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石楼县委书记油晓峰的邀请函
石楼县位于山西省西部,国土总面积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9.5万亩;总人口11.9万,农业人口9.8万。
石楼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繁衍生息,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诉说着远古文明;夏为*方,商叫沚国,春秋称屈邑,西汉名土*,北魏置冷西,隋初改石楼,并沿用至今。
石楼人文厚重。是全国最大的三个殷商青铜器出土方国之一,青铜器绽放着殷商文化的灿烂,山西博物院的镇馆之宝“龙形觥”等便在石楼出土。有元代古戏台、古村落等历史古迹;芦苇编织技艺、石楼道情、麦秆画技艺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下了源远流长的人文底蕴。
石楼红色相承。年红*东征首战于石楼,毛泽东主席曾三次率部转战于此,在石楼的7个村庄战斗和生活过19天,指挥了关上和蓬门战役,在石楼写下了气贯长虹的千古绝唱——《沁园春·雪》;召开了*在山西历史上规格最高的会议——晋西会议,第一次把统一战线作为核心内容和重要议程进行了讨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红*东征纪念馆坐落于此,留下了永久的红色记忆。
石楼生态优美。*河第一湾奇特而壮美,是“万里*河上最美丽的湾”;棋盘山、团圆山等森林茂密,全省退耕还林面积最大县和人均干果经济林面积最大县,没有雾霾、没有污染,绿水青山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千年永由古槐为主题的一批沿*特色旅游村镇、品牌农家乐、健康养生基地等乡村文化旅游产品,有着纯朴的乡土风情。湛蓝的天空、灿烂的阳光、绿色的底色、美丽的乡愁,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画卷。
石楼充满希望。这里全境都被确定为绿色食品产业基地,绿色有机的农产品、营养丰富的核桃、甘甜的红枣、香醇的蜂蜜等都让人回味无穷;以天然气开发、风力发电、光伏发电为重点的“一气双电”清洁能源项目快推进,构建起具有石楼特色的工业经济体系。特别是脱贫攻坚吹响集结号,全县上下撸袖实干、创业创新、砥砺前行,正朝着早日脱贫摘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稳步推进!
今天的石楼,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全县各级各部门以及广大干部群众从脱贫攻坚中汲取的尊严自信、从青山绿水中累积的文明涵养、从创业发展中凸显的后发优势,正在转化成建设美丽石楼、人文石楼、创业石楼、小康石楼、勤廉石楼的强大力量!石楼人民诚邀各方宾朋到石楼休闲度假、访友做客,参观考察、投资兴业,共享石楼发展的累累硕果!
*河奇湾是*河上弯度最大的一道弯。山西晚报记者马立明摄
*河石楼段
*河从石楼县曹家垣乡许家山村入境,自石楼县西山乡后北头村出境,流经石楼县共59公里,历4个乡镇15个村。
全县有屈产河、义牒河、坪泉河、和合河、小蒜河、韩家山河六条支流,由东向西注入*河。屈产河是本县的最大河流。水源主要是大气降水,受降水量和季节的影响很明显,因而水源不稳定。
*河沿岸有转角渡和辛关渡两处渡口。转角渡位于韩家山乡转角村,可常年摆渡,主要是运送货物和亲友往来,历来为陕北和晋西的要渡。辛关渡位于韦家湾乡辛关村,亦称东辛关,与清涧县高家山乡西辛关隔*河对峙,可常年摆渡。
石楼红*东征纪念馆
义牒镇问雪词
毛主席挥毫妙写沁园春
前山乡观奇湾
大*河泼墨巧绘金葫芦
(向下滑动查看内容)
10月的最后一周,山西晚报千里走*河采访团开启了对第七站石楼县的采访。29日下午,采访团先和当地有关部门以及一些地方文化学者进行了座谈。以往的座谈会基本一个多小时就结束了,石楼县的座谈会开了整整三个小时,七嘴八舌,都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填充进更多的采访点。刚有设想,便有行动;定好路线,便立刻联系有关人员,工作效率之高令人惊叹。
石楼县文物旅游局局长曹哲源因为堵车,绕了大半个石楼县赶回来,马上又要赶着上省城,他用一句话概括石楼县的文旅资源:一铜一木一奇人,一树一湾一首词。这句话中蕴含了石楼*河文化、青铜文化、古建文化、红色文化。接下来的三天半时间里,采访团进行了一一探访。
*河奇湾,*河在这里摆了一个“欧姆”(Ω)的Pose。
*河在这里拐出了一个奇湾
九曲*河十八弯,石楼的这一弯有什么特别?这个位于石楼县前山乡马家畔村的*河湾被发现的时间并不长,前往这一湾的路正在修建。
从前山乡郝家山村到任家崖,逐渐驶入盘山段,这段路正是在修的通往马家畔*河奇湾的旅游公路,路基特厚,尚未铺设路面,总长大约3.8公里。再有两三个月,将彻底完工。
县文物旅游局的工作人员介绍,以前来这里都是翻山走小路,*河奇湾被发现后,想要亲眼目睹这一奇湾的人越来越多,就算是一张照片都是稀罕物,这才有了勉强通一辆车的小路。赶上省里决心打造*河、太行、长城文化旅游板块的好时候,修一条通往*河奇湾的路便迫在眉睫。
10月30日,*河奇湾上汇聚了近人的表演队伍,村里人说,热闹得就像过年。
*土路上颠簸将近20分钟,眼前骤然开阔,停车场、观景台、演出广场都已完善,一湾*河水正在前方。
要想领略这一湾的奇,除了在马家畔村这一豁口地带,其他地方皆无法看到。
*河在晋陕峡谷总体流向为由北向南,自辛关*河大桥以南6公里处,陡然向东,冲刷出一个弧形大弯。从入湾处至出湾处,*河绕了8公里长,几乎像是一个圆,是万里*河弯度最大的湾。若是从高处俯视,该湾西窄东宽、尾部圆满,两面基本对称,宛如一个金色闪耀的大葫芦。“葫芦把”的地方是这道湾最窄的地方,仅为米,从马家畔看到的是“葫芦肚”,也就是这个湾最宽的地方,为1米,最高处与水面垂直距离为米。这就让视觉上产生了水道浑圆,山体如神龟浮游水上的景色。站在观景台,两边悬崖峻石,气势非凡,水湾内河面宽阔,水流平稳,最窄处米,最宽处米,人称“*河奇湾”“天下*河第一湾”。
与临县相比,石楼的伞头秧歌是另一番风格。
*河奇湾独有的风景最先迷住的就是摄影爱好者,像郑慧民一年有8个月在拍摄*河奇湾,今年是第九个年头。他手中拿着不同季节里拍摄出*河奇湾的独特景色,或白雪覆盖、或雾气蒸腾、或山清水秀、或红日蓬勃、或山枯水瘦……郑慧民说,枯山瘦水不受游客喜欢,却是写生者最爱;北方人见惯了白雪,却让南方客惊喜赞叹,不同的景色都有不同的人群喜欢。
郑慧民还常爱拿出一本包着书皮,翻得松垮了的清雍正版县志,给游客讲这段*河奇湾的历史故事。
*河边的摇滚三弦带来了强劲炫酷的民族风。
同样也在这里拍照的高虎应则喜欢为大家免费唱曲山间小调,让游客们玩得更尽兴。高虎应和郑慧民都说,等到两三个月后路修好了,来*河奇湾的游客肯定会特别多,他们都很期待。
作为石楼县文化旅游重点打造的一处景区,上上下下都很重视,县里一些群众演出团体,听说采访团要走访*河奇湾,纷纷加入了义务演出的队伍。上午10点半左右,一场热热闹闹的演出在观景台上展开。锣鼓、秧歌、走秀、独唱,更有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摇滚版三弦表演,引爆全场。太阳当空、热汗满头,每个人都那么投入。这场演出的总指挥郑燕燕说:“为了宣传好我们石楼,都是应该的。”
留村,毛泽东路居地,据*史资料记载,这里是《沁园春·雪》的创作地。
毛泽东在留村写下《沁园春·雪》
在*河奇湾的采访中,郑慧民曾拿着一本清雍正版的《石楼县志》,一字一句地告诉采访团,*河奇湾是古渡口,明末时李自成的起义*曾从这里渡河。
作为重要的*事要地,阎锡山也在这里修建了许多*事堡垒。
年2月20日,毛泽东主席率领红*东征,顺利东渡*河,踏雪沿官道山行进30余里,到达了位于石楼县城20公里的义牒镇留村。之后,共在石楼7个村庄居住生活过19天。据说,《沁园春·雪》就在留村写就。
石楼红*东征纪念馆。年红*东征期间,毛泽东曾3次来到石楼,在7个村庄居住过19天。
对于《沁园春·雪》创作地,晋陕有争议。
10月30日下午,采访团来到了留村。一处曾经为当时货栈的院落,*泥抹墙,修缮齐整,用作了《沁园春·雪》创作地的展览馆。馆中,有一些图片文字展示,还有一尊仿真毛泽东像,坐在桌旁,手持毛笔,纸上文字正是《沁园春·雪》。
石楼文物旅游局的任玉洁指着展板,告诉山西晚报记者,上面摘录的是曾思玉将*以及童小鹏(当时在红一*团司令部工作)当年写的日记。童小鹏在年2月20日的日记中写道:“说也奇怪,在河西时每天总是穿不住大衣,行*时竟汗流浃背,可是到了山西却变起天来了,整天没有太阳,昨天下午竟下起雪来了。”年2月25日又写道:“休息,又下起雪来,寒风凛冽,雪花飘飘,煞是像陕北的三九天气。”——和主席词作中描写雪景而待天晴的背景十分吻合。
采访团在红*东征纪念馆的直播。纪念馆目前正在维修,只开放了序厅。
除了这些私人日记的记录,展览室里还有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长征纪实》、中共中央*校出版的《向毛泽东学习》、中共*史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走进山西》等作品,均提到《沁园春·雪》创作于山西石楼留村。
石楼县文物旅游局已经在留村开启打造沁园春文化园。据初步估算,建设总投资约1.5亿元人民币。
桃花者访古
玉米地里挖出殷商青铜器
张家河探秘
圣母庙中藏有元代小戏台
(向下滑动查看内容)
这里出土的青铜器
有不少是国宝
如果问,什么最能代表石楼的文化?
这便不得不说石楼的“一铜”和“一奇人”。“一铜”便是青铜器;“一奇人”便是姜子牙。
10月31日上午11时,从龙交乡采访出来,省道、县道、乡道交错前行,最终沿着盘山土路,一路爬坡而上,两侧*土崖越来越矮。正午的日头直射时,采访团来到了一片已经枯*的玉米地旁,这儿是罗村镇桃花者村的最高点。
桃花者村是国宝龙纹觥的出土地,也是传说中姜子牙妻子桃花女的家乡。采访团在这里遇到了收玉米的夫妻俩,他们种着几十亩地,连当年出土文物的凹地都种满了庄稼。
这是一处*土塬经侵蚀分割而成的*土梁,梁上种着玉米,远处的地里有一辆农用三轮车,三两人正在忙着掰玉米。
石楼县文管所的李大勇所长埋头向着一处凹陷下去的地方走去,又跟三轮车旁的村民确认了一番,然后指着这块长着玉米的凹陷处说:就是这里。
这个没有风景、没有建筑,只有些干枯待收的玉米秆“披头散发”地铺散着,但是这个地方曾经轰动世界。这里出土了百余件青铜器,其中不少是国宝,山西博物院的镇馆之宝——龙形觥,便从这里出土。除了青铜器,这里还出土了一些金饰。当时出土的金饰中有一件头箍状饰品,还有一对串着绿松石的、造型如蛇形扭曲着的耳饰。学者刘敦愿在《山西石楼出土龙形觥的装饰艺术与族属问题》一文中提出“以龙蛇纹样为主装饰青铜器,应是夏族余民”的观点,亦即商代山西地区的戎狄族的制作。
桃花者村的直播现场。尽管路难行,也担心信号不稳定,但采访团还是决定一定要在国宝龙纹觥出土地直播一场,我们可能也是首个这样坚持的媒体。
石楼,夏为*方,商为沚国,春秋称屈邑,西汉名土*,隋开皇十八年(公元年)改名石楼至今。
自年至年,从石楼县城二郎坡、义牒镇、桃花者等17个遗址,分9批8次,出土殷商青铜器余件,以酒器居多,兵器次之。由于大量商周时代青铜器的频频出土,石楼县被称为“全国三个殷商出土方国之一”。不过这些青铜器都不在石楼县,分别被国家级、省级以及市级部门的文物部门保存。这个*河岸边沟壑纵横的县城,属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可其丰富的青铜器文物却昭示着曾经的辉煌。
桃花者村除了出土这些大量的青铜器,还有人说这里是姜子牙的老丈人家。姜子牙是石楼县义牒镇人,其夫人桃花女便生活在这里。这让石楼的历史更增添了几分神秘。
兴东垣的东岳庙。
无人居住的山巅
有一座元代戏台
来到石楼的第一天,便听说了这里有一座无根楼——四照楼。四照楼是一座没有地基,只有16个石础,上面有16根精壮木柱撑起来了二层四角飞檐的木制阁楼建筑。最早的建筑年代没有详尽记载,只有清代两次修缮记录,有人推测其为明代建筑。
四照楼,就在石楼城内。此楼建筑年代无考,以结构推测应该为明代修建,清代两次重修。无根基的木结构两层楼,用16根木柱支撑着整体。
石楼的古建筑也引起采访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