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位于洛阳偃师市的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开馆迎客,在文博界和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二里头遗址的发现,将与商周相连的、有实证的中国文明史,前推了至少年。也有人认为,这里就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的所在地,可以说是“最早的中国”。
近年来,山西陶寺遗址及晋南地区,也被称为“最早的中国”。那么问题来了:二里头和陶寺如果都是“最早的中国”,二者应如何区分和理解?为此,山西晚报记者进行了采访,听听省内外文博专家怎么说。
“最早的中国”不该局限在一个点上
山西陶寺遗址,位于襄汾县城东北约7公里的陶寺镇,遗址面积万平方米以上。考古研究表明,距今年至4年的陶寺遗址具有完备的都城功能,已进入早期文明社会,成为佐证“五千年中华文明”的重要依据,是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核心的重要源头。
那么,“最早的中国”到底在哪里?是二里头还是陶寺?面对这一问题,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晋文化研究学者吉琨璋表示,关于这点,学术上一直有争议,大家评判的标准也都不同。若一定要讨论,那就确定个基本的时空,时间是距今四千年前后,空间就是晋南、豫西、关中东部的区域。包括了从庙底沟二期以后的龙山时期遗址到夏时期的二里头遗址,是一个区域,而不能局限到一个点。
吉琨璋表示,经过三代考古人孜孜不倦的发掘,基本上确定了“最早的中国”就是在多年前,能够确定这个时空就很了不起了,至少中国的历史有了可以追溯的可能性。此外,从空间上而言,“最早的中国”就在那一个区域带。再加上考古需要有相关的“证据”和文献匹配,从目前来看,没有办法具象,到底哪个才是“最早的中国”,“关于这点,学术上一直有争议,大家评判的标准也都不同。”在面对“最早的中国”这一议题时,很多专家都非常谨慎。
在谈及这一问题时,中国社科院考古工作人员表示,就考古发现而言,陶寺遗址发现了内外城墙遗址、宫室建筑遗址、大型墓葬,也发现了社会分层问题,同时期其他城市的考古发掘工作中,也有过相似的考古遗迹。如果从具有代表性和王者气象来看,陶寺与二里头各有千秋、各有特点。
评判标准不同必然存在分歧
如专家所言,谁是“最早的中国”,多年来一直都是学术界争议的话题。对此,山西晚报记者致电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陶寺考古队队长何驽先生。
提及“最早的中国”这个话题,何驽表示,各家评判的标准不同,就会存在分歧,“二里头是站在中原地区的角度而言,那是‘最早的中国’;陶寺遗址是站在地中和国家这个概念上讲,那就是‘最早的中国’,换言之,也可以叫做‘最初的中国’。”何驽在陶寺遗址扎根多年,在他看来,“中国”最初的诞生就是一个文化概念。“‘最初的中国’是一个宇宙观的中国。”陶寺中期墓葬中出土的测量日影的圭尺就代表着“地中”。依据测年数据,可以说至少多年前人们意识中的“地中”是在陶寺所在晋南一带。“陶寺文化所代表的社会基本被认为已经走入‘国家’阶段,而二里头社会已经进入王朝国家时期,这是学界不争的共识。”何驽说。
对“最早的中国”,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晋文化研究学者田建文的观点是,由于所使用的概念和对文献的理解有所不同,因而产生了不同的说法。目前,参与对话的各方基本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可以对比的东西来。至于陶寺和二里头两个文化的年代,那肯定是陶寺早二里头晚,这是确切无疑的。
二里头是不是最早的夏王朝?
刚开放的“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就名称上来说,也颇具争议,这是否代表着二里头就是中国所建立的第一个王朝——夏王朝的所在地?是否具有唯一性?对此,专家们也有话说。
“夏王朝和‘最早的中国’是有关联,但不是一个概念。”何驽表示,通过考古学、文献学、人类学诸多方面组成的证据链来看,虽然二里头遗址没有出土过文字,但是那里有可能就是夏王朝晚期的都城。何驽告诉山西晚报记者,“殷商的存在,是因为考古人员发现了甲骨文。考古工作者李维明曾经就在二里头文化区域内发现了一块刻有‘夏’字样的骨头,只是业界还有争议而已。”
在很多专家看来,夏本身就是从文献上来的,目前还找不到相关的文字东西去证实,就无法来判定在二里头遗址建立了夏王朝,也无法说这就是夏都的所在地。对此,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开馆之际,该遗址的考古队队长许宏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过,“我只能说,二里头很可能是夏,极可能是夏,但如果找不到直接的文字证明,我绝不会说,这就是夏。”
据考证,二里头遗址距今约为年前,如果夏朝真的存在,这应该属于夏朝的晚期时代,至于早期遗址,应该从龙山文化末期的遗址上追溯,回到与陶寺文化中晚期年代相当的其他考古学文化中去寻找。我们也期待着,有新的、更重要的发现。
山西晚报记者孙轶琼
1、山西陶寺城址出土彩绘龙盘,距今约4年。
2、年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距今约年。
图片均为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