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山西新闻网」
7月中旬以来,一群测绘人冒着酷暑、顶着烈日,在偏关县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采用高科技新型无人机,通过无缝隙航摄获取基础测绘资料。截止到9月20日,他们的新型无人机降落余架次,在气候允许的条件下,以3秒∕张照片的速度,共获取20余万张航飞照片,并完成影像三维建模和1:内业矢量测图数据处理,探索出一条符合省情的新型基础测绘转型之路。
为什么要进行基础测绘工作?新型基础测绘有啥亮点?新型无人机能给基础测绘带来哪些惊喜?近日,山西晚报记者来到偏关县,跟随山西省测绘地理信息院第二测绘院测绘人员,为您揭开新型基础测绘的“面纱”。
新设备
“大鸟”“巨鸟”亮相测绘现场
9月8日,地处晋西北的偏关县秋高气爽。一大早,山西晚报记者跟随测绘人员李伟一行,带上新型测绘仪器垂直起降多旋翼无人机,来到位于万家寨镇万家寨村——万家寨水利枢纽的航摄区域。
“今天,航摄区域范围约平方公里,天气预报显示会有五到六级大风,大家注意无人机的飞行状况,确保飞行安全。”航摄现场,李伟和队员们熟练地安装好电池,检查无人机及相机后,准备起飞。
“今年4月,省自然资源厅确定忻州市偏关县为我省年度中央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测绘专项补助对象,确定山西省测绘地理信息院为该项目的承担单位,并启动偏关县年度基础测绘项目。”李伟介绍,该项目同时被列入我省年度新型基础测绘首个试点项目。
万家寨村海拔多米,入秋后风比较大。“大鸟”机动灵活,适合低空飞行,其特殊设计的保护结构,可在恶劣环境下持续飞行。
“呜呜呜……”几分钟后,伴随着阵阵呼啸声,这台长1.6米、高0.7米的“大鸟”,以18米∕秒的速度,飞向多米高的空中,并按照规划的航线范围开始工作航摄。“飞行员”薛磊头戴宽大遮阳帽,通过手中的控制器精准遥控着“大鸟”,仔细观察其飞行情况。屏幕上,“大鸟”的飞行路线、飞行高度和拍摄照片张数清晰可见。
基础测绘是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可以向全社会各类用户提供统一、权威的空间定位基准和基础地理信息服务,具体包括:建立统一的测绘基准和测绘系统,进行基础航空摄影,获取基础地理信息的遥感资料,测制和更新国家基本比例地图、影像图和数字化产品,建立、更新基础地理信息系统。
除了“大鸟”外,李伟一行还携带了另一种秘密武器——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大家亲切地称它为“巨鸟”。宽4.2米、长1.96米的“巨鸟”,因其大载量、长航时、多功能、高精度、高效率的技术性能与广泛的应用价值,责无旁贷承担起了高难度的航摄任务。
“通电!检查飞机动力插头是否正常、机盖是否紧锁……”9月9日,明长城遗址(万家寨段),山西省测绘地理信息院第二测绘院测绘开发中心工程师李*逵,紧盯着控制器,发出一声声“号令”。不远处,队员小杨正配合指令,检查着“巨鸟”的电池、卡扣。
20分钟左右,“巨鸟”发出巨大声响,以20米∕秒的速度直插云霄,并在高空米的指定位置开始作业。40多分钟后,控制器显示,高空出现7级大风,“巨鸟”开始返航。“野外飞行,最担心刮风下雨,有时地面风力3级,空中风力会达7级,甚至更高,影响无人机的正常拍摄。”李*奎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