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晚报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老手艺遇上新匠人,山西非遗绽放千年古堡
TUhjnbcbe - 2022/10/27 21:11:00

本文转自:山西晚报

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山西晚报社

“非遗在身边文化共传承”活动

赴非遗之约,享非遗之美。7月26日,由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山西晚报社承办的“非遗在身边文化共传承”第三站活动走进晋中市介休张壁古堡。活动以“线下体验+线上直播”的方式展开,丰富的非遗实物、花样的非遗体验、精彩的非遗展演,吸引线上线下游客围观。

▲“非遗在身边文化共传承”第三站活动走进张壁古堡

为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提高群众对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在百姓中生根发芽,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与山西晚报社联手策划推出“非遗在身边文化共传承”活动,通过非遗传承人走进景区、社区,以全媒体探访的形式,带大家欣赏非遗文创、观看非遗技艺、品尝非遗味道,全方位感受山西非遗的精彩。第三站活动由山西凯嘉张壁古堡生态旅游有限公司协办。

▲张壁古堡主街

介休市是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张壁古堡位于介休市龙凤镇张壁村,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村、中国传统村落。目前,景区成功申报了乡射礼、龙凤凳、红拂袖剑三项县级非遗,并引入围棋、琉璃烧制技艺、形意拳、干调秧歌、皮影木偶、冯氏面人、魏氏打铁、介休花馍、洪山全料香等多项非遗优秀项目。

▲两位导游在琉璃碑前直播

从繁华街区到美丽乡村,再到传统古村落,随着“非遗在身边文化共传承”活动脚步越走越远,百姓和山西非遗的距离越来越近。乡射礼、木偶、皮影、红拂袖剑、龙凤凳、面塑……一场场非遗展演、一件件非遗实物、一个个非遗故事,拉近游人和山西非遗之间的距离。活动当天,山西金牌导游王瑾、张壁古堡金牌导游刘顺吉还通过联袂搭档、线上直播的形式,带广大网友感受了这场来自古村落的非遗盛宴,利用新媒体为非遗的传播与传承赋能。

▲山西金牌导游王瑾在直播间介绍乡射礼

近年来,张壁古堡加大了文物保护和非遗“活化”的力度,努力寻找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力求让非遗真正从历史里走出来,在生活中活下去、火起来。景区打造了琉璃文化展厅、张壁古堡少林禅弓院、张壁棋院、形意拳家、齐云社、干调秧歌传习所等非遗文化主题院落,并将非遗文化延伸至研学课程中,设置古法造纸、拓碑、扎染、琉璃上釉等研学课程,开展少林禅弓走进校园、图书馆等活动,给游客营造了从初识到了解再到传承的非遗文化体验氛围。

在张壁古堡景区,山西非遗传承正在年轻化,非遗“后浪”成为传承的主心骨,乡射礼、红拂袖剑等古老的非遗项目拥有一批年轻的“接棒人”,平均年龄只有27岁的他们从老一辈手中薪火相传,成为了非遗的爱好者、传承者、守护者;山西非遗产品也正在年轻化,古老的非遗技艺通过升级改良、创意设计,拥有了新的活力和新的市场,焕发出新的生命力,非遗产品正活在当下,融入人们的现代生活。

▲山西晚报8月1日头版报道

▲山西晚报8月1日08-09版报道

探访:

互动交流中

体味山西非遗活态传承

7月26日,“非遗在身边文化共传承”第三站活动中,通过与非遗传承人互动交流,大家感受着张壁古堡非遗的时代活力,体味着山西非遗在张壁古堡的活态传承。

乡射礼:

弯弓搭箭弘扬传统礼仪文化

“咚、咚、咚!”伴随着韵律清晰的鼓点,一对身着传统服饰的表演者缓步走来,手持传统弓箭,立于木瓦之下,行礼、握弓、搭箭……正中靶心!这是张壁古堡的非遗传承项目——乡射礼。

礼射,顾名思义,是带有传统礼仪文化的射箭技艺。据乡射礼传承人陈立群介绍,周王时,射箭与礼、乐、御、书、数并列为“六艺”,是古代成年男子必备的技能,到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宴请宾客时,常要请客人射箭,射箭成为古礼之一。而张壁古堡乡射礼,就是对起源于西周的礼射文化的保留和传承,根据介休本地在文庙东北开展射圃、教民习射的历史,参考《仪礼·乡射礼》《礼记·射义》《介休县志》等诸多典籍,整理形成了完整的乡射礼,包含服装、礼仪、仪式、器乐等诸多方面。

▲乡射礼传承人陈立群邀请山西金牌导游王瑾现场体验乡射礼

活动现场,陈立群还邀请金牌导游现场体验,除了技术的稳定和熟练,更重要的是心绪宁静,注意力贯注于箭靶,射出每一箭。“希望通过乡射礼的恢复与重现,再现介休人习射风貌,不仅体现当地人文风采,更重要的是弘扬传统礼仪文化,体现乡射礼在端正明礼方面的积极作用。”陈立群说道。

▲乡射礼传承人陈立群为直播间网友介绍乡射礼

目前,张壁古堡乡射礼已经传承三代,陈立群、武春萍、贾晓敏、贾江、罗建忠等人为主要传承群体。除此之外,如今的张壁古堡乡射礼,早已走进了小学、图书馆,开设公益课堂,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体验了这项传统技艺的魅力,更有来自山西大学的多名大学生、研究生参与乡射礼的系统学习。作为山西知名景区,张壁古堡充满神秘色彩和中华传统文化气息,乡射礼就是张壁古堡在传统文化方面的重要体现,开拓了传统文化景区、体育竞技项目、传统表演项目的多元结合。

龙凤凳:

攻守兼备传承民间武术套路

一长一短,一开一合,强身健体方便至极;一拦一架、一撞一击,夺敌兵器不在话下……如果不是亲眼见到,一般人恐怕很难想象,两张板凳也能演绎出独具魅力的武术套路。在张壁古堡少林禅弓院内,朗发强就靠一对长短不一的板凳赢得了满堂喝彩。

▲龙凤凳表演

据传承人朗发强介绍,他所练习的这套武术名为“龙凤凳”,该功法以一长一短的两张板凳为武器,具有攻守兼备、灵活多变等特点,这套“凳”法传到他,已经是第四代了。只见朗发强左、右手各持长短两张板凳,以抡、砸、扫为主,配以跳、跃、蹿,一套“凳”法行云流水,这完整的武术套路,既有少林武术的雄浑精神,又有民间拳术的风格特色。

为何会用板凳作为武器?据了解,张壁前身为古*堡,村民普遍尚武,常与来此访问的少林寺僧侣交流武艺,逐渐形成一套独有的武术套路,后将该套路与生活器具相结合,逐渐形成了龙凤凳武术套路,是张壁古堡特有的地理环境、*事地位、民风民俗相互作用下的产物,传承悠久,极具当地特色。

红拂袖剑:

刚柔并济巾帼也有英雄姿

左手握拳,右手持剑。前一刻衣袂飘飘,女子仿佛在起舞;下一秒剑锋出鞘,飒爽英姿令人赞叹。刚柔并济的红拂袖剑是张壁古堡景区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年10月,红拂袖剑成功申报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正在申请晋中市级非遗。

▲28岁的传承人武春萍展示红拂袖剑

红拂袖剑是基于唐传奇中的红拂夜奔故事,介休民间流传的红拂女、李靖的故事,融合唐初及唐以来的剑术套路而形成的一套短剑武术套路,由民国武术大家顾丽生创编传播。因介休张壁的地理位置与红拂夜奔的故事路线相符合,由释常慈法师传入并将之在张壁古堡传播传承。

古老的非遗遇上年轻的传承人,传统的项目绽放出青春的光彩。当日向大家展示红拂袖剑的是该项目第四代主要传承人武春萍。今年28岁的她,从年开始习武,年正式接触红拂袖剑,“红拂袖剑共31式,攻防一体,刚柔并济,步法转换灵活多变,招式包含劈、挑、扎、刺、划等,腾挪鱼跃,实战作用明显。同时,有利于强身健体,增强自我防护意识。”身着传统服饰的武春萍将整套动作演绎得行云流水般舒畅,在古色古香的廊亭下,更添几分韵味。

▲武春萍为直播间网友介绍红拂袖剑

山西晚报记者了解到,红拂袖剑已传承四代,一代顾丽生,二代刘德荣,三代释常慈,四代袁国鸿、武春萍、刘瑾、乔佳丽、宋晓婷、张晓羽等人。因其实用性较强,红拂袖剑不仅有脉络清晰的传承,还有不断加入的爱好者,张壁古堡旅游公司有10余名女员工在工作之余在此进行修习。

冯氏面人:

技艺精湛美丽非遗在指尖传承

揉、捏、搓、刮、刻……一双巧手上下翻飞,各种人物、场景渐渐成型,尤其人物的表情被刻画得无比精准,一颦一笑、一举一动,栩栩如生,技艺之精湛令围观的游客为之赞叹,“泥巴复活啦!捏得真像!”在张壁古堡土货铺冯氏面人馆内,冯氏面人传承人、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冯树生将传统面塑进行改良和拓展,制作出诸多极富韵味的肖像泥塑作品。

▲冯氏面人传承人、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冯树生正在精雕细琢

早年从事工人工作的冯树生因自幼酷爱面人传统技艺,工作之余不断向老艺人求教,学习面塑,热情与执着使他走上了面塑艺术道路。冯树生通过收集整理民间面塑技艺,结合自身创作特点形成冯氏面塑,冯氏面人传统技艺于年6月成功申报成为晋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了更好地让传统技艺“活”在市场,贴近民众,近几年,冯树生基于传统的面塑制作工艺,开始传统泥塑、软陶泥塑等文创产品的研发。今年6月,冯树生将自己的工坊搬到了张壁古堡,通过与游客的接触,冯树生产生了更多的创作灵感,他发现,为观光游客量身定制的肖像泥塑广受市场欢迎。凭借面塑的扎实功底,冯树生制作泥塑更是信手捏来,能迅速抓住人物的神形,一个普通的肖像泥塑,他用40多分钟即可完成,而精细的肖像泥塑,也仅仅需要四五个小时。此外,在冯树生的工坊内,琳琅满目的软陶泥塑作品更是吸引了诸多小朋友,方寸之间,冰墩墩、孙悟空、爱莎公主等IP形象在他的手下鲜活展现。

▲冯树生的工坊内,软陶泥塑作品深受游人喜欢

传承非遗,不仅要走到市场中去,还要到人们的生活中去。冯树生表示,除了常态化地走进校园进行非遗技艺传授外,他正在考虑结合景区工坊的优势,研发出一些有特色的面塑、泥塑主题研学课程,让传统手艺在年轻一代中得到传承和发展。

琉璃烧制:

工序复杂“琉”光溢彩贴近百姓生活

琉璃殿顶、琉璃照壁、琉璃瓦片、琉璃摆件、琉璃墙挂、琉璃茶壶、琉璃水杯……游走在张壁古堡内,就仿佛是在逛一座琉璃艺术博物馆,处处都有琉璃惊艳的存在,色泽艳丽、光亮莹润的琉璃将张壁古堡这座古村落装点成一个“琉”光溢彩的世界。

▲融入一砖一瓦的琉璃

介休素有“琉璃艺术之乡”的美称,琉璃烧制技艺可追溯到唐代,明清时期达到顶峰。张壁古堡建筑琉璃构件大多烧制于明万历年间,是介休琉璃艺术的巅峰代表作之一,其中以空王行祠正殿琉璃殿顶和孔雀蓝琉璃碑最具代表。年,介休琉璃烧制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琉璃殿顶

如今,张壁古堡景区引进琉璃烧制技艺,游客可现场参观琉璃制作过程,并可体验拉坯、脱模、塑形、上釉等环节。张壁古堡琉璃制作工坊相关负责人赵昌劲表示,介休琉璃的原材料主要使用当地陶土,把陶土塑形烧制后上釉,进行二次烧制,琉璃制作有十几道复杂工序,选泥、制作坯体、高温素烧,每一步都需要精准拿捏,只有经过数个月的仔细打磨,方能制成精美绝伦的琉璃制品。

▲二郎庙琉璃展厅内各种琉璃器物,美不胜收

来到张壁古堡,大家不仅可以在琉璃制作工坊参观琉璃烧制技艺,还可以前往二郎庙琉璃展厅欣赏各种琉璃器物,美不胜收。而且,为了让琉璃烧制技艺融入游客旅途的每个环节,张壁古堡景区还特别以琉璃元素打造了吉祥斋素食餐厅,在这里,门饰、墙饰、花盆、桌子、凳子、茶具、碗、杯等全部用琉璃打造,就连洗手的水龙头都是精美的琉璃制品。

近年来,张壁古堡所属的凯嘉集团紧紧围绕琉璃品牌做大做强,在力求融入现代设计的同时采用传统的配色和烧制手法,使其以亲民和大众的姿态“飞入寻常百姓家”,逐步向家居设计、桌面摆(挂)件、艺术品观赏等领域扩展,更贴近现代生活,符合市场对于文化创意礼品的需求和定位。

孝义皮影与木偶戏:

剧目丰富拓展研学游产品内涵

传承非遗技艺,弘扬传统文化,没有地域之分。除了当地的非遗项目,张壁古堡还从孝义请来了国家级非遗项目——孝义皮影和木偶戏,既丰富了景区的文化项目,拓展了研学游产品内涵,又肩负起传播非遗文化的责任。

▲游人围观孝义木偶戏表演

年,张壁古堡设立了齐云社皮影木偶院,邀请孝义皮影艺人刘金利老师前来为文化助阵。刘金利老师受到冯栋儿、那鹏飞、杨玉珍等师傅的亲传,年入选吕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录。“皮影和木偶剧特别受游客喜爱,尤其是亲子出游的家庭,每每在表演结束后,小朋友们都强烈要求到台上体验一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在这展示与体验之间潜移默化地传给了下一代。”当日展示皮影表演技艺的郭海成是刘金利的徒弟,刘金利老师因为身体原因暂时休养,目前齐云社的日常演出全部由郭海成和他的团队担纲。

木偶戏是中国古代非常著名的傀儡戏,起源于三国时期的木偶杂技表演。隋代开始用木偶表演故事,20世纪后,木偶戏的演出形式逐渐丰富,剧目也不断增加。

▲山西金牌导游王瑾体验孝义皮影戏表演

孝义皮影是我国皮影戏的重要支派,起源于战国,是我国最早的皮影戏之一。其剧目丰富、题材广泛,极具学术价值。孝义皮影现为该景区研学项目之一。

期待:

特色面食甩旦旦

数百年历史正在申遗

在张壁古堡,除了众多的非遗项目,还有一种面食也吸引了大家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老手艺遇上新匠人,山西非遗绽放千年古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