古院落星罗棋布,0余间明清建筑鳞次栉比,形态宏伟,结构精巧,建筑风格“集江南河北之大成,汇宋元明清之法式”。
  

因此,早在年月,祁县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0年6月,昭馀古城中横贯东西的晋商老街被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历史文化名街;05年月,祁县被中国商业史学会授予“万里茶道——茶商之都”称号。
  

“昭馀古城很精致,作为‘茶商之都’,其与茶叶一脉相连,在古城内,仅茶庄、茶票号的遗址就达3处。”在王在盼看来,这里有满满的茶商文化,这恰恰是这座古城与生俱来的一种气质。
  

“茶本来就是品质生活的一种体现,发展茶文化,祁县有其区位优势,更有其文化底蕴。要让古城‘活’过来,在此,只能做茶+生活体验地。”王在盼告诉山西晚报记者。
  

B茶旅融合:打造茶文化体验地
  

正是由于昭馀古城与众不同的气质,其很快得到了明确定位。
  

今年5月日,有着国资背景的山西昭馀古城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王在盼兼任董事长及总经理。仅仅半年,昭馀古城“茶商之都”的名片已被通过多种形式推广。“目前,我们所做的主要工作就是昭馀古城的保护和更新,同时将茶商文化提炼出来,与文旅相结合,最终实现‘茶旅融合’。”王在盼告诉山西晚报记者,公司从成立至今,计划一年布局建样板,三年见效看项目,五年成型塑品牌,最终为游客打造文化消费目的地,帮助更多人创造品质生活。
  

不过,王在盼意欲打造的茶文化,并非一般的茶文化,而是对山西药茶进行更多的展示,让更多游客感受到山西药茶的精髓。“茶就是药,药就是茶,药与茶本就是同根同源,山西药茶其实是一种真正私人定制的茶,是中医中提倡的药食同源的具体体现,将更好地为人们打造健康饮品。”王在盼介绍,除了年底将对游客开放的展示厅,昭馀古城还将打造“山西药茶会客厅”,为游客提供很好的休闲体验。
  

不同于以前旅游被当做奢侈品,在文旅行业浸淫多年的王在盼看来,目前,旅游早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王在盼坦言,当下的旅游业,相比于此前整个行业粗放的运营模式已经完全不同,游客们愈来愈挑剔,很多粗制滥造及毫无文化底蕴的景区,根本不可能吸引到游客;若没有消费体验,也不可能滋生一个新的景区,文旅融合,创造美好生活。
  

在这座城,王在盼和其团队意欲打造的,既不是大院,也不是古城,而是要将昭馀古城打造为文化目的地、旅游目的地、消费目的地。他告诉山西晚报记者,“这里的文化,正是茶商文化。未来,在昭馀古城人们可以喝到山西最地道的茶,与此同时,也可以品到其他六大茶系中最好的茶。在这里,人们可以闻得到茶香,品得到茶趣,并在一段愉悦的品茗时光结束后,将自己私人定制的茶带回家。让人们生活更美好,这是我们的初心。”
  

在王在盼和其团队的规划中,下一步,将打造中国老茶、古茶交易中心。也希望将世界茶商大会的永久会址落地于祁县,“目前,很多想法都在进一步策划调研中,但这些都是属于茶商之都的标准配置,相信会逐步成为现实。”
  

C古城修复:保护传承文化之根
  

想要对一座古城进行保护和更新,并非易事。作为国有资本,入主旅游业仅是一个“打样”的过程。
  

在王在盼看来,优秀的旅游项目其实可以带动圈式化的共建共享,“目前,已经有资本守在门口等着,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先把样板建好。”提及资本的带动力,王在盼略显兴奋,“多年来,古城内很多小院一直处于闲置状态,随着我们对古城的投资修复,古城内很多小院的身价正在不断上涨,已经很少有人愿意出售。”
  

“建筑,就是凝固的音乐。”正是因为这样一句话,王在盼很早之前就爱上了古建筑,在其看来,建筑承载的信息量很多,只要这些建筑、街巷在,就是保护好了古城,一定不能将所有街巷拆掉重建,更不能将原住民迁走。如今,昭馀古城城墙虽已不在,但其肌理仍存,在城内有一条重要的道路被称作“马道”。在此次做古城保护规划时,王在盼希望将马道列于一级保护街巷中,“马道在,城就在。这是古城最后的底线。”
  

此前的古建修复,有一个词叫“修旧如旧”,王在盼和他的团队却并未使用这一理念,而是用了两个成语来进行比较,在其看来,“修旧如旧”最易“返老还童”,房子还是原来的格局,工艺还是老工艺,材料则是新材料,修复后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座“老新房子”;而“老当益壮”,则是古城保护的最高水平,房子还是老房子,但修复后,精气神不倒。王在盼认为,古城保护并无具体标准,修缮过程中更不能完全照本宣科,“在保护过程中,要时刻保持对当地文化底蕴的了解和敬畏心,否则就是打着保护的名义去搞破坏。”
  

那么,古城又当如何更新?是简单粗暴更新?还是再造一个“新古城”?还是能真正找准文化点,与当地居民融于一起?王在盼认为,所谓更新,无论是对古城的原居民也好,还是对到此的游客也好,都应得到更好的体验,“首先需要在功能上进行提升,比如消防、上下水的全部覆盖,以及城市供暖进入古城,在此基础上,再将文化的根保护下来。”王在盼认为,一定要认清茶商之都的现实意义,这座城原来有江湖地位,当下有现实意义,这正是文化传承和更新的重要性所在。
  

“希望很多离乡的祁县人再次回来看到老城时,会感觉‘这还是我记忆中的城,街院还是我小时候的街院’。”作为古城修缮的“操盘手”,这恰恰是王在盼的一种修缮标准。他希望,在老城修缮后,老城中原来的居民可以再次回到老城中居住,这才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更新。他同样希望,老城内流动人口能够多一点。希望通过旅游,为人们提供一种更高品质的生活体验,最终在旅游过程中提升文化自信。

采写: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孙佳森武佳张珍

摄影: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马立明寇宁

视频拍摄

制作: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马立明

寇宁

通讯员贺大顺

编辑:山西晚报全媒体编辑闫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重走晋商万里茶路祁县悠悠老街写满晋商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