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晚报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美翻了千里一曲,黄河在这里拐了个大弯丨
TUhjnbcbe - 2022/10/27 21:11:00
南京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714032934303304042&wfr=spider&for=pc

九曲*河十八弯,

弯弯曲曲终到海!

*河奔海的一路恰如人曲折的一生,

在中华大地上写下一个大大的几字!

河曲——便取“河千里一曲”之义而得名!

04:34

河曲县委书记边东圣的邀请函

河曲,位于晋、陕、蒙三省交界处,素有“鸡鸣三省”之称,因*河在此拐一大弯而得名。河曲是*河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古称隩州,宋治平四年置县,有“陕东重镇、晋右严疆”之称。全县国土总面积平方公里,辖4镇9乡个行*村,总人口14.4万。

河曲风景优美,人文独特,*河流经县境76公里,是*河、长城“双龙相会”之地。境内有“龙口雷鸣”“弥佛洞天”“两滩瓦砚”“翠峰莽塬”“文笔流云”“岱岳古殿”“海潮禅寺”等众多自然和人文景观,九曲*河唯一的居人小岛——娘娘滩即位于此。

河曲人文荟萃,文化底蕴丰厚,是元曲四大家之一白朴的故里和北宋杨家将的发源地,也是历史上著名的走西口之地,素有“民歌的海洋”“二人台的故乡”之美誉,先后荣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北方民歌之乡”等称号。河曲民歌、河曲二人台、河曲河灯会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近年来,河曲县积极响应全省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区战略部署,以“一带八点三宝”为依托,全力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努力打造“*河长城特色风情名县”。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美丽的自然风光、独特的历史人文景观,使河曲成为*河岸畔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热忱欢迎大家走进河曲,认识河曲,了解河曲,宣传河曲,不断扩大全方位交流合作,携手共创美好未来!

行走河曲

娘娘滩上看美景听传奇

请按住↓↓往上滑动观看更多内容

sdfd

三面环水的河曲县城。流入山西后首个以*河命名的县,意为“*河在这里拐了一个弯”。

*河河曲段简介

*河从河曲坪头村入境到窨子村出境,全长76公里,最宽阔处大约米以上,最狭窄处米。有较大的弯6处,卡口2处,总落差53.1米。

*河河曲段属万家寨峡谷,两岸峭壁、石灰岩河床,河岸高度均在70米以上,俗称“龙壕”,峡谷出口为“龙口”,从寺沟河口至龙口长约14公里。*河在河曲境内有一半流向为从东向西,长度大约为23公里,流到巡镇死河碛急转南下,到窨子村出境。

河曲县城以下9公里的天然峡口石窑钵为*河上中游的最下封冻点,其上至河源基本冰封,其下到山东一般不冰冻。

10月13日9时 桃山村、岱岳殿村、柏鹿泉村大山深处藏着一个“画家村” 

沿着*河边行进,都是风景。*河一路奔涌,挺拔险峻的山崖一路相伴。而在河曲县巡镇的桃山村内,则是另外一番风景,沟深坡陡,大塬广袤,红色砂砾岩层被流水、风力等风化侵蚀,形成了堡垒状的山峰和千奇百态的奇石。就是这一特殊的丹霞地貌特征,使得藏在山头深处的桃山村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拥有丹霞地貌的桃山村,每年都会吸引百余位画家来此写生。今年7月,“中国丹霞地貌画家村”“山西省美术家协会桃山写生创作基地”在村里挂了牌。

今年7月底,“中国丹霞地貌画家村”“山西省美术家协会桃山写生创作基地”正式挂牌成立,昔日里不被人知的小村落,焕发了新生机。

桃山村海拔米,始建于明洪武二年(年),因满山桃树而命名。站在村口远眺,层层梯田错落有致,丹霞地貌的沟壑和奔流的*河交相辉映,红、*两色不断跳跃,充满视觉冲击力。“丹霞是最具有神奇力量的自然,就像天空给大地摁下的一枚传世印章。”河曲县画院院长张瑞欣诗意地描述着。桃山村对于画家来说,是不可多得的写生素材。正因这一特点,年山西省社科院帮助桃山村脱贫,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把这里打造成画家基地。

山西晚报千里走*河记者刚刚走进村子里,迎面就见到了68岁的吕洪发老人,老人家肩膀上扛着锄头,领着3岁的孙子吕佩欣要去地里干活,手里还拎着爷孙俩的午饭,“我们村现在有了路了,交通方便,所以趁今天周末,小娃娃从城里回来,领着到地里,让他耍着,我还能干点活。”吕洪发老人的农田在一处山尖上,从那里远眺,风景格外好,这就是他坚持要带小孙子去地里玩耍的原因,要让孙子见见祖辈人生活的地方,“我们村,美着哩!”

今年55岁的彭汝云,是四川人,30多年前嫁到桃山村,深切感受到了这个小山村的贫穷,当省社科院工作人员告诉大家要把桃山村打造成画家村,带领大家脱贫时,彭汝云率先行动,她第一个建起了颇有规模的“农家乐”——把自己住的房子翻新后改成了集体宿舍,每个房间都增设了洗手间,购买了全新的被褥,专门建了厨房、餐厅。“7月28日,画家村挂牌时,我们村里来了多位画家和摄影家,我是第一次在村子里见那么多人。他们特别喜欢我们这里,还说要带更多的画家来我们村。”对于沉寂过久的桃山村来说,这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张瑞欣告诉山西晚报千里走*河记者,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来到这里,他们为写生者免费提供床位,“农家乐”主人们提供餐饮,每天只要花30元钱就可以。

从百位画家、摄影家,到暑期里的大学生写生团,虽然“画家村”挂牌时间不久,但却有越来越多的人涌进了桃山村。彭汝云对自己的“农家乐”越来越有信心了,她准备进行“第二期工程”。除了继续修建“集体宿舍”,还要在院内打造一个写生观景台,让画家们不出自家院子就能搞创作。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生活在*河边上的人们,在新时代下,迎来了最美的时光。

结束了桃山村的采访,山西晚报千里走*河采访团一行来到了文笔镇的岱岳殿村,这里因金代所修的岱岳殿而出名,还有着其他丰富的文化遗存。该村是二人台的故乡,在历史上有位叫李法子的“西口传人”,村里也出了很多二人台名角儿,以及河曲二人台项目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年,李法子曾为国民*35*驻河曲司令部的官兵演出,并得到*长傅作义赠送的*衣为奖赏。如今,岱岳殿村紧抓文化建设,二人台中的《挂红灯》《打金钱》等经典剧目的卡通画印在村内围墙上,而且该村还主打农耕文化园,将体验和实践融为一体。

在柏鹿原村,则是精神扶贫的一种体现。村内环境优美,墙上挂满了河曲风光的照片。一张张精美的图片展现了河曲不同乡镇和农村的精神风貌,一路陪同采访的河曲县宣传部副部长田琦说:“就是要让村民们从内心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从而增添努力奋斗的力量,共建美好家园。”在村内采访期间,经常能看到来自内蒙和山西境内的货车穿梭其中,车上满载的都是大葱,仔细一问,原来红葱是柏鹿原村一村一品重点打造的农产品,非常畅销。

10月13日14时30分 罗圈堡娘娘滩,娘娘滩,传奇故事听不完

罗圈堡:建于明初,属大同镇外长城,这里因为有娘娘滩,成为游牧民族最方便踏冰渡河的地方,也成为明清*府最严防死守之地,烽台林立。

*河是“母亲河”,因为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摇篮,孕育了中华文化,而让河曲人民倍感自豪的“娘娘滩”,则是在广阔的*河中,以真实的历史故事,塑造的一位母亲形象。九曲*河十八弯,传奇莫过娘娘滩,这,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

娘娘滩离县城10公里左右,是*河河床中间的一座小岛。如果你行进在省道上,大致可以看到它的位置,但要想看到它的全貌,去罗圈堡村是最好的选择。

在河曲县图书馆馆长刘喜才的带领下,山西晚报千里走*河采访团来到了罗圈堡村。

该村始建于明朝初年,属于明朝大同镇外长城,主要是防止蒙古铁骑在冬季踏冰强渡*河,是*河边上最重要的边塞,所以当采访团成员站在昔日的古城墙上时,向东望去,能看到密布的烽火台。而向北望去,娘娘滩以及*河周边的一切景致尽收眼底。

*河和长城紧密相伴的故事,在河曲依然延续着。刘喜才说:“娘娘滩上,是汉人和匈奴人混居的地方,包括现在的省道,曾经都是*河河道,所以曾经的罗圈堡村周围,全都是长城,就是防止当时的草原民族入侵。”

当山西晚报千里走*河记者望向娘娘滩时,在茂密的森林植被覆盖下,隐约能看到几处民居。想必也正是看中了隐秘这一点,才能成为刘恒母亲薄姬所选择的避难之所吧。传说西汉初年,刘邦去世之后吕后专权,刘邦的妃子薄姬带着襁褓中的儿子逃难于此,为了防止儿子刘恒被害,薄姬忍痛把刘恒送到了东边的小岛上,她则隐姓埋名留在了娘娘滩,总是在夜深人静之时才偷偷坐着船去给襁褓中的儿子喂奶。“我们常说*河是母亲河,而娘娘滩上的传说,为*河塑造了一位鲜活的母亲形象。”刘喜才把娘娘滩的传说写成了剧本,不久后将被拍成电影,这对于河曲文化界来说,是件大事,也是喜事。

其实,娘娘滩的“母亲”形象之所以伟大,还源于薄姬将中原文明、农耕文明进行了推广。年前,娘娘滩的地域界限不分明,穿着兽皮的匈奴人也在此生活,薄氏教他们开荒种地,给当地的妇孺儿童看病,而且还教他们织布,让中原先进的文化惠及到了更多民众。后人为了纪念薄姬,就将此地称为娘娘滩,而刘恒住过的地方则被称为太子滩。

如今的娘娘滩上依然有人在此居住,人在岛上,地处晋、陕、蒙三省的中间区域,真正应了那句话,“鸡鸣三省”。

10月13日16时20分 路铺村—龙口峡谷—弥佛洞龙口峡谷水声隆 崖壁深处弥佛洞
  

弥佛洞:龙口峡谷两岸笔直陡立如斧辟,沿着绝壁腹部栈道,能寻到一处天然溶洞,里面供奉着弥勒佛,每年正月初八弥佛洞赶庙会的日子,人山人海,半米宽的栈道人挨人。

从罗圈堡出来,山西晚报千里走*河采访团一行赶往了河曲县路铺村,这里正在进行着一场送戏下乡演出。村子的大戏台紧邻省道,戏台上正在演出河曲二人台《蜜果园》。因为正值秋收,看戏的多是老人孩子。戏台前的八角凉亭两侧围墙上有两条长龙蜿蜒,引起了山西晚报千里走*河采访团记者的注意。站在凉亭往北看,看到了上书“峡谷景区”四个字的文化石,原来路铺村就位于龙口峡谷景区的北岸上。

从路铺村的八角凉亭向西望去,不远处可见一处山体伸入河道,河上有一处水坝,正是龙口水电站大坝。大坝建在峡谷出口处,大坝东面河宽不过两百米,一出大坝,河面骤然加宽到米左右。路铺村一位老人说,大坝所在位置就是龙口,大坝尚未建成前,*河水流到此处便汹涌而下,吼声隆隆,甚为壮观。当年紧邻河岸的省道还是条羊肠小道,*河往来的船只特别多,到了这段河道,必须要换上当地熟悉情况的艄公帮忙才能安全通过。

从路铺村出来,山西晚报千里走*河采访团一路往东,来到了龙口峡谷。相传龙口峡谷是大禹治水时劈开的一段河道,其实据刘喜才介绍,在《禹贡》中记载,这里是大禹治水开始的地方。“你看这两边的山,地貌和结构是一样的,中间被劈开了一条龙口一样的痕迹,*河水才从这里通过了。”而今来看,峡谷两岸石壁垂直于河面,果然非神力不可。

见过了峡谷的壮美,接下来就要领教它的险峻了,因为在峡谷南壁的半腰处,有一条宽约半米的石头路,完全顺着崖谷开凿而成,崎岖处要顺着岩石攀登。而就在这崖壁深处,有一个自然形成的天然溶洞,洞里供奉着一尊弥勒佛,被当地人称为“弥佛洞”。

相传,古时候有一位放羊倌,住在洞口附近,有一天晚上,突然听见有人在喊:“放我出去,放我出去”,羊倌并没有在意,但是连着三天,这个声音总是在夜晚出现,最后羊倌终于没忍住,说了一句“你想出来就出来吧!”只听见山上有一阵巨响,石崖上出现了个洞,里面坐着一尊弥勒佛的佛像。自远古留下来的美好传说,为“弥佛洞”增添了些许的奇幻色彩,但就其所处的地势而言,确实是大自然赐予人类最为神奇的礼物。

夕阳西下,太阳的余晖洒在*河水上,波光粼粼,两旁的石崖也披上了一袭金色的盛装,在大自然的美景中,在母亲河的环抱中,让人尽享其美好。

栖凤蟠龙

旧县村曾经是个*事重地

请按住↓↓往上滑动观看更多内容

sdfd

10月14日10时 旧县古村这里是元曲大家白朴的故乡

上午8点多出发,山西晚报“千里走*河”采访团一行沿省道一路南行,在重型货车的夹缝中穿梭。采访团的目标是河曲旧县古村,年被评为国家级传统保护村落,距县城40多公里。为避开堵车路段,车行三分之一,采访团车辆从省道拐上省道,又沿石铺线南行。河曲县博物馆馆长任俊文介绍说,旧县古村曾是河曲县旧县城所在,清乾隆二十九年河曲县从旧县迁往如今县城所在地。

石铺线是*河岸边的山路,不如沿河省道平坦,但是恰恰因为少了大型运煤车来往,山间沟壑的林木因秋色显得分外明媚。石铺线正在修路,鲜有车辆通行,虽有颠簸却景色宜人。

一个多小时后,我们到了旧县村。村口彩绘门楼上书“栖凤蟠龙”,这四个字表述的是河曲县旧县城的地貌特征,河曲旧县城又被称为凤凰城,因为这座倚山而修筑的小城恰如展开两翼的凤凰,*河就在城的西面,蜿蜒而过,宛如一条*龙,固有“栖凤蟠龙”之说。

任俊文馆长介绍,五代北汉时旧县村名为雄勇镇,到了北宋太平兴国(公元年)建立了火山*,也就是杨家将的前身。这里一直是抵御漠北外侵的重要防线。旧县在元之前只是六里方圆的土围子,到了明代曾经得到多次修缮,特别是明万历年,在河南为官的苗朝阳便是旧县村人,他与当时的河南巡抚,山西同乡侯于赵商议重修旧县城,并向朝廷力陈旧县所处位置之要害,明嘉靖二十三年旧县城得以重修。旧县城的城墙在这个时期全部进行了包砖,至今村中一尺长的城砖还随处可见。村中现保存较完整的明清建筑20余栋,丁字街1条,明代七孔涧虹桥1座,巷道6条,巷道基本宽1.5米,长米左右,晋西北最大的寺庙海潮禅寺也在旧县。

旧县处于高岗之上,三面皆为深沟,站在地势低处,远望村庄,一道倚山而筑起的砖墙蜿蜒在半山腰,护卫着这座凤凰城。村东一座小小的关帝庙,庙内影壁有砖铭:明万历三年,标明建庙历史,也是旧县进入最辉煌时期的印证。

旧县村虽然是*事重地,但也出了不少文人,我国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朴便是旧县村的人。白家一直都是诗书传家,山西晚报“千里走*河”采访团在旧县寻访到一处残破废弃的清代宅院,宅院门口竖着一座木制牌坊,有斗拱四攒,上书“孝弟坊”,背面记录着白家曾有一位叫白有光的,在清道光五年高中进士,他的后人在同治五年走访了同宗及乡绅修祠堂供奉,到光绪元年修牌坊竖匾额,记述此事。任俊文馆长说,白氏后人已有计划对这座院落进行修缮。

在白氏宅院略高处还有一处废弃的旧宅院,门前有牌匾上书“白云花坞”,顾名思义,瞬间让人想到这里曾经是一处山花烂漫、白云飘逸的河畔城堡。这样一个名字跟我们常见的其它诸如“家和万事兴”“耕读”等吉祥语完全不是一个风格,显得那么飘逸空灵,那么有诗情画意,足见曾经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内心的美好,和骨子里的那份文化艺术气质。

10月14日11时30分 海潮禅寺海潮禅寺又叫“小五台”

从旧县古村向东南行米左右,一处红墙闪现,海潮禅寺便在眼前。曾经横穿河曲县境的涧河绕过几道山弯逶迤而来,此地河床较为平坦,到寺前缓缓回流聚积,山寺便顺山势而建,北高南低。海潮禅寺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任俊文馆长介绍,当年在新修省道时,特地绕开海潮禅寺,以避免大量货车来往造成对海潮禅寺地基下沉。

海潮禅寺原名“海潮庵”,建筑面积有多平方米,大小佛殿16座,分列于12座院中。山门两边的红墙上对称镶嵌有六通石碑,镌刻了寺院的修建史和历史上得道高僧的事迹。海潮禅寺是晋北高原的佛教名刹、三省交界的中心道场,这里至今仍然有僧团静修,香客往来。

寺庙倚山而建,共有三层院落,一层比一层高,一层比一层宽阔。二层是庙宇的核心,以观音殿为主殿,其它各殿都围绕观音殿排列,三层是藏经楼。庙里的僧人说,每年正月初八是海潮禅寺的庙会,附近三省区的人们都会来这里赶庙会,整整一个月都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上下几层院落都会挤得水泄不通,素有“小五台”之称。

海潮禅寺有清道光年间绘制的十八罗汉救观音的壁画,有历代重修海潮禅寺的碑记及著名方丈行略碑记,有清代和民国时期的牌匾,还有各种木雕的佛龛和供桌,都是极有价值的文物精品。一般庙宇建筑中的碑记多为讲述修建原由、所处位置、历史沿革等内容,海潮禅寺的修藏经阁碑记上却讲了一段当年方丈心田与一位儒生遭遇的故事,儒生以王阳明尊经阁与佛家的藏经楼作比,并以金刚经内容对心田讲述了一番道理,方丈心田唯唯退下,然后将此事勒石记载。

10月14日16时 西口古渡走西口走出一条宏大的民族融合之路

西口古渡:古称水西门渡口。走西口源于明嘉靖年间,蒙古顺义王征募汉人过河开荒垦田,开启了走西口的大幕。

从海潮禅寺回到河曲县城,*河岸边的西口古渡曾经是繁华的水陆码头,如今是河曲最著名的休闲广场。

下午,广场里人不多。广场里有一座明代便存在的河神庙,已经没有围墙,与广场融为一体。

庙前的戏台前,几位花甲妇人坐在广场中间学习吹奏葫芦丝,给她们上课的,是二人台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贾德义,如今已80多岁高龄。

原本从广场是可以下到*河岸边的,但是今年*河水大,将西口古渡的一些设施冲毁,一座八角亭被冲走。岸边拦了围挡,无法更进一步靠近*河。

踏进河神庙,两厢清代壁画以连环画的方式讲述着河曲的民风民俗,剥落的画面已经很难看清到底讲了怎样的往事。幸而同行的河曲博物馆任俊文馆长对其非常熟悉。他指出东壁上一幅内容让山西晚报“千里走*河”采访团看,画中描绘的是放河灯的习俗。“河灯会”是河曲县著名的游艺活动。最初古渡口周边的村民,为了祈求风调雨顺,每年农历七月十五当晚,开船到*河中央,把盏河灯放入河中。如今,河灯会的规模已经达到3多盏。

西口古渡原名为水西门渡口,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是古时山西人走西口的必经之路。

提到走西口,第一反应便是二人台《走西口》悲悲切切的小调,唱出了一对恋人依依不舍话别的辛酸与无奈,走西口意味着的是背井离乡、是生离死别。其实不然,走西口在河曲人看来,并非如此凄凉,是更为宏大的一部汉蒙通商、通婚的民族融合之路。

宋代时期,通过西口古渡,汉人可以直接与契丹、辽、夏进行通商贸易活动。任俊文馆长说,在内蒙古土右旗文化志里面曾记录,明朝嘉靖年间,成吉思汗的后人被封为“顺义王”,统治了内蒙古,他深知仅靠游牧生活无法养活整个国家,所以就开始招募汉人,请他们来内蒙古种地、经商,也由此拉开了走西口的帷幕,所以走西口有确切文字记载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明代,距今已有年的历史。

冬季来临,大河冰封,从河东岸到西岸很方便。其它季节里,这段河道水流平缓,有渡船可坐到对岸,并不艰难。就这样,河曲人民带着中原的文化、农耕技术、手工业技术到内蒙古安营扎寨。任馆长说,如今河曲县人口大约16万,而在外的河曲人至少在20万,多数都在内蒙古一带。在河曲的二人台中,这种包容文化也有迹可寻,河曲的二人台有多种曲牌名,其中汇聚了内蒙的长调,还有江南的丝竹音乐,这是因为河曲还是重要的边塞关口,历朝历代都有大量屯兵驻*,将故乡的文化艺术带到了河曲,自然就包含有江南曲调。“走西口走出了蒙汉民族的大团结,走出了走西口文化、*河文化。”任俊文说,“走西口走出的是一条文明之路,民族团结大融合之路。”

记者观察

西口古渡

河面上飘来火辣辣二人台

请按住↓↓往上滑动观看更多内容

sdfd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手拉着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门口……”哀怨婉转的二人台曲调一响起,那泪涟涟的送行场景,难舍难分的留恋,千叮咛万嘱咐的不舍直抵人心,不由得潸然泪下。

二人台《走西口》无疑是河曲二人台代表曲目中最为经典的片段,其艺术魅力无省界、无国界。提及山西河曲,紧随而来的定语便是“民歌的海洋”“二人台的故乡”。二人台这种艺术形式发源于河曲,发展于河曲,成为这一方水土最娇媚的花朵。

二人台,河曲的文化标识

白日里,西口古渡的戏台下总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贾德义,虽已80多岁高龄,依然在这里义务教授葫芦丝。

傍晚时分,穿着表演服的二人台爱好者在这里架着几部手机做着网络直播,二人台小戏、流行歌曲……热热闹闹地唱着,还不时有路过的爱好者拿过麦克风也来客串一段,煞是热闹,也可窥知二人台在河曲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走访河曲时,在路铺村恰好遇到送戏下乡,邂逅跟团演出的二人台著名表演艺术家胡秀珍。她说,经常有朋友带着外地游客到河曲听她唱二人台。二人台这种艺术形式近年来越来越受到

1
查看完整版本: 美翻了千里一曲,黄河在这里拐了个大弯丨